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70後”相對於“60後”、“80後”、“90後”一詞來源於國際社會學家們討論社會發展一代名詞,是指國家依法執行計畫生育後所出生的一代人(計畫生育發展的新階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詞而言。“70後”的概念最先是在詩歌界興起的,主要指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體。由於經歷年代、社會狀況等的不同,以及網路、電視等傳播媒介主流思想宣傳的不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思維方式及處世態度有相對明顯的區別,對“70後”的定義也逐漸擴大為“公曆1970年1月1日(農曆己酉年十月二十二日)0:00至1979年12月31日(農曆己未年十一月十四日)24:00(在注重農曆生日的人群中,也泛指農曆庚戊年正月初一0:00至己未年臘月三十日24:00)期間出生的人”。
生活於批評之中,卻學會了接受;
生活於嘲笑之中,卻學會了害羞;
生活於敵意之中,卻學會了寬恕;
生活於妒忌之中,卻學會了羨慕;
生活於羞辱之中,卻學會了尊重;
生活於貧窮之中,卻學會了致富;
生活於冷漠之中,卻學會了同情;
——70後已經走向成熟。
70後:受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影響,大部分人注重理想,思想比較保守,部分經歷過貧窮時期,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改善生活狀況、改變社會。他們屬於比較務實、創造的群體。但富裕後的部分人開始腐敗,相信利益,喜歡用錢解決問題。是社會環境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最新解釋
(承前啟後的一代人)
七十年代,在中國的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而生於這個時代的70後們,在革新與吐舊間經歷和成長,時代的特徵注定這一代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是最富有理想主義和務實最具家庭社會責任心的一代。是一個名人和社會精英輩出的一代。他們的性格及行為特徵為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藝術精神、娛樂精神等等領域。
70後字面意思就是1970年以後出生的人,但是從網路文學的發展來看,70後是特指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這部分人具有各個行業的專業水平,但是社會並沒有發展到能夠接受他們的地步,是一個早到的階層。這個階層在幾年內處在失業或者準失業狀態。他們受盡了委屈,吃盡了苦楚。國家不包分配了,找不著單位收留了。
70後的人繼承了父輩們失去的社會價值,因為父輩們是被國家
耽擱的那代人,10年動盪,讀書讀不成,做事受束縛,甚至說話都不能談政治,但是70後不是這樣的。所以70後這代人渴望成功,努力達到高點來彌補上代人所沒能得到的價值體現。
如果說70後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第一代人、伴隨著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只是這代人的個性特徵並不象80後一代那么明顯。
特徵
這可能是發言中帶有文藝腔的最後一代人,但隨著描述者越來越多,聲音必將越來越喧囂,畫面必將越來越多層,各種提問和回答必將泛濫到互相淹沒,直到有新的一代人操著輕鬆的語調出現,刪刪減減,重新塗改這一切……最後他們消失。
生於70年代的人,曾經或正在經歷40歲。他們把記憶留在平靜的80年代,他們的人生加速度則始於混亂的90年代,2010年代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70年代出生的人的各方面的特徵與80、90年代出生人有顯著差異。
這是第一代看著電視長大的中國人,有著集體面對9英寸黑白電視機的模糊記憶,有了電視,也就有了錄像,港台錄像片在許多單位的閉路電視中整宿播放。那時能搞來緊俏錄像被視為有面子,有人搞來的是黃色錄像,因而被隔離審查。
這是第一代對港台文化具有免疫力的人,許多少年學會了黑幫的微笑,男生們擺脫自己的傻樣,要感謝齊秦,隨著他脆弱的音質,有人開始了早戀,以及失戀。港台文化兵分各路,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這是第一代跟著國產搖滾跺地板的人,地板還沒有跺爛,崔健已經老了。在老崔最近的一次演唱會上,奔跑跳躍的是更多更年輕的面孔,看台上坐著的,心還在跳,腿可不聽使喚了。
時間在流走,而空間在原地變著花樣。30年,20年,10年的生活,已經永遠消失。但是他們都記得,人們曾經穿著侷促的廉價西裝,大學裡張貼著禁止談戀愛的通告,美術館的人潮被槍聲驚散,那時候,搖滾樂約等於迪斯科,筆記本指的就是一個本子,水煮魚還沒有問世,寸頭像方磚一樣被人頂著滿街亂跑。
沒有人能描述,因為時刻在變。沒有人能描述將來,因為將來只是個變數。而對於過去的描述, 漸漸多了起來,因為生於70年代的人,突然發現過去的一切開始變清晰,他們終於成為擁有閱歷的一代人,不管這種閱歷和前一代人相比有多么平淡,或是在後一代人看來還略顯壓抑,重要的是他們將要開始描述它,就像前一代人所做過的那樣。
相對於更加多樣化的大多數,這裡只是選擇了比較直觀的幾種職業和人生形態,作家、電影導演、網路劍客、建築設計師、音樂人,他們身上有高度一致的東西,例如早晨一律不起床的作息時間,對上一代人生的無奈,和對後一代人的恐懼。他們似乎都是自我教育的模範,重視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時間都不夠用,而且在內心裡都想遠離人群。
這是在城市裡長大的一代人,他們已經習慣於以城市為中心看待一切,他們的觀察視角更多來自書籍、影像、傳媒和圈子,他們談論時裝、建築、政治和八卦,但似乎時刻保持著懷疑主義的立場,他們像一個處於游離狀態的階層,既缺少後一代人那樣無所謂,也不願像前輩們那樣胸懷集體使命感,與生俱來的壓抑和對自由的訴求不離不棄,恰恰是這一代人的宿命。
這是一代從農村開始逐淅向城市奮鬥的人,是城鄉開始碰撞並且城鄉差距越來越小的一代人。是在歷史的夾縫中生存的一代。他們是工作狂,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富二代”和“官二代”。47%的富二代是70後,是富二代的主力。
共性特點
1.餓了不吃,忙完了再吃。
2.對人最好的評價是悶騷。
3.鄙視辦公室戀情。
4.周末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5.喜歡穿七匹狼或海瀾之家的衣服。
6.唱K的時候只會亂吼---例如2002年的第一場雪,然後就拚命拉著別人喝酒,不讓別人唱。
7.話題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如果有筆記本,就會喜歡到公眾場合用。
9.喜歡喝紅酒,一般是長城牌紅酒。
10.無論任何時候,看到有站著的領導,都馬上讓位給領導。
11.娶老婆都想娶處女。
12.喜歡寫日記,日記本還是帶鎖的。
13.覺得每個日本人、美國人、外國人都想攻打中國。
14.在家裡就像塊雙面膠,在公婆和媳婦之間哪也擺不平,乖得像頭綿羊。
15.有存款。
16.會把房子買到郊區,然後每天早上花一個多小時乘車去上班。
17.結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
18.周末約客戶去吃飯。
19.喝酒時喜歡和別人乾杯。
20.家裡進門要脫鞋。
21.喜歡問親戚或朋友家的小孩,有沒有女朋友。
22.五一、十一去旅遊,然後會在各個景點門口拍下很多V字手勢的照片。
23.喜歡吃飯時坐在老闆旁邊。
24.跟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喜歡找話題說。
25.即使能做的很好,也認為自己做的一般。
26.碰到不開心的事就在家裡“折磨”妻子,喝的人醉妻也碎。
27.經常罵宜家,經常去宜家。
28.擁有一種奇怪的固執。
29.喜歡喝醉之後談理想。
30.都有孩子或者都已經結婚了。
趣談尷尬
尷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發現不僅國家不包分配,而且連本科文憑都已經不值錢了。
尷尬二:千辛萬苦進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正趕上人家下崗,新人又怎么了!
尷尬三:1997年,全國取消福利分房,那個時候七十 年代出生的人剛剛參加工作。
尷尬四:小時候教育要做個誠實的孩子,成年後卻不得不抽假煙、喝假酒、說假話,上了拿假文憑人的當,在假髮票上籤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場足球,都是假球。
尷尬五:計畫經濟的教育絕對抹殺個性,誰要和別人不一樣,不僅老師不答應,同學也不放過。然而時過境遷,社會卻需要有個性的青年一代,素質教育嘛!
尷尬六:一看到高考心裡就堵得慌,又是警車開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當年無人過問的成長的煩惱,如今成為正兒八經的事放在學生的身上,而那時嚴加制止的早戀追星,也很寬容地“正確引導”了。
尷尬七:美好的生活屬於誰呢?二十年前,“屬於我,屬於你,屬於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二十年後,90後初生牛犢不怕虎,誰都沒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裡。
尷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裡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裡,他們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樣,統統落伍。
尷尬九:出生在一個講理想的年代,卻不得不生活在一個重現實的年代,是這一代人最大的尷尬。
人物素描
簡介
【1970年生】
對“文革”有點淡漠的記憶。參加過“紅小兵”;喜歡看抓階級敵人和特務的連環畫;早期看過的電影有《渡江偵察記》、《地道戰》等;上中學時趕上建國35周年閱兵和女排“五連冠”;看過《少林寺》後曾蠢蠢欲動產生過出家習武的念頭喜歡鞏俐而去看《紅高粱》;如大學畢業。不少已成為單位領導決策層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個別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紀人才”;大多數已婚,正是生子的“黃金年齡”,但總有那么一批人在充當“愛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況跟1970年出生的差不多。國小時肯定唱過“我愛北京天安門”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兩首歌;女的挺喜歡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中的小鹿純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癮;上中學時愛抄歌。製成“歌本”並貼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學不留級,肯定是上大學第一批要交費的在北京上大學的話。最激動的是1990年亞運會的盛況愛看《圍城》這部電視劇,跟父母愛看《渴望》形成鮮明對比;上大學要軍訓了;有的人在大學畢業後,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國小就享受了改革開放的初步成果,寫作文的內容包括“××成了萬元戶”和“張海迪事跡”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經是獨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師的指點下,給老山前線的英雄們寫過慰問信上大學時已經有一批經商高手在他們中間產生,不過盡倒騰些磁帶、絲襪、賀卡之類的小玩藝兒。
【1973年生】
他們只能從圖書館裡知道“文革”和“四五”運動了。1983年“嚴打”時。他們尚不諳世事;是最狂熱的中學生“追星族”的一批。1988年。他們迷戀上,“霹靂舞”;其中有人獲奧林匹克什麼獎,然後保送上大學大學畢業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考研的人越來越多。
【1974年生】
上國小的教材跟哥哥姐姐們又不一樣,“紅小兵”改叫“少先隊員”,上國小戴紅領巾的那會兒是最快樂的回憶;上大學時趕上中國“申奧”失敗,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開始深深體會到了國家強大的重要性;要是熱愛文藝。會知道詩人顧城自殺的事。
【1975年生】
小學生時代總是很有理想,學過“長大要當科學家”之類的課本;80年代中國發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對他們構成影響,只關心考試時的“時事政治題”;流行廣交筆友的活動;在越來越多的國產歌星面前,開始接觸“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紛紛傾倒他們面前的同時,喜歡“俏黃蓉”多於“傻郭靖”,許多女孩子的學業被耽誤了;他們開始覺得應該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齡人活得不一樣。開始做出逃學等叛逆行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們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但他們的年輕也夠讓人羨慕的;他們是與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現的;他們趕上“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的時代,所以今天的大學計算機專業才那么火爆;他們其實是90年代的“中學生和大學生”。若從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準下一代了;上中學時正經歷“汪國真”熱。那些蹩腳的詩就這樣留在了他們的畢業紀念冊上了。
【1977年生】
小學生時代沒什麼特別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是他們的口號,不過。連環畫是越來越少,這是他們的悲哀;中學生時代世界已經變得異常豐富,男孩子愛打電子遊戲機。女生愛看席娟之類的書。這也累壞了家長,覺得現今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也該大學畢業了,但“留京指標”越來越難弄了,有的人只好賴在北京。等待機會。
【1978年生】
據說,真正的“計畫生育”就從他們這年開始的,所以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過“小皇帝”之類的稱呼;直到1992年,作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麥當勞”;在大城市的迪廳或酒吧,總有那么幾個愛做作的女孩叼著香菸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該呆在學校里好好念書才對,上大學的第一件事不是買世界名著或參考書,而是買一本《中國可以說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獨生子”出生,喝“可口可樂”是70年代出生的人當中最多的;讀中學的女生已經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時,請撥110!”因為他們的父母總是擔心滿大街都是壞人。孩子們會被欺侮。“扮酷”的時代與他們的青春時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們了!
老歌回憶
70後聽的歌曲是鄧麗君、劉文正、李谷一的天下。鄧麗君的名曲有: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小城故事、但願人長久、何日君再來、甜蜜蜜、夜來香、酒醉的探戈、在水一方、千言萬語、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又見炊煙、恰似你的溫柔、小村之戀、你怎么說、阿里山的姑娘、回娘家、美酒加咖啡等。劉文正則有:蘭花草、三月里的小雨、紛紛飄墜的音符、如果、雲且留住、雨中即景、遲到、秋蟬、梅蘭梅蘭我愛你、阿美阿美、外婆的澎湖灣、讓我們看雲去、鄉間的小路、踏著夕陽歸去、送你一朵勿忘我等。李谷一為:鄉戀、知音、難忘今宵、瀏陽河、妹妹找哥淚花流、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心中的玫瑰、劉海砍樵、補鍋、潔白的羽毛寄深情、雁南飛、絨花、秋水伊人等。 蔡琴的老歌︰被遺忘的時光、你的眼神、出塞曲、情人的眼淚、我有一段情等。
那時廣為流傳的大陸老歌還有: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軍港之夜、牧羊曲、太陽島上、祝酒歌、請到天涯海角來、在希望的田野上、夢駝鈴、小螺號、金梭與銀梭、敖包相會、康定情歌、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鼓浪嶼之波、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牡丹之歌、北國之春、大海啊故鄉、那就是我、一支難忘的歌、長江之歌、莫愁莫愁、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小草、一個美麗的傳說、月亮走我也走、小河淌水、彩雲追月、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汗等。
那時廣為流傳的台灣校園民謠還有:童年、橄欖樹、踏浪、赤足走在田埂上、壟上行、告別的年代、閃亮的日子、光陰的故事、你那好冷的小手、捉泥鰍、蝸牛與黃鸝鳥、校園的早晨、年輕人的心聲、酒干倘賣無、戀曲1980、偶然、龍的傳人等。
另有深深的海洋、友誼地久天長、船歌、哎喲媽媽等。
以及80年代風靡過全球的荷東、猛士、italo disco(伊泰洛迪斯科)。
童年遊戲
70後的父輩們的童年可以說是在饑荒中度過,童年並不快樂。而後面的80後、90後們,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他們的童年被更多的幸福包圍。而唯獨70後這一代人,他們的童年正好臨界於兩個時代之間,因此,對於那些經典的童年遊戲,70後們玩得最多,也最有感受與體會。
一、摺紙飛機
說到摺紙飛機,小時候三峽線上還為此挨過不少揍呢。那時候時候本子和紙都很少,記憶中一個本子好象是五分錢一個。我們在上面學寫字都省得要命,一個本子用完正面用反面,最後再用這些破本子擦屁股,根本不像今天有這么高檔的衛生紙。有時候,為了讓自己的紙飛機飛得比別人的高,三峽線上偷偷撕下沒有寫字的本子來摺紙飛機,被爸爸媽媽發現了就得挨揍了。
二、打彈珠
這個相信大家也都記得。那個時候,每個小朋友口袋裡都會有一把玻璃球。一下課,兩個人便挖幾個小洞洞,就可以玩打彈珠的遊戲了。這個比的是每個人力度和精度,三峽線上覺得還真有點像今天的高爾夫球呢。
三、滾鐵環
那個時候,每個小朋友都希望爸爸媽媽給自己做一個又大又重的鐵環,因為那樣穩定性好。而且當時場地全是坑坑窪窪的,所以重點的鐵環一般不容易受到影響。三峽線上注意到,現代化的都市,這樣的遊戲早已經失傳了,孩子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遊戲,好多小朋友的童年都已經被網路吸引住了。
四、跳房子
一支粉筆畫個約定好的房子,然後找一塊平整點的石頭做為工具,好多人都可以一起玩。三峽線上記憶之中規則還很多,一邊前進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確的格子裡,出界或者跳錯了格子的都判為失敗,失敗就得重來。反正三峽線上記得一般一口氣跳完的大多好象是女生。那時候真不知道有多羨慕她們呢!
五、抓石子
這好象也是女孩子的強項。一口氣不出錯,從一一直到十幾。三峽線上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子,一大把拿都拿不下,更不用說完成那些動作了。還有五子、七子,難度低一些,不過男生一般都玩不過女生的。
六、打陀螺
這個就是男孩子的強項了。而且大多數都是自己找的木頭自己做的,誰的越大,自然就容易把別人的撞飛。一般,大家手中鞭子都將陀螺抽得飛快旋轉。然後控制自己的陀螺去撞別人的,獲勝的人不知道有多得意呢。不過有時候孩子們太小,容易出一些事故,三峽線上就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小朋友鞭子揚得太高,把另外一個小朋友的眼睛給打了,這個印象非常深刻。
七、吹肥皂泡泡
我們那個時候,在三峽線上記憶之中,那個時候好象只有肥皂,香皂都很少。而且還有一個印象,好象那個時候的肥皂比現的肥皂的泡泡要多很多呢。不知道為什麼?
八、鬥雞
這個應該是一個傳統項目。我們的童年,尤其是冬天的課間,一大群人都相玩這個,大家都認為可以讓身體發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那種最後勝利的快感。
九、手指頭遊戲
這個主要是猜中指呀、還有什麼剪刀石頭布之類的。三峽線上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時候,有時候纏著一些大哥哥大姐姐玩,他們總喜歡把中指藏起來讓我們猜。因此也總是猜不到。後來長大了自己與小朋友玩的時候才發現,那個時候的我們真傻瓜,連幾個指頭都沒有數清楚就在猜了。
十、打板兒
有人也叫拍紙牌,反正三峽線上小時候一直叫“打板兒”。用煙盒疊成三角形,然後用來在平地上互相擊打,把別人的打翻了就成了自己的了。那個時候的煙盒都是軟的,印象中大公雞、大前門的居多。因此,三峽線上記之中大家都紛紛找家長收集煙盒。每個人手上都會拿一大疊。
70後界別
娛樂界
林志玲、牛莉、 阿杜、 陶喆、楊鈺瑩、 章子怡、 周迅、譚晶、徐靜蕾、 莫文蔚、 蕭亞軒、 張惠妹、 陳奕迅、 林心如、黃豆豆、小虎隊、五月天、史蘭芽、林依輪、高圓圓、 何潤東、袁詠儀、 徐熙媛(大S)、 徐熙娣(小S)、吳尊、言承旭、吳建豪、朱孝天、李玟、 梁詠琪、 古天樂、佘詩曼、楊怡、鄭家榆、孫悅、劉愷威、湯唯、梅婷、阿桑、陸毅、 林志穎、 陳喬恩、何琳、 范瑋琪、連靜雯、於月仙、 孫燕姿、 梁靜茹、張可頤、謝安琪、郭可盈、宣萱、李聖傑、 李玉剛、趙琳、劉孜、趙崢、殷桃、陳楚河、 徐若瑄、謝潤、于震、原華、蒙嘉慧、鄧超、朱茵、金巧巧、李嘉欣、郭羨妮、黃渤、 王力宏、無印良品、賴雅妍、周杰倫、胡海泉、陳羽凡、簡慕華、 趙薇、 黃曉明、陳司翰、金海心、王瀟、王思懿、 舒淇、王琳、林熙蕾、張文慈、廖碧兒、 李冰冰、范逸臣、 馮紹峰、吳樾、吳京、 姚晨、 閆妮、胡杏兒、趙純陽、許瑋倫、立威廉、曹格、楊坤、王茜華、朴樹、刀郎、韓紅、林嘉欣、鄭秀文、田蕊妮、楊恭如、 羅志祥、水木年華、李健、滿江、陳坤、劉和剛、喻恩泰、沙溢、胡可、李瓊、倪虹潔、趙琳、姜超、肖劍、吳克群、許茹芸、溫嵐、陳冠蒲、黃磊、 鍾漢良、古巨基、張智霖、任泉、蔣勤勤、鄭嘉穎、段奕宏、吳軍、許紹洋、雷佳、陳曉東、嚴屹寬、張震、眉佳、周艷泓、楊童舒、俞飛鴻、薛佳凝、祖海、劉琳、白雪、呂薇、王麗達、湯燦、范文芳、李銘順、張晉、徐華鳳、黎姿、陳建斌、佟大為、劉燁、海清、黃海波、孫紅雷、范智博、趙文卓、文頌嫻、陳紫函、李慧珍、王蓉、陳好、王艷、胡靜、曾黎、劉濤、孫耀威、 吳佩慈、馬伊琍、楊采妮、羅海瓊、喬振宇、李若彤、甘萍、徐崢、陶虹、郭品超、李晨、朱哲琴、郭德綱、吳彥祖、劉若英、陳松伶、金城武、楊千嬅、黃奕、瞿穎、郭曉東、陳姍妮、戴佩妮、劉威葳、吳軍、王新軍、蘇慧倫、陳慧琳、張嘉譯、霍建華、袁泉、秦海璐、蔡少芬、李小冉、陳煒、金玉婷、左小青、陳娟、沙寶亮、袁立、夏雨、鮑蕾、賈靜雯、王學兵、劉媛媛、閆學晶、李亞鵬、苗圃、龐龍、楊培安、陳德容、陳數、溫崢嶸、陳慧珊、張庭、張延、陳國坤、金池、徐子珊 、楊志剛、陳思誠、張譯、朱雨辰、朱鐵、吳卓羲、張鐸、金勝宇、于和偉、于小偉、關悅、關穎、徐懷鈺、曾寶儀、是安、賈宏偉等。
主持界
劉芳菲、撒貝寧、董卿、勞春燕、孟非、張紹剛、 粟奕、何炅、歐陽夏丹、海霞、周群、李梓萌、張泉靈、康輝、郭志堅、郎永淳、李梓萌、王端端、魯健、李響、陳魯豫、周瑛琦、歐陽婷、姜聲揚、陳玉佳、李湘、曾子墨、石瓊璘、王筱磊、汪涵、陳曉楠、董嘉耀、鄭麗、劉珊玲、簡福疆、謝亞芳、趙琳、沈星、和佳、陳蓉、梁茵、李艾、李靜、陳晨、柴靜、楊晨、李維嘉、石瓊璘、曹穎、楊樂樂、侯佩岑、芮成鋼、管彤、朱迅、李小萌、柯藍、梁文道、周瑾、董倩、文清、瑤淼、謝穎穎、梁宏達、劉和平、周瑛鋒、張蕾、朱軼、趙音奇、周洲、徐春妮、邱啟明、青音、季小軍、李佳明、夢桐、段暄、方瓊、張騰岳、高博、楊丹、裴新華、聞正兵、王雪純、郟捷(小鹿姐姐)、桑晨、王昊(月亮姐姐)、慕林杉、李霞、袁鳴、沈冰、方靜、沈凌、吉雪萍、柴璐、俞潔、燕菲、王莉鑫、杜雲、胡曉梅、夢曉、倪琳、樂嘉、荊慕瑤、陸梅等。
體育界
鄧亞萍、 楊揚、 申雪、 趙宏博、白潔、常昊、龐清、韓文霞、馮坤、樂靖宜、董炯、佟健、王楠、孫繼海、王曼麗、高敏、范運傑、 伏明霞、占旭剛、陶璐娜、孟關良、周蘇紅、趙麗紅、龔智超、丁美媛、唐靈生、孫淑偉、 葛菲、 顧俊、袁華、 王麗萍、 孫福明、 孫雯、 董兆致、 王海濱、陳小敏、李榮祥、袁愛軍、錢紅、 劉國梁、 孔令輝、張軍、張越紅、冼東妹、邱健、 田亮、 劉璇、 熊倪、李大雙、 李小雙、李佳軍、樂茂盛、張國政、王春露、吉新鵬、黃旭、張津京、 張寧、殷劍、唐功紅、郝海東、楊晨、祁宏、李瑋峰、謝暉、吳承瑛、徐雲龍、李鐵、陳艷青等。
商界
何猷龍、姜凱、 丁磊、 馬化騰、 劉強東、陳天橋、汪延、杜鵑(國美)、江南春、朱林瑤等。
導演
名稱
賈樟柯、徐靜蕾、寧浩。
京劇界
王佩瑜、史依弘、張火丁、譚正岩、凌珂、楊少彭、張建峰、郝仕鵬、杜喆、徐孟珂等。
政界
毛新宇、劉洋、汪鴻雁、劉志強、華春瑩、時光輝、王亞平。
文學界
參見70後作家、70後詩人 、賀一二亦 農、黃錦祥、 蘇芩、馬燈、甘露、曾子航。
魔術界
劉謙、傅琰東、戴濱淳、翁達智、張小沖
配音界
姜廣濤、詹雅菁、于正昇、于正昌、丘台名、王冠蓉、陶敏嫻、孫誠、何志威、陳宏瑋、傅其慧、葉天倫、林凱羚、謝佼娟、賀宇傑、梁興昌、李世揚、張傑、陳浩、郝幽玥、汪世瑋、馬海燕、張凱、馬伯強、吳凌雲等。
模特界
馬艷麗、周汶錡、林嘉綺、姜培琳、岳梅、倪景陽等。
動漫界
皮三、翁子揚、顏開、姚非拉、胡蓉、阿梗、聶峻、丘天等。
學術界
張雯、趙玉平、楊雨、藍江等。
IT行業
李亮
書法與畫界
曲慶偉、王靜芳(畫家)、李雙陽、黃錦祥、朱勇方、林再成、徐俊峰、冷柏青、吳洪春、王心鑒、謝潤、陳勝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