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45×90點是地球上位於兩極與赤道正中以及本初子午線與180度經線正中位置的四個點。
四個點中最知名的是45°0′0″N90°0′0″W,地處美國威斯康辛州里特布羅克(Rietbrock)。馬拉松縣公園委員會在此處設立了一座標誌。隨著個人GPS設備的普及,該標誌上的說明進行了修改,以澄清真正的45×90點應位於標誌後方約1063英尺(324米)處,而標誌建於此處的原因則是由於其靠近公路。
另一個位於陸地上的45×90點是45°0′0″N90°0′0″E,地處中國新疆靠近蒙古邊界的荒涼地區,位於烏魯木齊東北約240公里。2004年4月13日,一位美國人格雷格·麥可斯(Greg Michaels)與一位中國計程車司機Ru Rong Zhao一同從距其110公里的奇台出發到達此地,並在經緯匯合工程中進行了記錄。他們的訪問表明此處沒有任何指示的標誌。
另外兩個45×90點則是分別位於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45°0′0″S90°0′0″W與45°0′0″S90°0′0″E。
經緯匯合工程
經緯匯合工程( Degree Confluence Project, DCP)是一個自發性、由個人發起並逐漸轉變為全球活動的地理探勘計畫。此計畫的目標是拜訪地球上每一個整數緯度和經度交匯處,並且通過全球資訊網發布這些地方的圖片。
規則
全球整數經緯交匯處(稱為匯合點,Degree Confluence)總計64442個(南極與北極各視為一點),其中21541個點位於陸地(Land)上(包含大陸、島嶼、湖泊或冰河這類地形),38411個點在水域(Water)上(包括大洋),4490個點在冰帽(Ice Cap)上(也就是上方有永凍冰原的水體上)。這項工程將這些點劃分為 主(Primary)和 從(Secondary)兩種。只有位於陸地上,或是從陸地上可以望得到的水域或冰帽上之匯合點,才被設定為一個主匯合點。另外,在高緯度地區只有不多的匯合點被指派為主點,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在極點產生很多距離接近的主匯合點。主匯合點是經緯匯合工程想要完全拜訪與記錄下來的進度目標,而從匯合點的拜訪與紀錄雖然也被視為是一個有效的拜訪,但卻不包括在計畫的工作進度之內。
經緯匯合的準確位置是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決定產生的。一次 成功的拜訪是拜訪者必須進入交匯點方圓100米內(使用WGS 84數據),並且發布一個稱述以及至少兩張圖片到本工程網站上才行。沒有遵守上述規定的拜訪將在網站上記為一次 未完成的拜訪。
重新訪問先前已經有人拜訪過的交匯點被視為是一有效的拜訪紀錄,其理由在於,除了想要知道全世界所有匯合點的實際樣貌外,隨著時間的轉變,繼續追蹤各匯合點的地貌變化,也是此計畫當初被發展出來時的用意之一。基於這理由,很多交匯點,特別的北美和歐洲的交匯點,已經被人拜訪過多次。
經緯交匯工程實際上可說是一種對地球表面信息的採樣。
北緯45度線
北緯4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北的一條緯線,橫跨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簡單而言,北緯45度線是赤道和北極的中點所成的集合;但由於地球是扁橢球體,實際中介線位在北緯45度線以北約16.2公里(10.1英哩)處。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37分鐘,冬至時則為8小時46分鐘。
南緯45度線
南緯4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簡單而言,南緯45度線是赤道和南極的中點所成的集合;但由於地球是扁橢球體,實際中介線位在南緯45度線以南約16.2公里(10.1英哩)處。
夏至(12月)時,南緯33度線的晝長15小時37分,冬至(6月)時則為8時46分。
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在1949年5月31日由美國與哥斯大黎加兩國簽訂成立條約,旨在保育及管理東太平洋熱帶海域鮪類資源,其公約管轄範圍的南界即為南緯45度線。
參見
•經緯匯合工程
•北緯45度線
•南緯45度線
•東經90度線
•西經90度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