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 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英鎊圖 英鎊圖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學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穫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50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色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任命儀式,因亞當·斯密之母於1784年5月去世所以遲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但是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障,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工作做得恰到好處。因而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為堅決反對高關稅而申辯。事實上他堅決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干涉。他聲言這樣的干涉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發明“放任政策”這個術語,但是他為建立這個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認為亞當·斯密只不過是一位商業利益的辯護士,但是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經常反覆用最強烈的言辭痛斥壟斷商的活動,堅決要求將其消滅。亞當·斯密對現實的商業活動的認識也並非天真幼稚。《國富論》中記有這樣一個典型觀察:“同行人很少聚會,但是他們會談不是策劃出一個對付公眾的陰謀就是炮製出一個掩人耳目提高物價的計畫。”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系結構嚴密,論證有力,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拋棄了。實際上亞當·斯密把他們所有的優點都吸入進了自己的體系,同時也系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點。亞當·斯密的接班人,包括像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他的體系進行了精心的充實和修正(沒有改變基本綱要),今天被稱為經典經濟學體系。雖然現代經濟學說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這些大體說來是經典經濟學的自然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學說)都可以看作是經典經濟學說的繼續。

主要著作

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

一、《道德情操論》(1759)

在亞當斯密生活的那個時代,“道德情操”這一短語,是用來說明人(被構想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動物)的令人難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斷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亞當私密竭力要證明的是: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主要是追逐利潤的資本家﹞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從未而建立一個有必要確立行為準則的社會而有規律的活動。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建立的經濟理論體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論》的這些論述為前提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不僅是亞當斯密進行交替創作、修訂再版的兩部著作,而且是其整個寫作計畫和學術思想體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道德情操論》所闡述的主要是倫理道德問題,《國富論》所闡述的主要是經濟發展問題,到21世紀的觀點看來,這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前者屬於倫理學,後者屬於經濟學。亞當·斯密把《國富論》看做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論》論述的思想的繼續發揮。《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兩部著作,在論述的語氣、論及範圍的寬窄、細目的制定和著重點上雖有不同,如對利己主義行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論》寄重託於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在《國富論》中則寄希望於競爭機制;但對自利行為的動機的論述,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室把“同情”作為判斷核心的,而其作為行為的動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國富論

英文版國富論 英文版國富論

二、《國富論》(1776)

《國富論》系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巨著。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改善的原因及其生產物在各階級的人們間之自然的分配順序。

第一篇開始說明:各種生產力的最大改善,起因於分工。有分工,才有貨幣。因為,有了分工,必有交換;有了交換,就要貨幣;所以,貨幣是助長分工所必須的。這樣的議論,自然進展到交換的條件;那就是價值論及價格論。關於價格的研究,謂價格被分為工資、利潤及地租;因此,為了說明價格取決於工資、利潤及地租的比率這一事實,必須講到這些比率的變動。

第二篇論資產的性質、積蓄及用途。第二篇有五大論點:

一、論資產的性質及分類;

二、論社會總資產中的一種特別部門(即貨幣)及銀行的各種操作以節約貨幣的方法;

三、論資本的積蓄及生產與不生產的勞動;

四、論利息的升降;

五、論資本的各種用途,並予以比較。

《國富論》封面圖片 《國富論》封面圖片

第三篇論各國富裕進步的不同。第三篇說明:國富的自然進步,資本是最初用於農業,而後用於各種製造業,最後用於國外貿易。第四篇論經濟政策與經濟學說之諸體系。即商業體系與農業體系。

第五篇論元首或國家的收入。並具體說明下列三點:

一、哪些是君主或政府的必要費用;在這些費用當中,哪些該由社會一般人民的奉獻來支應;哪些則該由特別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來承擔。

二、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讓一般社會成員為整個社會應該承擔的費用作出奉獻;這些方法分別有哪些重要的優缺點。

三、最後一點則說明,究竟是什麼理由,使得幾乎所有現代政府都舉債度日;而那種債務,對整個社會的真實財富,亦即,對整個社會土地與勞動每年的產出,會造成什麼影響。

《國富論》中他有下列重要主張:

1.個人主義:經濟體制之建構,應以保障個人之生存及發展為原則。因為每個人若能充分發展自我,則社會整體也將獲得進步。

2.財產私有制:就是主張私人有權擁有及支配自己的財富。因為如此才能使個人充分發展,同時促進文明的發展。

3.追求利潤具有正當性:企業家投資工商業雖然為了追求利潤,但是在過程中往往產生服務人群、貢獻社會的效果,促進社會進步。

4.經濟自由:主張政治中立,不隨便干預經濟活動,使每個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進行其經濟活動,如此才能有效率。

5.價格機能: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如此價格自然會調整恰當,而且資源也會配置得當,結果將始社會效益達到最佳的狀態。

他認為人類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並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個人自由競爭,人人在此競爭的環境中,不但會憑著自己理性判斷,追求個人最大的利益,同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市場)”使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狀態。

主要理論

分工理論

一、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於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經由剩餘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他列舉制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么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才可能。

貨幣理論

二、貨幣理論

貨幣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其他物品。當物物交換髮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後,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的另一功能-價值尺度。亞當·斯密也談到貨幣的儲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彆強調貨幣的流通功能。

價值論

三、價值論

提及價值問題,亞當·斯密指出,價值涵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前者表示特定財貨之效用,後者表示擁有此一財貨取另一財貨的購買力。進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價值之財貨,往往不具交換價值,水及鑽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過水與鑽石價值之比較是百年之後邊際效用學派才圓滿解決此一問題。

分配理論

四、分配理論

亞當·斯密的分配論,是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決定理論。

亞當·斯密指出,儘管僱主擁有抑低工資的力量,工資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勞動者必須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假定社會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資基金提高,工資將高於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國國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上漲則促進人口增加。

資本利潤之高低如同勞動工資,決定於社會財富之增減,資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資上漲,卻使利潤為之下降。亞當·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資同一事業,因為彼此相互競爭,自然致使利潤率降低。

地租系指對土地使用所支付的價格。亞當·斯密認為,地租高低與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場遠近有關。

資本積累理論

五、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累積是大量進行分工必備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擴張與生產效率的提高跟資本的總額成正比。資本的累積必須在分工之前進行,因為分工需要使用許多特殊的設備與機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資本來購取。分工愈細,工具的需要愈多,資本愈顯得重要。透過分工過程,可增加勞動生產量,提高國民所得,增強國民儲蓄意願與能力。

賦稅理論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六、賦稅理論

亞當·斯密提出四大賦稅原則,即公平、確定、便利、經濟。

公平:一國國民應儘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國民應按其在政府保護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納稅。

確定:各國民應當繳納的稅捐,須確定並不得隨意變更,繳納時期、繳納方法、應付稅額,都應對納稅人清楚宣示。便利:一切稅捐,都應在最適合於納稅人的時間與方法收之。

經濟:每一稅捐都應善加設計,務使公民繳付國庫以外,在他的財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動。

著作背景

社會背景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當時的英國可以說是歐洲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國,尚且是領先其他國家的工業國。18世紀前期歐陸的法國和的德國,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的階段,仍然以這種方式來支配生產。但英國卻不然,已經走入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所謂工場手工業已在國內各大都市築下根柢。

中世紀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戶,個人在全體作業過程中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工廠制手工業卻是許多的工人在一個工廠勞動,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命令下,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分工的作業。一直到1760年以降發生了產業革命,使用機械的大工業出現為止,在產業革命前英國各國各地所實行的,仍然是這種資本主義前期的工廠制手工業。

這位舉世聞名的古典派經濟學的巨匠亞當·斯密,生當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他的功績就是把當時零星片斷的經濟學學說,經過有體系的整理,使之成為一門分門別類獨立於哲學的大學問。

在斯密死後不久,他遺留的手稿幾乎全都銷毀了。在他生前最後一年裡他似乎計畫撰寫兩篇主要的論文,一篇是有關法律的理論和歷史,一篇則是和藝術與科學有關。在死後才出版的《哲學論文集》所收錄的可能是後一篇論文的部分。

《國富論》一書是斯密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書對於經濟學領域的創立有極大貢獻,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西方世界,這本書甚至可以說是經濟學所發行過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一書成為針對重商主義(認為大量儲備貴金屬是經濟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理論)最經典的反駁,在這本書於1776年出版後,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許多要求自由貿易的聲浪。這些聲浪還認為當時經濟的艱難和貧窮是因為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被說服相信了自由貿易的優點:英國政府和議會依然繼續維持重商主義多年。

《國富論》一書也否定了重農主義學派對於土地的重視,相反的,斯密認為勞動才是最重要的,而勞動分工將能大量的提升生產效率。《國富論》一書非常成功,事實上還導致許多早期學派的理論被拋棄,而經濟學家如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則專注於將斯密的理論整合為21世紀所稱的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由此衍生)。馬爾薩斯將斯密的理論進一步延伸至人口過剩上,而李嘉圖則提出了工資鐵律(Iron law of wages)—認為人口過剩將導致工資連勉強餬口的層次都無法達成。斯密假設工資的增長會伴隨著生產的增長,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則較為準確。

《國富論》一書的重點之一便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雙被稱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無形之手)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舉例而言,如果產品發生短缺,產品的價格便會高漲,生產這種產品所能得到的利潤便會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產,最後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許多產品進入了市場,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將會增加,供給的增加會將產品的價格降低至接近產品的生產成本。即使產品的利潤接近於零,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利潤刺激也不會消失,因為產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產者的薪水在內。如果價格降低至零利潤後仍繼續下跌,生產者將會脫離市場;如果價格高於零利潤,生產者將會進入市場。斯密認為人的動機都是自私而貪婪的,自由市場的競爭將能利用這樣的人性來降低價格,進而造福整個社會,而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仍具有利潤的刺激。不過,斯密也對商人保持戒心,並且反對壟斷的形成。

思想背景

一、哲學家

1.曼德費爾(Mandeville, Bernard de, 1670-1731)

2.哈啟生(Hutcheson, Francis, 1694-1746)

3.休謨(Hume, David 1711-1776)

二、經濟學家

1.樊特林(Vanderlint J. 生年不明,死於1740年)

2.勃格雷(Berkeley, George 1685-1753)

相關書籍

《真實的亞當·斯密》

新版的20英鎊紙幣上印上了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頭像,足見其對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的影響,可是關於這位思想巨人,我們卻存在著太多的誤讀,本書記述的斯密,不是被經濟學家神秘化了的斯密,亦不是被政治學家簡單化了的斯密,詹姆斯·布坎將從他們編織的謎團中把一個真實的亞當·斯密剝離出來,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這部在歐美贏得相當關注的傳記中,我們能發現兩個不同的亞當·斯密,一個亞當·斯密作風嚴謹、品德高尚、胸襟寬闊、才華過人、卷帙浩繁、不受羈絆;另一個亞當·斯密少言寡浯、盛氣凌人、不求精準、名聲不佳、主張自由放任。

傳奇一生

生活背景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管理學的理論奠基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公認的經濟學祖師,但他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卻十分微妙。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國富論》在經濟學領域的影響極為深遠。同時,他在倫理學方面的建樹也十分出名,他的《道德情操論》至今依然是經典之作。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斯密對管理學的貢獻。在管理學領域,人們總是把斯密看做經濟學家,在推崇他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又把他置於管理學之外。所謂地位微妙,是指管理學家們都客客氣氣地尊奉斯密為大師先哲,但又不把他看做管理學的圈內人士。厄威克的名著《管理備要七十位先驅者生活和工作的歷史記載》,收錄了從工業革命到古典管理學時期的眾多人物,應有盡有,連製造蒸汽機的小瓦特和博爾頓也有一席之地,唯獨沒有亞當·斯密。因而,如何認識斯密與管理學的關係,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723年6月5日,亞當·斯密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鎮柯卡爾迪(Kirkcaldy)。幼年的斯密聰明好學,14歲就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語、希臘語、數學以及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學習期間,著名哲學教授弗蘭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義精神給予斯密很大啟發,斯密對這位老師的教導一直念念不忘。1740年,斯密獲得了獎學金,進入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學習,1746年畢業後回到故鄉柯卡爾迪。1748年,斯密開始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主講英國文學,幾年後又開始講授經濟學課程。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講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大學任職期間,斯密公開發表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觀點。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出版,這部著作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使他躋身於英國一流學者之列。1764年,斯密受布克萊(Buccleuch)公爵之邀,離開格拉斯哥大學,到歐洲大陸旅行。旅行的經歷以及在旅行過程中同許多著名大陸學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經濟理論走向成熟,尤其是重農主義的經濟學家魁奈對他影響很大。三年後,斯密回到倫敦,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斯密回到故鄉柯卡爾迪,開始潛心撰寫經濟學著作。1776年,這部寫作歷時六年,修改三年的經濟學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終於完成。它的發表,標誌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在寫作《國富論》的過程中,斯密積勞成疾。自1784年開始,他健康狀況持續惡化。但斯密依然筆耕不輟,繼續寫作兩部關於哲學和經濟學的著作。1787年,斯密應邀去倫敦為英國內閣成員講授經濟學,同年11月,又被推薦擔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1790年7月,這位終身未娶的偉大學者與世長辭。

斯密一生追求完美,在臨終前,他堅持將未完成的十幾部手稿付之一炬,實踐了他認真負責的一貫理念。當然,對後世的讀者來說,這些手稿的焚毀則是一大損失。在他逝世後,後人根據他的學生所記的筆記,1796年整理出版了《正義、警察、歲入和軍備講稿》,其他遺稿也陸續整理出版,包括1793年的《哲學問題論集》,1795年的《天文學史》等等。

斯密一生最密切的朋友是大衛·休謨,休謨在哲學方面的造詣對斯密產生了很大影響。兩人大概於1751年前後結識,此後,兩人除見面外,一直有著頻繁的通信聯繫。當斯密在寫完《國富論》後,擔心自己健康惡化有可能看不到該書的出版,便指定休謨為自己的遺稿管理人。但結果卻是休謨去世在先。而休謨的遺囑中,恰恰指定斯密為遺稿管理人。亞當·斯密的著作,對後世有著重大影響。時至今日,經濟學界依然不斷有“回到斯密”的呼聲。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他的著述中反覆闡明斯密的貢獻。森的福利經濟學,就是建立在斯密的理論基礎上。在經濟學界,斯密幾乎成為被徵引最多的作家。根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英格蘭銀行決定,從2007年起,亞當·斯密的頭像將出現在英國20鎊面值的新版鈔票上。

他的父母

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斯密的父親對於基督教有強烈興趣,並且加入了溫和派的蘇格蘭長老教會(Scottish Presbyterianism,自從1690年以來的蘇格蘭國教)。斯密可能曾經前往英格蘭尋求英格蘭教會的職業生涯:但這件事的真實性仍具爭議。為何他放棄信仰並回到蘇格蘭的原因仍然未知,但能肯定的是這時斯密已經成為自然神論者了。亞當·斯密的父親於1720年去世(時間存在爭議)。

斯密的母親叫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一直活到90歲,由於在斯密初生前父親就已去世,所以斯密特別親近他的母親,母親也經常教導和鼓勵斯密,斯密受到母親的影響極大,所以母親一直是亞當·斯密生活的中心。因為斯密童年體質孱弱多病,又無兄弟姐妹,孤兒寡母的緣故,在他長大成人後仍時常陪伴在母親身邊,而真正了解亞當·斯密的人就是他的母親。亞當·斯密的一生就是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一生,在長達60年的歲月中,斯密對母親孝順侍奉,報答了她的養育之恩,為此斯密終身未娶。1784年5月23日亞當·斯密之母去世,這年斯密已經61歲,在母親去世6年後斯密也離開了人世。

出生

亞當·斯密出生在瑪格麗特道格拉斯在柯科迪,蘇格蘭。但是有人認為亞當·斯密是在他父親去世前出生的,也就是在1720年他父親去世前六個月史密斯出生的(時間存在爭議),還有人認為亞當·斯密的出生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出生的,所以關於亞當·斯密確切出生日期不明,但是在亞當·斯密他的洗禮錄上明確記錄著是於1723年6月16日在柯科迪出生。

被綁架之事

斯密於1723年出生於蘇格蘭菲弗郡的克科迪,其地號稱有1500居民,當斯密出生的時代,有些城鎮的居民還用釘為貨幣。在斯密童年時期,當他四歲時,有次在前往外祖父家的途中,被路過的一群吉普賽人拐走,一時去向不明;事情發生後不久,一個紳士看到有人在尋找孩子,於是告訴他們在前方有個吉普賽女人抱著一個哭鬧不休的孩子,經他叔父的努力,對這幫吉普賽人進行追捕,那個吉普賽女人看到有人追趕就把亞當·斯密丟下逃走,於是孩子平安回到母親身邊。這件事是由當時的蘇格蘭記者和傳記作家史密斯·約翰·李博所記錄並發表的,這位為他寫傳記的人曾說,“我擔心他將來會變成個窮苦的吉普賽人”,所以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

國小時代

1730年也就是斯密7歲時候在家鄉蘇格蘭一所學校上國小,這是斯密接受啟蒙教育的開始,這座國小名字是“寇克卡迪(Kirkcaldy)學校”是一所市立的學校,“這所學校在相當有名望的戴維·米勒的領導下,造就了一批卓越人才。幼年的斯密在學校中以對書籍的熱愛和超人的記憶而引人注目。斯密在卡柯爾迪度過了中小學生活。工場手工業和外貿相當發達的卡柯爾迪,使斯密對蘇格蘭社會有了一個朦朧的認識。”(《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1737年14歲斯密從這所學校畢業,轉入到他中學時代的生活。

中學時代

斯密在中學時代的資料我蒐集到的比較少,從時間上看他是在1737年上的中學,那時候他是14歲,他所讀的學校叫做“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是他家鄉一所中學,在中學時代,他遇到一位讓他非常親近的導師,就是弗朗西斯·哈奇森老師,“哈奇森以淵博學識與高尚人格給斯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斯密對他稱呼為“永恆的哈奇森”,在哈奇森老師指導下斯密研讀了道德哲學,“他在該校的3年中,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他當時最喜歡的是數學和自然哲學,然而,這卻不是他在其中顯示才華的科學。”(《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

與此同時,斯密在這個時期發展出他對自由、理性和言論自由的熱情追求。可以看出,在斯密14-17歲這個時期,斯密是一個富有理想、夢幻和追求活潑的熱烈的血氣方剛的青年,也是使他感到非常幸福的生活時期。

大學時代

1740年,“斯密作為斯內爾獎學金的獲得者被推薦到牛津大學深造。在那裡,他致力於鑽研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古典著作,認真研究了《人性論》等當代和古代偉大思想家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古典哲學與當代哲學的基礎。”(《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

他17歲時就到牛津大學去求學(那時他是騎馬去的)在那裡呆了6年。但是牛津到後來才成為一個高等學府,當時還不是個學習集中的所在,大多數教授久已公然放棄了教學工作。

斯密曾在1940~1946年間在牛津大學求學,但是在牛津的畢業生名冊上並沒有他的名字。在福斯特先生所著的《牛津畢業生》一書中僅記載亞當·斯密在牛津生活的瑣事,卻沒有提到他畢業的事情;然而,從羅傑斯教授對巴利澳爾學院食堂賬簿所做的調查充分證明,亞當·斯密確實獲得的牛津大學的學士學位,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名字並未出現在正式的畢業生名冊中。

亞當·斯密的文學觀不太合當時人的口味,因為他崇尚古典派,貶抑浪漫派。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雖然情節動人心弦,但並不能稱為優秀戲劇。而亞當·斯密曾夢想過有朝一日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因為亞當·斯密厭惡“無韻詩”,他認為從文學作品的美感來看,同時要克服的困難是由成比例原則出發,所以他非常喜愛“押韻詩”;因為創作的過程有種挑戰的精神存在,而且“押韻詩”沒有確實內容,但是亞當·斯密一生都沒有創作過任何一首“押韻詩”,他曾說如果作“無韻詩”的話他可以出口成章。就這一段話來看,亞當·斯密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詩人,因為他終其一生沒有實際創作過自己欣賞的“押韻詩”,而“無韻詩”他又不屑寫,所以有此結論。

一個外地旅行者於1788年看到在那裡舉行的一次公開辯論時,感到非常詫異。所有4個參與者,在規定時間內都默無一言,都在閱讀當時流行的小說。由於那時的風氣是,進行講授只是例外而不是常規,因此斯密在學習過程中大都是無所師承的,自己認為讀什麼書適當就讀什麼。

亞當·斯密離開牛津大學的原因,斯密認為,格拉斯哥大學遠優於牛津大學,根據自己的體驗,他感到牛津大學是智力窒息。在《國富論》第二章國家財富,斯密寫道:這所大學大部分教授們,為了傳授他們認為正確的道義,甚至完全放棄了教學的原則。有一次他幾乎被學校開除,原因是在他房間裡發現了一本大衛·休謨的《人性論》,認為休謨即使可能成為一位哲學家,讀他的書也是不相宜的。斯密經常抱怨說,牛津大學官員的朋友一旦發現他讀一份戴維·休謨《論人性》,他們隨後沒收了他的書和並對他進行嚴厲處罰。然而,斯密利用這次機會,便去了牛津大學圖書館在那裡尋找自己喜歡看的書籍,斯密並沒有認真去學習自己的專業,所以說斯密在牛津大學不是一個幸福的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夕,斯密的精神狀態臨近崩潰。

根據威廉·羅伯特·斯科特說:“斯密在牛津讀書時期幾乎沒有什麼是有助於他的。”斯密也在後來講到:“在牛津的時期對他後來的畢生事業沒有多少影響”。所以他在1746年離開了牛津大學。

人物性格

斯密從小是個瘦弱的孩子;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一生未改。雖然從早年起,甚至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會不時發生神不守舍狀態,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生蠢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還有一次,在某個晚宴上,亞當·斯密突然開始對當時一位有威望的政治家在公開場合的行為提出強烈的譴責,但接著他發現隔桌有那位政治家的近親,便頓時住口不說,馬上陷入沉思,而嘴裡嘟噥著:“畜生,畜生,都是真的。”這件事顯示亞當·斯密會坦率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又儘量避免做出對人無理的事。另外一次斯密在達爾基思用晚餐時,德契斯特勳爵的兩個兒子也在場。話題集中在德契斯特勳爵的領地和他的工作上,這時亞當·斯密終於插嘴說:“對不起,德契斯特勳爵到底是哪一位?我好像沒有聽說過他。”這事件表示亞當·斯密仍有平常人有的缺點,他不是個聖人。

人物軼事

儘管斯密一生未娶,但是它將書籍作為自己眾生的伴侶,他曾說過書籍就是我的情人這樣話,他還說“我別無所好,所好的只是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斯密是一個非常喜好書籍的人。有一次亞當·斯密向他的友好賣弄他所珍藏的書時,就是這樣形容他自己的。他肯定不是個儀容漂亮的人。我們從一個大紀念章上看到他的面相,下垂的眼皮,深眼窩,下嘴唇突出,一個大鷹鉤鼻子。他一生受到過神經方面的折磨,他的頭搖晃不定,說起話來結結巴巴,怪模怪樣。

《當代》雜誌對斯密的描述是:斯密比較偏心,但作為一個仁慈的智慧,滑稽不在頭腦,獨特的生活習慣與言論和步態和微笑“難以形容的仁慈”。他被稱為經常談論自己,並不定期以法術想像疾病。

斯密經常被描述為原型心不在焉教授。據報導,他是有書籍和檔案堆疊在其研究報告中,與已開發國家的習慣,他在童年時的發言,並微笑著對自己在全神貫注交談看不見同伴。討論了各種軼事他恍惚的性質。

此外他還以常常會處於游心於物外的狀態聞名。當18世紀80年代斯密接近50歲時,愛丁堡居民在一個歡樂的場面上,以合乎禮儀的方式款待他們最傑出的公民。這時他穿著件淺色外套,短褲,白絲襪,有扣的鞋子,戴的是平頂周邊的海狸皮帽,拿著手杖,在一條用圓石砌的路上行走。但是他兩眼望著天空,口中念念有詞,像是在嘮叨些什麼。他每走一步就要遲疑一下,似乎想換個方向走,甚至想倒退著走,一個朋友說他樣子就像個蠕蟲。在地上爬。

又一次,在愛丁堡與一個聲名顯赫的友人同走時,他的扈從邊向他敬禮為送上他的手杖。對斯密說來,這類事已經有過無數次,但他這次面對這位工作者突然陷入了催眠狀態。他用手杖向對方回禮,更使他的客人驚異的是,他毫髮不爽地用他的手杖向他的扈從重複了後者對他的一舉一動。當這一符咒的魔力解除以後,斯密卻站在一長段踏級的頂端,手裡仍然拿著手杖,全然不知道他剛才的那番出格舉動,他把手杖擱在一邊,然後從剛才談話的中斷處繼續談起。

有一個故事,據斯密說,他去查爾斯湯森參觀一家工廠,在和塞蒙討論自由貿易時,他自己走進一個巨大的鞣坑從他不得不被刪除。

另一期節目記錄,他把麵包和奶油製作成一茶壺,炮製喝,並宣布這是最壞的一杯茶。

1751年斯密28歲,受聘為格拉斯哥大學邏輯學教授,不久又受聘為倫理學教授。格拉斯哥與牛津不同,後來成為所謂蘇格蘭啟蒙運動的重要中心,以擁有一批出色的有才能的人物而自豪。但是它與現代的所謂大學這一概念還有很大差別。比較古板的一派教授,對於斯密輕率而又熱情奔放的那種作風,並十分不以為然。他做禮拜有時會面帶笑容(那時他無疑正沉溺於幻想中);他是那個令人厭憎的休謨的堅定不移的朋友;他向大學會請求準許免除在上課開始時舉行祈禱;他祈禱時帶有某種“自然宗教”風味——所有這些他都受到了時人的指摘。如果我們知道斯密自己的老師赫奇森在格拉斯哥曾創立新學風,拒絕向學生用拉丁文講課,那么對以上所述就不足為奇了。

一生摯友

斯密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戴維·休謨。在大約1750年時他認識了戴維·休謨,兩人成為親密的好友。即使兩人距離相隔多遠,也會持續的通信保持聯絡。由於亞當·斯密在1773年初步完成《國富論》時的身體狀況已衰退許多,他深怕自己歷時九年的著作會沒有出版的一天,所以那時斯密便指定戴維·休謨為遺稿管理人。但是在《國富論》出版兩個月後,戴維·休謨便因病去世;令人感到興趣的是,在1776年1月戴維·休謨訂定的遺囑中,指定亞當·斯密為遺稿管理人。這件事讓我們知道這兩人之間深厚的友情,不會因其中一方去世而消失。  

雙子座名人

雙子座的符號表示雙胞胎的兄弟,其守護星為水星,守護神為支配知識的赫爾美斯。太陽將通過這星座的 5/21至 6/21期間,是自然翠綠色最美的季節。凡出生於這翠綠美時期的雙子星座人,不但頭腦靈敏,且推理力優於他人甚多,他們是天生的傳播者。如此靈性的星座,名人自然十分之多,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二~~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

以經濟現象和經濟事實為專門研究對象的人士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學家。是指從事經濟學理論研究及其套用工作的人。有時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或者流派,通過添加定語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研究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被稱為“西方經濟學家”,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則被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在各自的領域中也可以按照學科分支來稱呼。例如,從事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就被稱之為計量經濟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