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國際建築設計競賽

AIM國際建築設計競賽

AIM競賽始於中國北京,是由一群擁有激情和活力的中外建築師發起的年度國際性設計競賽。旨在建築系在校生和青年建築師中推廣高品質建築設計,挖掘優秀設計人才。 大賽組委會希望可以通過競賽,喚起更多的青年設計師對設計的熱情,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去思考與行動。同時也為建築人才的成長與發展,創造發展的機會與舞台。 AIM國際設計競賽從2010年第一屆開始,每年一屆。

舉辦背景

AIM(Architects In Mission)國際建築設計競賽始於2010年的北京,是由一群擁有激情和活力的中外建築師發起的年度國際性設計競賽。旨在向建築系在校生與青年建築師推廣高品質建築設計,提升青年設計師使命感,挖掘優秀設計人才。

賽事要求

AIM國際建築設計競賽沒有參賽費,對於參賽者的年齡、資質等沒有特殊限制,學生或建築師都可以參與,允許團隊為單位參加,沒有團隊成員人數限制。大賽不需要報名,只需在每一屆比賽的截止時間之前提交作品。作品的要求在賽事網站上可以查詢到。競賽提交作品截止日為台北時間。但是考慮到時差,為國際設計師預留不超出12小時的滯後提交時間。要求提交作品時,文字部分為中英雙語或英文。

賽事主題

2010第一屆賽事主題:文化注入——設計北京CBD最後一個老廠區。通過建築干預,對尚8這種身處CBD的文化型建築進行物理上的或概念上的改進,使其以某種形式和日益發展的CBD共同進步,扮演好一個文化載體的角色。

2011第二屆賽事主題:舊工業區的再利用——設計北京首鋼CBD。對首鋼這個北京城市發展兩極中的一極實施“綠色轉化”,使其即有別於北京東部的CBD,又在城市良性發展上承擔起同樣的比重,實現一商一文,南北呼應。經過重新設計的首鋼不僅應留存工業時代完整的空間記憶,又應成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標誌物。

2012第三屆賽事主題:中國東岸海島嵊泗——島居慢生活村落改造。在脆弱原始的嵊泗東邊列島基礎上給出一個村落更新和保育的提案。設計應考慮當地新開發旅遊業的發展,應呈現富有吸引力、帶動投資機緣、容許可行的實施方案。延續海島慢生活文化,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多旅遊就業崗位,擴大村民的工作範疇,提出新的文化視角引導村民自我改善住宿環境和度假社區,綜合考慮當地建材方法,與村落接軌,旅遊觀念的變化和增加環保意識。

2013第四屆賽事主題:震後重建·彩虹鄉村,熊貓老家——四川雅安雪山村村落復興 。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有效的制定鄉村產業規劃與建築改造的策略,使傳統文化在精神與實體上得以傳承。

獎項設定

該項賽事的獎項設定與主題相關,2013年大賽獎金總額16,000美元,不限制於單一類別,下設4項獎項。

村落風貌規劃獎—5000美元

單體民居改造設計獎—5000美元

產業模式創新獎—3000美元

可持續發展獎—3000美元

資料來源

評審團隊

依魯翰·澤碧克格魯(ILHAN ZEYBEKOGLU):美國ZNA建築事務所總裁,美國註冊建築師協會專家。

尤塔·克雷爾(JUTTA KEHRER):AECOM資深助理董事、景觀設計總監。

托馬斯·施歐佛(THOMAS SCHROEPFER):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建築設計學院教授。

莊惟敏:國家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盧峰: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院長。

劉文奎: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

孫君:北京綠十字創始人。

韓冰:四川雅安寶興縣縣委書記。

金準: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

陳宗冰:傳奇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北大青鳥集團副總裁。

丁沃沃: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擔任第一屆比賽評審)。

馬庫斯.威爾金斯:凱達環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區域總監(擔任第一屆比賽評審)。

張寶全:今日美術館館長、今典集團董事長(擔任第一、二、三屆比賽評審)。

陳世傑 :首鋼總公司總經理助理(擔任第二屆比賽評審)。

菲爾·科勒:美國CRJA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董事(擔任第二屆比賽評審)。

劉伯英: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擔任第二屆比賽評審)。

徐張艷:浙江省舟山市委常委,舟山市嵊泗縣委書記(擔任第三屆比賽評審)。

鄭光中:清華大學教授,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擔任第三屆比賽評審)。

參考資料來源

往屆賽事

第一屆競賽:文化注入 設計北京CBD最後一個老廠區

背景:在現代的中國城市化進程(urbanization)當中,CBD化是諸多大城市都要經歷的。所謂CBD化,就是指城市中心或主要地區的商業化,譬如紐約的Manhattan,東京的六本木,巴黎的La Defense,和北京的國貿等。通過對世界上比較成型的CBD地區的觀察,它們往往成為不同類型。其中比較成功的一類擁有多類型的建築、多層次的文化、豐富的城市肌理、多姿多彩且在24小時內均勻分布的公共活動,它們具有參觀價值並吸引大量遊客、安全且交通便捷。另一類不是很成功的CBD則由單調的辦公樓組成,活動主要集中在朝九晚六的時間段內,商務時間過後人去樓空,街道變為公共活動的黑洞和犯罪滋生的場所。前者成為都市生活的原動力和象徵,為政府和市民所嚮往。後者則成為城市的“癌症”,為人們避之不及,陷入此類問題的城市也在想方設法對CBD進行改造,以走上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獲獎作品 獲獎作品

設計區域:北京的CBD,又稱國貿,名稱源於1984年建於此的國際貿易中心。該地區以東三環和建國路上的國貿橋為中心,東起東四環的華茂中心,西至永安里和建國門,北起京廣橋,南至通惠河北岸,雲集了數以萬計的國際與國內企業,標誌性建築包括國貿中心、銀泰中心、CCTV新址、京廣中心、北京電視台、建外SOHO、嘉里中心、世貿天街、萬達廣場、LG雙子座等。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流來往穿梭於這座城中之城,共同帶動起北京的經濟脈搏。和國貿地區林立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位於萬達廣場西側,郎家園8號的尚8創意產業園。尚8創立於2007年,原址是北京電信電纜總廠,廠區內是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工業時期建築,占地55畝,總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2.2萬平米,8棟建築被改為loft空間,即保留了舊廠房的建築形態和歷史痕跡,又融合了新銳的傳媒元素。園區的工業化建築風格和爬滿常青藤的老牆,與周圍的現代化樓群相得益彰。尚8在建築類型、城市肌理、活動主題等方面都為國貿地區增加了新的層面和韻味。

文化注入:城市文化注入(Urban cultural infusion)是對城市肌理的改造和增加,以達到引進和豐富該地區文化元素的目的。其實施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建築尺度的建造、改建、改造,也可以是城市尺度的干預,包括設施、裝置。在尚8這個例子中,對老建築的再利用是一種節約型的發展模式,符合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但另一方面,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對老建築的態度也往往是物理上的有機更新,但是不斷換代的物理建築為文化精神的延續提供了載體。這是看似矛盾的不同途徑,但是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性和複雜性恰恰為設計師提供了突破的機會。

第二屆競賽:鐵色記憶·綠色暢想·創意首鋼

部分第三屆競賽獲獎作品 部分第三屆競賽獲獎作品

背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CBD, 即中央商務區的地位極為重要。CBD的擴張,增加了城市建築面積,實現了辦公人口集中化,在提高辦公效率、增加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交通、環境、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城市空間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空間品質的提升遭遇瓶頸,城市競爭力遭到削弱。

如果把現代時尚的CBD看作是城市發展的陰陽兩極中的陽極,那么曾經繁榮而如今已沒落的舊工業區則是兩極中的陰極。如何利用舊工業區現存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在減低發展風險的同時達到城市空間質的提升,而不僅僅是建築面積量的增加,是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舊工業區的再利用一方面有利於緩解人口過度集中,控制城市無序蔓延。另一方面,舊工業區的改建可以吸引投資,促進新興產業,增加就業。經過成功改造的舊工業區,不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吸引旅遊,並可為大型活動的舉辦提供場地,發展文化生產。在另一層面興衰聯結著幾代人生活的舊工業區,也印刻著人類技術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頁,對它的保護對於保存完整的歷史記憶大有益處。通過對舊工業區改造實現其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包括歷時二十年的德國魯爾區的改造、舊金山漁人碼頭、芝加哥海軍碼頭等。

設計區域:首鋼位於京西石景山區的首鋼煉鐵廠,其前身可以上溯到建於1919年的石景山煉鐵廠。它曾經是全中國最大的煉鐵廠,擁有最先進的煉鐵技術。其產量曾於2005年達到歷史最高的793萬噸。出於對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需要,以及對北京作為首都的整體環境考慮,首鋼於2005年起將其生產能力逐步遷至河北曹妃甸等地。首鋼在石景山區的原址占地8公里,包括北部的煉鋼爐、水系,以及大片綠地,以及南邊的大型廠房。首鋼位於東西長安街的西端,和位於東三環的北京CBD國貿遙相呼應。在“中服地塊”建設完成之後,國貿將面臨人口過渡集中以及交通擁擠等種種CBD綜合症狀。但首鋼的情況恰恰相反—它面積廣大,空餘建築面積極多,同時人跡罕至,如同一個被遺忘的巨大工業公園,其現有範圍內的高爐、廠房、水系、和綠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景觀。

二通作為首鋼先行試驗區,曾經進行了“首鋼中國動漫遊戲城”的概念設計。廠區位於豐臺,原名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現名首鋼通用機械廠。該廠具體位於豐臺區盧溝橋鄉、小瓦窖村域範圍內,北起吳家村路,南至梅市口路,東臨新改建拓寬的小屯路,西臨張儀村路,廠區總占地面積約83公頃,現狀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米,現有居民780多戶。該廠已於1997年停產,如今廠區內各類生產設施基本閒置,現有工業廠房和工業設施空間跨度大,質量好,再利用潛力大,周邊區域為第一道綠化隔離區,區域環境和市政交通條件有待提高。二通可以作為首鋼改建的一期,其經驗可以借鑑於首鋼本身的改建工作。

綠色轉化:所謂“綠色轉化”,就是利用舊工業區的土地資源、空間優勢,以及其它現有條件,將其從過去的重工業生產模式轉化為低污染、低能耗的新興產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包括設計、多媒體、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配套商業及餐飲服務等等。這種轉化,應注重被引進功能的多樣性,強調與城市發展的整體聯繫,特別要重視對被污染工業用地的治理。同時採取務實路線,規避市場風險。以最終達到增加人氣、引進新資源、提升城市品質、和整體環境和諧共生的目標。

第三屆競賽:中國東岸海島嵊泗——島居慢生活村落改造

背景:隨著中國人均GDP的增長,中國已經從旅遊地產進入度假地產階段,其特點是以對原生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為基本原則,關注高端度假產業鏈,以儘量少的資源投入,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從而建立一套良性的度假產業結構,以適應環境,經濟,文化多方面需求,並且完成資源的合理整合與配置。高端度假遊客的特點是對當地環境與文化有深厚的認同與尊重,對酒店及相應配套設施與服務要求高,駐留時間長,人數相對少但人均消費能力高。中國有13億人口,許多主要城市已經超過1500萬,僅上海就超過2300萬。距上海東部130公里處就是人口不到10萬的嵊泗列島。島上有著保存完好的自然環境,這是中國東部長達1800公里的沿海線上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保護、大型港口物流等產業開發和本土文化是相互呼應又有所矛盾的三大基礎。作為中國東部最後一塊理想的海島度假勝地,面臨龐大的城市旅遊消費需求,嵊泗如何獲得進一步發展。

設計區域:江舟山群島新區是繼天津濱海、重慶兩江、上海浦東新區後的第四個國家級新區,也是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開發歷史悠久。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開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開始從事漁鹽生產。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旅遊資源現已開闢的二個國家級和二個省級旅遊風景區,2010年旅遊接待人數達到2139萬人次。

第二屆獲獎作品 第二屆獲獎作品

嵊泗列島位於舟山群島東北部。嵊泗西部具備15米水深的天然港區條件,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洋山深水港落戶於此, 分四期建設,到2020年全部建成,貨櫃年吞吐量可達到1500萬標箱,列世界各大港區前茅。從上海蘆潮港到洋山島的東海大橋,全長32.676公里,為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造,在東海大橋靠近島嶼的方位,有一座大型離岸風力發電場。乘客和車輛從這裡的輪渡去到嵊泗的其他島嶼。這個渡口也是目前通往外島的唯一途徑。乘坐輪渡從港口去到嵊泗本島約需要一個小時的航程,島上常駐車輛的數量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嵊泗列島由西部、中部和東部3部分群島組成。菜園鎮是嵊泗列島上的主要城鎮,它位於列島中部區域,距離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有75公里. 嵊泗列島主島的人口約為8萬人,其他散落的島嶼約有1萬人口。

圖冊參考資料來源

第四屆競賽:震後重建·彩虹鄉村,熊貓老家——四川雅安雪山村村落復興

背景:2013年4月20日台北時間08:02,距離成都116km (72 mi)的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7.0級大地震。地震一直持續至4月22日,期間共發生1815多次餘震。這是繼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四川地區的又一次重創。

恰逢雅安區域震後重建之機,以雪山村為研究對象,對村落進行重建規劃的同時,也提出新的產業模式。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推進迅速,在過去30年的建設中,不同地區喪失了自身的地域特點和性格,一味追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發展模式,逐漸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格局。而在中國的鄉村,卻因交通不便,現代教育難於普及等原因,很多傳統文化與建築聚落形態都得以延續。而隨著鄉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進一步的城市化進程,很多具有悠久歷史的鄉土村落都在飛速的被現代文明掃平。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有效的制定鄉村產業規劃與建築改造的策略,使傳統文化在精神與實體上得以傳承。

設計區域:雅安市寶興縣雪山村200年前屬於藏區,至今部分居民仍保持藏族生活習慣,同時這裡曾發現大熊貓出沒。低半山村民小組位於海拔1300米至1700米之間,高半山組均處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受災後高半山的村民小組都搬下山住著臨時搭建的板房。全村幅員面積28.2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526畝,人均耕地面積1畝。林地9000畝,待開發面積6800畝。災前村民平均純年收入約5000元,全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以玉米、小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以杉木、藥材為主。畜牧業為輔現存欄生豬528頭、波爾山羊400餘只。農閒時村民多於縣城打零工貼補家用。

當地建築形態為傳統的川西民居,現存在的問題是:潮濕,採光不足,隔音差。村內有川祖廟,村民會在初一十五上香祭拜曾修建都江堰水利樞紐的李冰父子。

雪山村近100戶村民中會有25戶改造為鄉村度假屋,由專業酒店管理團隊為核心管理與銷售支持,村民自主運營,每戶民宅會由居住和酒店客房兩部分構成,可考慮不同入口以確保私密性,以及共享空間使遊客可以分享當地人的生活樂趣。與常規商業性度假村不同的是,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遊客可以獲得原汁原味的鄉村度假體驗。約50戶將從事生態養殖行業,為度假村提供有機果蔬,同時讓遊客有機會體驗耕種的樂趣。另外25戶將從事後勤支持工作,如布草洗滌,設備維護,基礎建設等。

可以在老村落的基礎上改造規劃,同時也可以開闢新村,配合老村提出共同發展的設計方案。新村可以將學校,村民活動中心,遊客接待中心等不同功能的建築考慮在內。傳統村落形態與建築形式和新型產業模式的結合,打造出屬於當地的原生態建築景觀,可以在產業布局方面提出新的想法和布局,共同探討鄉村的歷史傳承與創新話題。

第四屆競賽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