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片名:93號航班英文:United93
其他:顫慄航班美聯航93號
類型:劇情(Drama)
發行:環球(Universal)
首映:2006年4月28日
製作:環球(Universal)
劇情簡介
2001年9月11日,令所有地球人難以忘記的日子。“9·11”三個數字連線在一起,不再僅僅代表美國人的報警專用電話號碼,而是由“在這一天三架分別撞擊了世貿雙子大廈和五角大樓的美國航班”而改變成了驚世駭俗的一串數字!而就在同一天,另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93號航班”卻“意外”墜毀在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尚克斯維爾附近地區。當時的實時新聞報導稱“美國聯合航空公司93次航班9月11日上午遭劫持後在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的一片樹林墜毀,機上45人全部遇難。媒體廣泛猜測,由於乘客反抗,恐怖分子利用該機攻擊華盛頓重要目標的企圖失敗。”
《9·11委員會調查報告》的第一章中,詳細敘述了劫機時的情景,其中對93號航班的描述尤其令人震驚。在被劫持的四架飛機中,93號飛機的劫機者本來是想開著這架飛機去撞白宮或國會大廈的,但由於飛機起飛晚點,等到其他三架飛機撞上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時,這架飛機仍在空中,沒有到達目的地。93號航班上的乘客通過手機與地面親友的通話,得知已經發生了三宗自殺式襲擊,他們明白,這不是一宗普通的劫機事件,劫機者是要把這架飛機撞向另一棟建築,只有從劫機者手中奪過飛機控制權,才能避免這一悲劇。於是93號航班上的乘客自發組織起來,與劫機者進行搏鬥,在搏鬥中飛機墜落在一片林區,機上無一人生還。
有人說劫機的恐怖分子原本要駕駛這架航班同樣去撞擊美國總統府白宮。但是,飛機上的眾多乘客英勇地奮起反擊,與兇殘的恐怖分子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終,以全體乘客和恐怖分子的同歸於盡,換來了更多無辜人士的倖存。
首部反映“9-11”題材影片《93號航班》北美上映
美國環球影片公司拍攝的紀實風格故事片《93號航班》將於本周末在北美地區全面上映。該片是美國第一部直接描寫幾年前發生的“9·11”恐怖攻擊的影片。
《93號航班》講述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第四架飛機——美國聯合航空公司93號航班上發生的故事。這架被劫持者計畫用於撞向白宮的飛機由於機上乘客的奮起反抗,最終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
《93號航班》由保羅·格林格拉斯擔任導演,他曾經執導過票房表現不俗的懸念動作系列影片《諜影重重》。他在拍攝《93號航班》時採用了紀實手法,影片中的全部角色都由不知名的演員或非專業演員擔任,以增加影片的真實感。據悉,影片的長度大約90分鐘,恰好是聯航93號航班從被劫持到最後墜毀的飛行時間。
格林格拉斯說,有40多名當年聯航93號航班遇難者的家屬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合作,例如他們為劇組提供有關遇難家人的詳細情況,包括當天他們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飛機時習慣吃什麼糖果等細節。據環球電影公司稱,影片上映第一周末票房收入的10%將捐獻給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93航班紀念館”。
無獨有偶,派拉蒙公司的同類題材影片也將在“9·11”五周年紀念日前後上映。這部名為《世貿中心》的影片由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執導,敘述“9·11”事件中被從世貿大樓現場最後救出的紐約港務局兩名警察的感人事跡,其中一名警察由影星尼古拉斯·凱奇扮演。
在《93號航班》即將上映之際,好萊塢對於美國觀眾是否做好接受這部電影的心理準備仍然沒有把握。據報導,不久前紐約市的一家電影院應觀眾的要求停播了原先在放映電影前播放的《93號航班》預告片,理由是預告片的內容使某些觀眾感到不快。這一事例表明,仍有一些美國人不希望在銀幕上看到幾年前發生的那場浩劫。
格林格拉斯指出,有些人也許永遠無法從“9·11”的陰影中走出,無法接受這樣的一部電影。但這樣的影片可以幫助人們反思和重新認識“9·11”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Tom Burnett | 傑弗里·諾靈/ Jeffrey Nordling | ---- |
Todd Beamer | 布倫南·艾利奧特/ Brennan Elliott | ---- |
Mark Bingham | 泰·奧爾森/ Ty Olsson | ---- |
Lyz Glick | 艾普爾·特萊克/ April Telek | ---- |
Elizabeth Wainio | 蘿拉·門內爾/ Laura Mennell | ---- |
Boston Controller | 艾倫·坡爾/ Aaron Pearl | ---- |
Deena Burnett | Kendall Cross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David Craig |
導演 | 彼得·馬寇 |
副導演(助理) | Mindy Heslin |
編劇 | Nevin Schreiner |
攝影 | Mark Irwin |
配樂 | Velton Ray Bunch |
剪輯 | Scott Boyd |
藝術指導 | Eric Fraser |
美術設計 | Kendelle Elliott |
服裝設計 | Lorraine Carson |
視覺特效 | Gary Gutierrez |
註:演職員表的參考來源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America Video Film(2006) (worldwide) (DVD)
Fox Television Studios(2006) (USA) (TV)
MTI Home Video[美國]
e-m-s the DVD-Company[德國] (2006) (Germany) (DVD)
特技製作公司
Universal Production Partners (UPP)
其他公司
Casting Collective[英國] extras casting
影片賞析
電影正是從這種無從知曉的平靜中開始,而且從頭至尾都恰當地保持了這種局限而集中的視角。對於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經過和結果的故事,如何講得引人入勝,編導能依賴的法寶,就只有“懸念”與“真實”了。幸好,對於9.11事件中的“93號航班”災難來說,這兩個要素都是得天獨厚的,關鍵在於導演的表現手法是否能突出這兩點。
《93號航班》的表現手法,恰恰是落了“下乘”的懸念製造方式,因為在電影的敘事邏輯中,9.11事件是作為一個突發事件來表現的;那么,按照希胖子的結論,這種表現方式所營造的懸念程度是比較輕弱而短暫的。然而,本片給人的緊張感,卻是由始至終都讓觀眾的心懸甚至不忍目睹的,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對於現在來觀賞表現9.11的影片的觀眾來說,已經是“先驗”的知道了故事的結果,這就好比希胖子所描述的“事先知道炸彈存在”的狀況。有這種先驗意識存在,電影的全部表現時空,都是在還原一個懸念結果而已,非常完美地符合希區柯克的懸念結構。當然,為了世界上那也許是不太可能存在的還不知曉9.11事件,或者至少不知道93號航班故事的孤陋寡聞人士,影片一開場還是暗示了即將發生的陰謀。對於已經知曉事件經過的觀眾來說,這只不過是個過場說明;對於“兩眼一抹黑”的同志們而言,這些暗示就充當了懸念開始的作用。事實證明,希胖子的論斷固然經典,但也需要結合不同題材靈活運用。《93號航班》的敘事結構,充分兼顧了信息靈通和閉塞人士,不論是頭腦過分發熱猜想家還是一心只求落淚的多愁善感者,都能從本片情節的編排中,體會到緊張的逐漸積累乃至最後爆發。
除開敘事結構,在情節的編排上,編導也不動聲色的保持了濃郁的緊張氣氛。雖然影片名為《93號航班》,但實際表現那架飛機的場景,最多也就占全片篇幅的50%左右。影片將大量鏡頭對準了事件發生前和發生時地面各處的零亂場景。這中間主要是美國國家航空管理中心和地區指揮中心的工作情況,以及他們與軍方的協調工作。從影片開始,到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大廈(93號航班也在之後緊接著升空),大概有45分鐘的事件是在表現地面控制人員、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日常瑣事,一切都顯得與“劫機”或“災難”無關。但正是這種看似零亂瑣碎的情節安排方式,起到了從另一個側面烘托懸念的作用;彷佛你明明知道對方就要說出什麼結論來,結果他卻總是在有意無意地“顧左而言它”,作為被動接受的觀眾,我們反而會更加期待他說出真相那一刻。
何況,這些與93號航班飛機沒有直接關聯的故事情節,也並不完全是為了製造懸念,它們還有帶給觀眾更真實的9.11體驗的作用。2001年9月11日那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可能大家都有從電視新聞中看到片斷,不過那都只是結果而已,無法體現該事件對親身經歷過的人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如果以非常有控制力、情節安排非常符合戲劇理論的方式來展現,觀眾反而在潛意識裡會有排斥感,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這種百年難得一遇的突發事件,不可能是如此符合藝術美的規律的。事實上,親歷過9.11事件發生的人都知道,我們當時的反映就是很震驚而不知所措的。我當時也是剛到美國不到一個月,那天對我而言就是從一個“普通的早晨”到一個“難以置信的上午”的印象。
《93號航班》也非常忠實地還原了這種感覺。從大家各自上班、乘客正常登機,到航空管制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現螢幕上幾架飛機的不正常,到那今天看起來仍然衝擊力十足的撞擊雙塔鏡頭,電影裡並沒有將這些線索形成系統連貫的印象;對於不熟悉美國機構運作的觀眾來說,這些片斷的描述甚至可能顯得比較煩亂無序。然而,這種無序狀態恰恰正是那個上午的真實寫照。從電影中我們看到各個航空管制中心的人都是手忙腳亂,像迷宮中的小白鼠一樣搞不清狀況,各機構之間的協調、尤其是民用航空管制與軍方之間的信息往來更是一團糟。其中有一個鏡頭,是軍方協調小組負責人多次致電上級:“請求總統批准行動計畫。總統在哪裡?”看過麥可摩爾的《華氏911》和最近的《驚聲尖笑4》的觀眾,都知道軍官問題的答案。
影片敘事的以真實為導向的有意無序,還表現在不突出任何角色。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觀眾倒是能對幾個面孔留下印象,但這也僅僅是局限在電影所描述的時空範圍內,影片沒有交代關於他們的任何背景信息,一切就如同當天的情況一樣:你只能知道有些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但整個事件中根本沒有任何“主心骨”似的人物。從真實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電影中也沒有任何“英雄”或“壞蛋”或者該譴責的政府首腦等明確有指代意味的角色,一切只是以一種近乎冷漠的鏡頭捕捉的零亂而真實的歷史再現。
電影成就了什麼?這樣的問題對《93號航班》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從故事內容和電影技法來說,可以說本片什麼都沒成就,因為故事本就為人熟知的,技法也是樸實無華的。但是,從態度和勇氣來講,又可以說本片成就了很多。回首悲痛是需要勇氣的,但更需要正確的態度。憤怒也好,悲切也好,那都過於情緒化,有什麼比靜靜地看著一個悲劇無可挽回地發生更令人震撼的呢?無言的說明,是對歷史最好的註解。
《93號航班》:須回頭,莫悲切!
影片評析
《93號航班》努力避開好萊塢常用的那些俗套,導演格林格拉斯放棄了宏大敘事的手法,採用了一種冷靜旁觀的態度,事先通過詳盡的調查,真實再現當時飛機上的情景。影片中沒有任何浪漫或誇張的渲染,沒有智勇雙全的超人式英雄,沒有煽情的愛國演講,也沒有涉及到任何政治人物。
導演格林格拉斯最關注的是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當那些普通乘客逐漸意識到身處絕境時,他們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處境:真正的生離死別。那些乘客和乘務員知道自己可能再也見不到家人了,於是給家人打電話永別,而他們的家人也無能為力,只能坐視自己的親人走向死亡。那種境況的絕望可怕,真是令人心碎。《93號航班》在表現普通人的焦慮、痛苦和勇氣上,非常成功。
整部電影的節奏緊湊,細節準確,人物真實可信。為了強調真實性,導演在拍攝手法上也採用了他很擅長的紀錄片風格,手持攝影機給人一種動盪不安的感覺,好像攝影機在不停地尋找什麼。同時,整部影片很少用長鏡頭,大量地使用近景和特寫,強調當時的紛亂與異常。在演員使用上,導演避而不用知名演員,挑選了大批不知名但演技出色的演員;另外,還起用了大量非職業演員,讓許多生活中的真人來扮演自己本人,達到了非常真實的效果。
對於劫機者,《93號航班》也沒有把他們漫畫化。影片一開始,就是劫機者在旅館誦讀《古蘭經》的聲音,這是導演和編劇的高明之處。他們用這種手法暗示劫機者從事自殺式襲擊,並非如人們當初想像的那樣,是出於一種宗教瘋狂。電影也強調了劫機者的恐懼和焦慮,沒有把他們妖魔化。
幕後製作
關於導演
想必,這位英國導演保羅·格林戈拉斯,並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因為早年執導的一些電視作品絕對稱不上有什麼大名氣。但2004年,那部由好萊塢“智慧小子”馬特·達蒙主演的特工動作大戲《至尊伯恩》,絕對是紅極一時的大作。而且,這部系列影片的第三部也已經進入了前期的籌備階段。保羅無可非議地繼續導演這部特工題材電影《伯恩最後的通諜》(暫譯),主演依然是馬特·達蒙。曾用名《93號航班》的本片可謂是導演保羅·格林戈拉斯精心籌備之作。因為同樣擅長編劇的保羅亦是本片劇本的創作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經歷研究這段歷史事件,並最終用第七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重新再現了這段與自己毫不相干的“閒事”。保羅·格林戈拉斯直接地從事件的正面角度入手,再次審視歷史。並且在情節橋斷的設定上以及精細到一個鏡頭,都試圖展現當時那些驚心動魄的驚險場面,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膽決斷,在長93分鐘(想必片長也是經過導演精心設計的!)的時間裡,將所有的陌生乘客及機組成員團結成一個反擊的整體,來共同面對慘烈的危機。事實上,在“9·11”事件發生之後,電影界隨即出現了一系列對於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關於演員
為貼近《93號航班》的紀實風格和增加真實感,片中的全部角色都由名氣不大的演員或非專業演員擔任。演員的選擇標準是:既要同當日登機乘客的外貌相似,又要有一定的演出基礎,且須有一定的航空經驗以配合角色和劇情的發展。
為使演員最大限度地逼近角色,保羅·格林格拉斯在角色的安排上可謂竭盡了一切辦法:扮演機長的J.J.詹森本人即是美聯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扮演首席空姐的特瑞希·蓋茨也是美聯的空姐;而扮演窮凶極惡的劫機者的劉易斯·薩馬里本人是伊拉克公民,曾在伊拉克服役一年,目前在英國避難。
在一架搖搖晃晃的波音“757”上,保羅·格林格拉斯一次次帶領演員經歷93號航班上的真實悲劇。扮演乘客馬克·賓漢姆的演員夏安·傑克遜告訴《時代》記者:“我們流血、尖叫、哭泣、祈禱,向‘劫機者’投擲杯盤,想像93號航班上乘客們的經歷。最悲哀的時刻是每次拍完,我們卸掉化妝走出片場,再一次意識到,那些乘客永遠走不出來了。”
關於影片
首部反映“9-11”題材影片《93號航班》北美上映
美國環球影片公司拍攝的紀實風格故事片《93號航班》將於本周末在北美地區全面上映。該片是美國第一部直接描寫幾年前發生的“9·11”恐怖攻擊的影片。《93號航班》講述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第四架飛機——美國聯合航空公司93號航班上發生的故事。這架被劫持者計畫用於撞向白宮的飛機由於機上乘客的奮起反抗,最終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
《93號航班》由保羅·格林格拉斯擔任導演,他曾經執導過票房表現不俗的懸念動作系列影片《諜影重重》。他在拍攝《93號航班》時採用了紀實手法,影片中的全部角色都由不知名的演員或非專業演員擔任,以增加影片的真實感。據悉,影片的長度大約90分鐘,恰好是聯航93號航班從被劫持到最後墜毀的飛行時間。
格林格拉斯說,有40多名當年聯航93號航班遇難者的家屬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合作,例如他們為劇組提供有關遇難家人的詳細情況,包括當天他們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飛機時習慣吃什麼糖果等細節。據環球電影公司稱,影片上映第一周末票房收入的10%將捐獻給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93航班紀念館”。
無獨有偶,派拉蒙公司的同類題材影片也將在今年“9·11”紀念日前後上映。這部名為《世貿中心》的影片由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執導,敘述“9·11”事件中被從世貿大樓現場最後救出的紐約港務局兩名警察的感人事跡,其中一名警察由影星尼古拉斯·凱奇扮演。
在《93號航班》即將上映之際,好萊塢對於美國觀眾是否做好接受這部電影的心理準備仍然沒有把握。據報導,不久前紐約市的一家電影院應觀眾的要求停播了原先在放映電影前播放的《93號航班》預告片,理由是預告片的內容使某些觀眾感到不快。這一事例表明,仍有一些美國人不希望在銀幕上看到幾年前發生的那場浩劫。
格林格拉斯指出,有些人也許永遠無法從“9·11”的陰影中走出,無法接受這樣的一部電影。但這樣的影片可以幫助人們反思和重新認識“9·11”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影片簡評
真實的災難
今年是“9·11”恐怖事件的第五年,《戰慄航班93》的導演保羅·格林戈拉斯以一種戲劇般的形式來開創了對於“9.11”事件的獨特紀念形式。試圖讓人們記住那些災難的時刻,進而留下一些警醒的東西,包括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因以及它的結果。而且這部電影是導演本人撰寫的劇本,參雜了導演本人對於這段歷史的比較客觀地理解。對於歷史,史學家以及其他學者的種種猜測固然有它的道理,而且還有政治上的不好言明的原因。電影從另外的角度給人們展現一種積極的奮鬥,無論如何總是好的。英國人保羅·格林戈拉斯有幸成為93號航班的掌控者,作品以出色的空間調度見長,對電影節奏的控制具有很高的水準。此片揭密了鮮為人之的真實事件,保羅表示雖然93號航班上的那些英雄們已永遠離開了我們,但劇組仍可從當時的電話錄音和黑匣子的訊息中窺探到那個特殊時刻里發生的故事,而影片90分鐘的時長恰好與真實事件發生的時長一致,更是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紀實”色彩。
獲獎記錄
艾美獎 Emmy Awards第58屆(2006)
獲獎
艾美獎其它和技術類獎項-迷你劇/電視電影/特別節目最佳音效Mark Linden (sound editor)。
提名
艾美獎其它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Miniseries or a MovieLiam Lockhart (re-recording mixer), Mark Linden (re-recording mixer)。
艾美獎其它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剪輯Scott Boyd (editor)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最佳電視電影Clara George (produced by), David Gerber (executive producer)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特別節目最佳編劇Nevin Schreiner (written by)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節目最佳導演彼得·馬寇 Peter Markle (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