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曲線

AD曲線即總需求曲線(Aggregate Demand Curve)。總需求曲線的含義總需求曲線表示在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社會的均衡的總支出水平。 總需求函式的含義總需求函式可以表示為:Y=AD(P)。

簡介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首先價格總水平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在既定的收入條件下,價格總水平提高使得個人持有的財富可以購買到的消費品數量下降,從而消費減少。反之,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人們所持有財富的實際價值升高,人們會變得較為富有,從而增加消費。總之,價格總水平與經濟中的消費支出成反方向變動系。其次考察價格總水平對投資支出的影響。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上升會使得投資減少,即價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資支出減少。相反,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廠商的投資增加,即價格總水平下降使得經濟中的投資支出增加。因此,價格總水平與投資支出成反方向變動關係。

理論背景

總需求模型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與產出水平的組合,是新古典綜合派對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和貨幣理論又一新的綜合,同時在一定意義上還體現了凱恩斯學派與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的大融合。

凱恩斯在對總需求分析時,有三點重要的假定:1.總供給不變。假定各種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總供給曲線處於水平線的區域,總需求的增加可以引起均衡國民收入上升,即總供給可以適應總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不考慮總供給對國民收入決定的影響)。2.潛在的國民收入,即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不變。3.價格水平既定。

凱恩斯所認為的總需求是一種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這就是現在總需求模型的雛形。但它僅僅是從產品市場來考慮了總需求。而在傳統的簡單的貨幣數量論模型中,則從貨幣市場的角度考察了總需求,並建立了描述貨幣供求相等的均衡方程。現代貨幣數量論據此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名義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

在這些總需求模型中,有一個強有力的假定就是一般物價水平不變。這在凱恩斯提出問題的30年代或許是合理的,然而自從60年代後期以來,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已經成為一種經常的現象,若再繼續假定價格水平不變就有脫離現實之嫌了。於是,隨後的新古典綜合派將上述兩派的理論加以綜合,提出理論模型中把物價變動考慮在內,建立了新的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特性

根據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把總需求曲線的特性歸納如下:

(1)總需求曲線表示在某個給定的價格水平上所需要的GDP水平。

(2)決定、影響總需求曲線的兩個經濟原理是收支平衡和貨幣供求相等。

(3)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價格水平的上升意味著實質貨幣餘額的降低,因而實際利率會上升,從而使投資、GDP和淨出口減少。

(4)總需求取決於真實貨幣供給。名義貨幣存量的增加使AD曲線上移的程度恰好與名義貨幣增加的程度一致,也就是說,名義貨幣的增加不會改變GDP,只能改變價格水平。

(5)一般說來,擴張性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減稅和增加貨幣供給-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信心也影響總需求曲線(信心增強時,AD曲線向右移動;當信心削弱時,AD曲線向左移動)。

推導

總需求曲線代表了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點的集合,即IS—LM模型的均衡點。我們可以由IS—LM模型推出總需求曲線:IS模型: Y=C(Y-T)+I(Y,i)+G LM模型: M=¥YL(i)

Y代表GDP,C為係數,T指稅收,I為投資,i為利率,G代表政府支出,M為名義貨幣供應量, Y指名義GDP.其中,在IS模型中Y和T,i均成負相關關係,Y和G成正相關關係;而在LM模型中,Y和M成正相關,和P成負相關。註:上述兩個模型是對現實的高度簡化,建立在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Olivier Blanchar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的模型的基礎上。當上述兩方程均成立時,得到總產出Y,即GDP的一個隱函式Y=Y(M/P,G,T)其中M/P代表真實貨幣供應量;G代表政府購買支出;T代表稅收。

用IS—LM模型推導AD曲線可以如圖表示:

在LM曲線的推導中,M/P指的是真實的貨幣供應量。所以,準確的講,要體現出真實貨幣供應量與名義貨幣供應量,P應該是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對於給定的名義貨幣量M,高價格意味著低的真實貨幣供應M/P。顯然,價格高意味著供應的人民幣價值低了。結果是,高價格水平意味著低水平的總需求。因此,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我們假定,總需求曲線的代數表達形式是 Y=ß1+ ß2A+ ß3M/P

A表示財政政策狀態,M/P表示真實貨幣供應。(來自多恩布希總量經濟學 第七版)

在財政政策中,起著主要作用的是政府購買支出和稅收。所以,我們將多恩布希歸納的表達式轉化為 Y= ß1+ ß2G+ ß3T+ ß4M/P 用G和T將A細化了。

經濟意義

在最終模型中,影響GDP的因素由三個(真實貨幣供給、稅收、政府購買支出)減至一個(稅收),但並不意味著其它兩個因素(真實貨幣供給、政府購買支出)不影響GDP,而是因為在模型中上述三個變數之間存在高度的線性相關關係,所以用稅收代表了這三個因素對GDP的影響。同時,模型為對數形式,其係數的經濟含義為衡量稅收對GDP的影響時,其變化量均為相對數的形式。

從模型中可以看到,稅收政策與GDP為正相關關係,而普遍認為稅收政策與GDP之間應是負相關關係。對此我們認為模型的結果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稅收與產出之所以存在負相關關係在於認為稅收會抑制勞動者積極性,但就我國發展歷程來說,體制改革對勞動者積極性的促進作用才是主要的方面,而稅收對其影響並不明顯,因此稅收的增長並不意味著產出會減少。

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短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1.當政府增加購買支出時,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之,當減少政府購買支出時,會減緩經濟的發展速度。事實證明,我國在近幾年來內需不足,但經濟任保持高速增長,這與我國政府大力發展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

2.當政府增加真實貨幣供給時,短期內GDP會受其影響而增加。而當減少時,則會減緩GDP發展速度。我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真實貨幣量的穩定增長對GDP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3.當政府增加徵稅時,GDP也會隨之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