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FIAT CR.25 性能簡表動力:兩台 840 匹馬力的菲亞特 A.74 RC 38 星型氣冷發動機
翼展:16 米
全長:13.56 米
全機高:3.3 米
翼面積:40 平方米
全機空重:4,475 公斤
滿載重量:6,625 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450 公里/小時(在 4,000 米高度時)
巡航速度:380 公里/小時(5,000 米高度)
升限:7,950 米
航程:約 1,500 公里
武裝:機頭裝兩挺 12.7 毫米 SAFAT 固定機槍,機背布雷達 M.2 炮塔裝一挺 12.7 毫米 SAFAT 機槍,機腹彈艙內可掛彈 300 公斤,也可裝 AGR.90 或 AGR.61 航空照相機
1936 年,菲亞特公司決定自主開發一種採用當時先進航空技術的高速輕型轟炸機,在該機的設計要求中突出強調了兩點----高速度及優秀的自衛能力,因此也可以兼顧戰略偵察任務。就在研究工作剛剛啟動的時候,義大利空軍開始向國內各航空企業招標研製一種雙發重型戰鬥機。於是乎,公司首腦當機立斷,決定更改原來的設計目標,全力爭取這一契約。當然,其他廠家對這筆生意也同樣志在必得,完全沒有拱手相讓的意思。除了菲亞特公司外,空軍部又先後收到了卡普隆尼-塔里埃多公司(Caproni-Taliedo),南方航空和機械工業公司(imam)及卡普隆尼-雷賈尼公司(Caproni-Reggiane)等三家的投標,就連最初選擇保持沉默的布雷達公司(Breda)也在截止期前加入進來,競爭似乎呈現白熱化態勢。不過 IMAM 的 Ro.53 隨即就因為研製進度受到延誤而宣布退出,而雷賈尼的 Ca.401 也由於總設計師 Pegna 專心於競賽機 Ca.405 的研製(準備參加當時 Istres-Damascus-Paris 的航空競賽)分身乏術而成了泡影,對手一下子又減少到了三個---包括塔里埃多提出的 Ca.150 和 Ca.162,以及布雷達公司研製的 Ba.88。空軍最後的評估結果可謂皆大歡喜,姍姍來遲的 Ba.88 脫穎而出,拔得頭籌;CR.25 也由軍方正式立項,作為“打擊戰鬥機”的待選方案同 Ba.88 平行發展,就連 Ca.150 也獲得了空軍的認可製造兩架原型機供進一步比對。需要補充的是,Ca.150 的研製最終失敗,連一架原型機也沒有製成。
1937 年 4 月,負責 CR.25 開發項目的技術委員會在參謀部二把手平納(Pinna)將軍的辦公室里討論該機的設計問題。委員會主席切布雷里(Cebrelli)將軍認為最初作為雙發偵察/轟炸機開發的 CR.25 機體尺寸太大,建議去掉一些不相干的設計如雙重操縱系統及轟炸瞄準具等以求減少飛機的迎風面積,提高相對而言更加重要的最大平飛和俯衝速度。羅薩特利工程師則代表了菲亞特公司的意見,堅持認為保留原設計更有益處。在其發言中,先是詳細介紹了 CR.25 的研製過程和目前的開發進度;隨後話鋒一轉,開始陳述採用較大機體的好處,包括可以在後機身安裝一個可做 360 度旋轉的炮塔加強自衛能力,保留飛機的通用性等等。最後,工程師開始旁徵博引,用大量數據說明保留投彈設備和機體設計並不會對總體性能造成多大的損失,既然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總之,所有人都被羅薩特利的口才所懾服,同意繼續按其構思設計 CR.25。工程師隨即又進一步提出希望改動飛機的武器配備方案,從原先規定的四挺各備彈 400 發的 12.7 毫米機槍減少到三挺同口徑武器並重新考慮在機腹安裝下部炮塔的要求。這樣,一來可以讓飛機的重心不至於太靠前,二來也可以讓機頭的設計更加流線,同時還能保留足夠的空間以容納他所堅持的投彈設備。最終羅薩特利在這次的會議上大獲全勝,空軍答應了他提出的一切要求,CR.25 完全成了工程師的個人創作,而不再僅僅是原來軍方所要求的“打擊戰鬥機”了。
由於承擔新飛機開發的各個廠家都對安裝下部炮塔持否定態度,空軍終於決定取消這一不合理的要求,並因此決定將新飛機的機組成員限制在兩個人以下。不過,這一點對於選擇成為十項全能選手的 CR.25 來說成了個大麻煩,兩個人要操縱這個大傢伙實在是太勉強了,駕駛員姑且不論,另外一個乘員必須同時擔任觀察員,無線電員,投彈手,機槍手等多項任務。最後公司只好這么規定,在出轟炸任務時臨時增加投彈手一名,以求符合空軍的要求。除了這一點外,CR.25 還有不少方面與軍方的規定不符,其中對其入役影響最大的一條便是速度。該機的速度不可能超過 500 公里/小時,但這卻是空軍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該機的研製進度也落後於空軍的計畫表,由於 1936 年和 1937 年的兩次招標失敗,軍方在時間上卡得很緊。CR.25 連犯兩條大忌,終於讓 Ba.88 有機可乘。再者布雷達公司的“山貓”雖然其貌不揚(以前論壇上有人說這種飛機的外形徹頭徹尾就是個大白薯,此言得之),但卻在 1937 年 4 月 1 日的 100 公里閉合航線速度競賽上以平均時速 517.836 公里/小時奪魁,隨後又在 12 月 9 日將這一紀錄刷新為 554.357 公里/小時,這些耀眼的成就終於讓軍方決定選用該機,並下了首批 80 架飛機的訂單。然而,為了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空軍還是向菲亞特公司訂購了四十架 CR.25 作為補充。
1937 年 7 月 22 日,CR.25 的第一架原型機(編號 MM.332)在瓦倫蒂諾·庫斯中校(Cdr. Valentino Cus)的駕駛下進行了首次試飛。由於該機在這次飛行中展示了極好的操縱品質,工廠遂決定在飛行測試還沒有完全結束前就在位於都靈(Turin)市的義大利航空公司的工廠將 CR.25 投入生產。
由於已經將 Ba.88 作為遠程戰鬥機部隊的主力,當然得為 CR.25 安排一個去處。就這件事,空軍上層反覆討論了許久。雖然該機原定作為戰鬥機使用,但其速度未免太慢,火力也不強;而作為轟炸機的話,三百公斤的載彈量也實在太低。總之,這時在空軍的眼中,對 CR.25 一定頗有些鼯鼠五技而窮之嘆。就在 CR.25 二號機(MM.333)於 1938 年初完成組裝的時候,參謀部終於決定將所有的 CR.25 分配到戰略偵察機部隊,與 RS.14 水上偵察機搭檔組成義大利空軍新一代遠程偵察機部隊的主力,起碼該機的各項性能對偵察機來說還不錯。不過,這一決定在當時卻受到空軍部的激烈反對。他們的意見是,CR.25 所使用的菲亞特 A.74 發動機已經供不應求,為什麼還要浪費在一種看起來顯得多餘的飛機上?不如用 Ba.88 的偵察型來完成同樣的任務,減少後勤維護方面的困難。再者,就算 Ba.88 不成功,還可以考慮 Ca.312 嘛!後者的最高時度可以達到 435 公里/小時,而且正在試驗為 Ca.312 換裝 IF 的“三角”直列式氣冷引擎。這么一來,該機的性能肯定能有所提高,說不定可以彌補在速度方面與 CR.25 的差距。終於,空軍部的意見占了上風,由朱澤佩.瓦勒(Giuseppe Valle)將軍拍板決定中止 CR.25 的生產,除了已經開工的八架飛機和兩架原型機外取消其餘三十二架飛機的生產計畫。菲亞特公司和羅薩特利工程師無疑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不過並沒有影響到該機的生產。1940 年 1 月,所有十架 CR.25 的生產全部完成,但空軍除了將編號為 MM.3651 的飛機撤去機頭投彈裝置和炮塔,改稱 CR.25A 當作駐柏林大使館武官的專用聯絡飛機外,一時還沒有為其餘九架飛機找到合適的用處,只好封存起來等待命運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