產品信息
DBT-127電動勃氏透氣比表面積測定儀 |
名 稱:電動勃氏透氣比表面積測定儀 |
型 號:DBT-127 型 |
出 廠 價:950 |
瀏 覽 量:3028 次 |
標準要求: GB8074、ASTMC204、BS4359-2 |
•分類標籤:電動透氣比表面積測定儀 電動比表面積儀 勃氏比面儀
•產品簡介:DBT-127電動勃氏透氣比表面積測定儀主要用於測定水泥及其它粉狀材料的比表面積與細度。
•價格說明:DBT-127 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 市場價格:950元
標準要求
本產品DBT-127 電動勃氏透氣比表面積測定符合 GB8074、ASTMC204、BS4359-2標準要求。
技術參數
透氣圓筒內腔直徑 | φ12.7mm |
透氣圓筒內腔試料層高度 | 15mm |
穿孔板孔數 | 35(hole) |
穿孔板孔徑 | φ1.0mm |
穿孔板厚度 | 1mm |
包裝尺寸 | 55×26×31cm |
毛重/淨重 | 10/4kg |
電壓功率 | 220V/20W |
用途和原理
DBT-127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主要根據國家標準GB8074-87《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的有關規定,並參照美國ASTMC204-75透氣法改進制成。
基本原理是採用一定量的空氣,透過具有一定空隙率和一定厚度的壓實粉層時所受的阻力不同而進行測定的。它主要用於測定水泥的比表面積,也可用作測定陶瓷、磨料、金屬、煤炭、食品、火藥等粉狀物料的比表面積。
產品結構
3.1 儀器結構示意圖:
操作步驟
本儀器DBT-127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的使用方法與操作步驟可參照 GB8074-87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勃氏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現摘錄如下:
儀器的校正
1、 標準物料 — 使用比表面積接近2800cm2/g和4000 cm2/g的標準物料對試驗儀器進行校正。標準樣品在使用前應保持與室溫相同。
2、 試料層體積的測定:
測定試料層的體積用下述水銀排代法:
a.將二片濾紙沿筒壁放入透氣圓筒內,用推桿(附屬檔案一)的大端往下按,直到濾紙平正地放在穿孔板上,然後裝滿水銀,用一薄玻璃板輕壓水銀表面,使水銀表面與圓筒上口平齊,從圓筒中倒出水銀稱重,記錄水銀質量P1。
b.從圓筒中取出一片濾紙,然後加入適量的粉料,再蓋上一層濾紙用搗器壓實,直到搗器的支持環與圓筒頂邊接觸為止,取出搗器,再在圓筒上部空間加入水銀,同上述方法使水銀面與圓筒上口平齊,再倒出水銀稱重,記錄水銀質量P2。(稱重精確到0.5g)
c.試料層占有的體積用下式計算:(精確到0.005cm3)
V=(P1-P2)/ρ水銀
式中:V——試料層體積(cm2);
P1——圓筒內未裝料時,充滿圓筒的水銀質量(g);
P2——圓筒內裝料後,充滿圓筒的水銀質量(g);
ρ水銀——試驗溫度下水銀的密度(g/cm3)(見表一)
試料層體積的測定,至少進行二次,每次應單獨壓實,取二次數值相差不超過0.005 cm3的平均值,並記錄測定過程中圓筒附近的溫度。每隔一季度至半年應重新校正試料層體積。
註:1.應製備堅實的水泥層,如太松或水泥層達不到要求的體積時,應調整水泥的試用量。
漏氣檢查
將DBT-127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的透氣圓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緊,把它接到壓力計上用抽氣泵從壓力計一臂中抽出部分氣體、然後關閉閥門,壓力計中液面如有任何連續下降表示系統內漏氣,需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試樣準備
1、 將經110℃±5℃下烘乾,冷卻至室溫的標準試樣,倒入100ml的密閉瓶內用力搖動2 min,將結塊成團的試樣振碎,使試樣鬆散,靜置2 min後,打開瓶蓋,輕輕攪拌,使在鬆散過程中沉到表面的細粉,分布到整個試樣中去。
2、 水泥試樣應先通過0.9mm的方孔篩,再在110℃±5℃下烘乾,冷卻至室溫。
3、 確定試樣量:校正試驗用標準試樣重量和測定水泥的重量,應達到製備的試料層中空隙率
為0.500±0.005,計算式為:
W=ρv(1-ε)
式中:W—需要的試樣量;
ρ—試樣密度(g/cm3);
V—按4.1.2節測定的試料層體積(cm3);
ε—試料層空隙率(注2)。
表 一 在不同溫度下水銀密度、空氣粘度η和
室 溫 (℃) | 水 銀 密 度 (g/cm) | 空 氣 粘 度 η(Pa . s) | |
8 | 13.58 | 0.0001749 | 0.01322 |
10 | 13.57 | 0.0001759 | 0.01326 |
12 | 13.57 | 0.0001768 | 0.01330 |
14 | 13.56 | 0.0001778 | 0.01333 |
16 | 13.56 | 0.0001788 | 0.01337 |
18 | 13.55 | 0.0001798 | 0.01341 |
20 | 13.54 | 0.0001808 | 0.01345 |
22 | 13.54 | 0.0001818 | 0.01348 |
24 | 13.54 | 0.0001828 | 0.01352 |
26 | 13.53 | 0.0001837 | 0.01355 |
28 | 13.53 | 0.0001847 | 0.01359 |
30 | 13.52 | 0.0001857 | 0.01363 |
32 | 13.52 | 0.0001867 | 0.01366 |
34 | 13.51 | 0.0001867 | 0.01370 |
注2:空隙率是指試料層中孔隙的容積與試料層總的容積之比,一般水泥採用0.5000±0.005,如有的粉料按上式算出的試樣量在圓筒的有效體積中容納不下,或經搗實後,未能充滿圓筒的有效體積,則允許適當地改變空隙率。
試料層製備
將DBT-127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的穿孔板放入透氣圓筒的凸緣上,帶記號的一面朝下,用推桿把一片濾紙(見注2)送到穿孔板上,邊緣壓緊。稱取4.2.3節確定的水泥量,精確到0.001g倒入圓筒,輕敲圓筒的邊,使水泥層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濾紙,用搗器均勻搗實試料直至搗器的支持環緊緊接觸圓筒頂邊,旋轉兩周,慢慢取出搗器,製備試樣應將透氣圓筒插在筒座上進行操作。
注3:穿孔板上的濾紙應與圓筒內徑相同,邊緣光滑的圓片。每次測定需用新的濾紙片,採用中速定量濾紙。
透氣試驗
1、 把裝有試料層的透氣圓筒連線到壓力計上,要保證緊密連線,不漏氣(注4),並不能再振動所製備的試料層。
2、先關閉壓力計臂上之旋塞,開動抽氣泵(注5),慢慢打開旋塞平穩地從U型管壓力計一臂中抽出空氣,直至液面升到最上面的一條刻線時關閉旋塞和抽氣泵。當壓力計的液體的凹月面達到第二條刻線時開始計時,當液體的凹月面達到第三條刻線時停止計時,記錄液體通過第二、第三條刻線時的秒數並記下試驗的溫度(℃)
注4:為避免漏氣,可先在圓筒下錐面塗一 薄層活塞油脂,然後把它插入壓力計頂端錐形磨口處,旋轉兩周。
注5:抽氣泵負壓的大小可調整橡膠管上管夾的鬆緊程度,管夾平時應拆下放在附屬檔案盒內,以保護橡膠管。
計算方法
1、 當被測物料的密度,試料層中空隙率與標準試樣相同,試驗時溫度相差≤3℃時,可按下式計算:
如試驗時溫度相差大於3℃時,則按下式計算:
式中:S — 被測試樣的比表面積(cm2/g);
SS — 標準試樣的比表面積(cm2/g);
T — 被測試樣試驗時,壓力計中液面降落測得的時間(s);
TS — 標準試樣試驗時,壓力計中液面降落測得的時間(s);
η — 被測試樣在實驗溫度下的空氣粘度(Pa . s);
ηS — 標準試樣在實驗溫度下的空氣粘度(Pa . s);
2、 如被測試樣的試料層中空隙率與標準試樣試料層中空隙率不同,試驗時溫度相差≤3℃時,可按下式計算:
若二者試驗時溫差大於3℃時,則按下式計算:
式中:ε — 被測試樣的空隙率;
εS — 標準試樣的空隙率;
3 、如被測試樣的密度和空隙率與標準試樣不同,試驗時溫度相差≤3℃時,可按下式計算:
若二者試驗時溫度相差大於3℃時,則採用下式計算:式中:ρ — 被測試樣的密度(g/cm3);
ρS — 標準試樣的密度(g/cm3);
4、 水泥比表面積應由兩次試驗結果的平均值確定,如兩次試驗結果相差平均值的1 %以上時,應重新試驗。計算應精確到10 cm2/g,10 cm2/g以下的數值按四捨五入計。
5、 以cm2/g為單位算得的比表面積值換算為m2/kg為單位的比表面積值,需乘以係數0.10。
維護和保養
1、 對儀器要經常擦拭,保持清潔,不用時裝入儀器箱內。
2 、氣壓計體中液面應保持規定高度。
3、 試驗結束後將圓筒及穿孔板擦淨,放入附屬檔案盒內備用。
4、試驗前應注意檢查電磁泵運轉是否正常,負壓要事先調整,防止誤將液體吸入電磁泵內。(試驗過程中若發現液面不能上升至最上面一條刻線,或者液面上升太快,升至玻璃管圓球中間泵及閥仍未停止動作,可按“確認”鍵立即停止試驗,打開機箱後蓋通過調整帶接頭節流閥來調整負壓變化速率) 。
5、DBT-127數顯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使用時應避免強光直接照射在光電管上或在光線亮度頻繁變化的場合。
附 件 表
1 附 件 盒:一個
2 料 勺:一把
3 鑷 子:一把
4 毛 刷:一支
5 膠 塞:二隻
6 圓 筒 座:一個
7 推 桿:一支
8 透 氣 板:一塊
9 透氣圓筒:一隻
10 搗 器:一個
11 φ12.7濾紙片:一袋
表二 水泥層空隙率值 ε;
水泥層空隙率ε | 水泥層空隙率ε | ||
0.495 | 0.348 | 0.515 | 0.369 |
0.496 | 0.349 | 0.520 | 0.374 |
0.497 | 0.350 | 0.525 | 0.380 |
0.498 | 0.351 | 0.530 | 0.386 |
0.499 | 0.352 | 0.535 | 0.391 |
0.500 | 0.354 | 0.540 | 0.397 |
0.501 | 0.355 | 0.545 | 0.402 |
0.502 | 0.356 | 0.550 | 0.408 |
0.503 | 0.357 | 0.560 | 0.413 |
0.504 | 0.358 | 0.560 | 0.419 |
0.505 | 0.359 | 0.565 | 0.425 |
0.506 | 0.360 | 0.570 | 0.430 |
0.507 | 0.361 | 0.575 | 0.436 |
0.508 | 0.362 | 0.580 | 0.442 |
0.509 | 0.363 | 0.590 | 0.453 |
0.510 | 0.364 | 0.600 | 0.465 |
表三 空氣流過時間
T——空氣流過時間
——式中套用的因素
T | T | T | T | T | T | ||||||
26 | 5.10 | 46 | 6.78 | 66 | 8.12 | 86 | 9.27 | 106 | 10.30 | 155 | 12.45 |
27 | 5.20 | 47 | 6.86 | 67 | 8.19 | 87 | 9.33 | 107 | 10.34 | 160 | 12.65 |
28 | 5.29 | 48 | 6.93 | 68 | 8.25 | 88 | 9.38 | 108 | 10.39 | 165 | 12.85 |
29 | 5.39 | 49 | 7.00 | 69 | 8.31 | 89 | 9.43 | 109 | 10.44 | 170 | 13.04 |
30 | 5.48 | 50 | 7.07 | 70 | 8.37 | 90 | 9.49 | 110 | 10.49 | 175 | 13.23 |
31 | 5.57 | 51 | 7.14 | 71 | 8.43 | 91 | 9.54 | 111 | 10.54 | 180 | 13.42 |
32 | 5.66 | 52 | 7.21 | 72 | 8.49 | 92 | 9.59 | 112 | 10.58 | 185 | 13.60 |
33 | 5.74 | 53 | 7.28 | 73 | 8.54 | 93 | 9.64 | 113 | 10.63 | 190 | 13.78 |
34 | 5.83 | 54 | 7.35 | 74 | 8.60 | 94 | 9.70 | 114 | 10.68 | 195 | 13.96 |
35 | 5.92 | 55 | 7.42 | 75 | 8.66 | 95 | 9.75 | 115 | 10.72 | 200 | 14.14 |
36 | 6.00 | 56 | 7.48 | 76 | 8.72 | 96 | 9.80 | 116 | 10.77 | 210 | 14.49 |
37 | 6.08 | 57 | 7.55 | 77 | 8.77 | 97 | 9.85 | 117 | 10.82 | 220 | 14.83 |
38 | 6.16 | 58 | 7.62 | 78 | 8.83 | 98 | 9.90 | 118 | 10.86 | 230 | 15.17 |
39 | 6.24 | 59 | 7.68 | 79 | 8.89 | 99 | 9.95 | 120 | 10.95 | 240 | 15.49 |
40 | 6.32 | 60 | 7.75 | 80 | 8.94 | 100 | 10.00 | 125 | 11.18 | 250 | 15.81 |
41 | 6.40 | 61 | 7.81 | 81 | 9.00 | 101 | 10.05 | 130 | 11.40 | 260 | 16.12 |
42 | 6.48 | 62 | 7.87 | 82 | 9.06 | 102 | 10.10 | 135 | 11.62 | 270 | 16.43 |
43 | 6.56 | 63 | 7.94 | 83 | 9.11 | 103 | 10.15 | 140 | 11.83 | 280 | 16.73 |
44 | 6.63 | 64 | 8.00 | 84 | 9.17 | 104 | 10.20 | 145 | 12.04 | 290 | 17.03 |
45 | 6.71 | 65 | 8.06 | 85 | 9.22 | 105 | 10.25 | 150 | 12.25 | 300 | 1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