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萬瑋 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校長。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國培計畫”首批班主任專家庫成員。著有《班主任兵法》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 《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計》 《向美國學教育》 《用服務的態度做教師》 《教師的五重境界》 等,累計暢銷數十萬冊。
目錄
自 序
第一輯 學校是什麼地方
學習就是驗證猜想的過程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幸福
學校是什麼地方
美國大學喜歡什麼樣的學生
控制、激勵與服務
面向未來的教育
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
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學校的基因與氣質
第二輯 教育的不同
人與事
標準與融合
恩與威
教育的不同
認準事,找對人
寄宿是個壞制度嗎
造勢
積累與釋放
第三輯 禪意班主任
視家長會為課程
孩子調皮是問題嗎
“小說小動”不是問題
翻轉班級
禪意班主任
深入“甘願被欺凌”的背後
話語背後的價值觀
我們該為學生做什麼
第四輯 學校教育的核心
學校教育的核心
最快樂的時候
師本佳人
學生支持與服務體系
推動教師成長的三股力量
誰是我們的敵人
有意義,更要有意思
向學生學習
第五輯 認識自己
好勝心與平常心
與潛意識對話
如何說服老闆
經營專業
認識自己
接納自己
做自己
演自己
愛自己
第六輯 教師的影響力
天道和合
找準你的支點
好家長需要做的兩件事
教師的影響力
如何報怨
心的力量
陰勝於陽
連線
塵埃的執迷
後記
自 序
一
朋友田玉從北京來上海考察雙語學校,有人推薦了平和雙語學校,於是我們有緣見面,有了一個下午的聊天。
說是朋友田玉,其實我們是第一次見面。有一個詞叫一見如故,就是形容我對田玉的感覺。我們交談了幾個小時,卻像是認識了很多年。
田玉的年齡與我相仿,對教育的看法卻比我深刻許多。他的許多觀點讓我警醒,例如,中國教育如同籠罩著多日不散的霧霾一般,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等。他認為教育家其實也分幾種,包括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教育批評家、教育改革家等。今天我們知道的很多人不過是教育實踐家或者教育改革家而已,而中國教育最缺乏的是本土教育理論。
見我有些悲觀,田玉鼓勵我說:“你剛過四十歲,對於教育者來說,剛剛入門。”
我有些懷疑,等著他的解釋。
田玉說:“不同的行業取得成功的時間不同,在體育界,如體操、跳水,如果你十幾歲還不出成績,基本上就得退役了;如果是在娛樂圈,二十多歲正是紅的時候;若是自主創業,三十多歲事業應當邁入正軌;要是做教育,四十歲你可能剛摸著門道。”
有些人你認識很長時間了,卻記不清他說過的哪怕一句話;另一個人只跟你說了一些忠告,你卻能記得一生,這還不是真正的朋友?
也許有人不理解,為什麼對教育者而言,四十歲才是出發點。我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說:“四十不惑。”所謂“不惑”,並不是沒有困惑,而是不再困惑。“惑”字的結構很能說明問題,上面是一個“或”,下面是一個“心”,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或然,因此內心感到困惑。什麼時候不再困惑?就是從內心知道自己的選擇,不會被外部的紛紛擾擾所左右時。而對選擇所帶來的可能性,也能夠坦然接受,不後悔。
並不是人到了四十歲就會自然不惑,有些人一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很糊塗。孔子云:“知者不惑。”知者,也就是智者。只有將四十年的人生經驗轉化成智慧,才會不惑。而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我們與古人的智慧相差太遠。因此,四十歲只是遠遠地看到了不惑的輪廓,離真正的不惑還相距甚遠。
二
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廟裡有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一句傳頌千年的話:“認識你自己。”智者不惑,並不是向外的對自然世界的不惑,而是向內的對自己的不惑。古往今來的哲學,多數探索的還是對自己的認識。
認識自己的夢想。不是指小時候那種無知的夢想,而是這一生為之奉獻的理想。四十歲的人,通常都有穩定的職業,有不錯的事業根基,有溫暖的家庭,但也很容易陷入物質享受。此時,要充實夢想,追問自己:“這一生,究竟想要什麼?”此時的夢想彌足珍貴。
認識自己的缺點。知道這個世界不完美,知道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知道自己的長處,更知道自己的短處。承認自己的不足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因此,才有所為有所不為。
認識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曾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認為,自然的本質是善,認識人性中的善,是我們一生的終極目標,因而德性即知識,從懷疑自己的知識開始的自我認識是美德的來源。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不會無知者無畏,才會對所從事的事業有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凍的感覺。
認識幸福的本原。幸福的本原不是物質享受,不是獲取名利,而是自我實現、自我超越。有夢想並為之付出,已經幸福了一大半,如果在此過程中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並能夠超越自己看待他人,胸懷世界,那才是最幸福的狀態。
認識世界的簡單。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世界並非表面看到的那樣複雜,萬法歸一,一就是道。對世界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與演繹,但說到底,講的就是那幾個道理,只不過每個人的故事不同罷了。
三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進入不惑之年後,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四十不惑,不是四十歲你就不困惑了,而是到了四十,不明白的東西你就不打算弄明白了。”後來,他又進一步修正說:“應該這么說吧,不是不困惑了,是不‘困’了。惑還是有的,過去那些疑惑會困住你,現在呢,沒有一個人會說他沒有不明白的地方了,但它不會再困擾你。我覺得這個成長是很好的,我已經知道我能明白什麼,什麼是我再怎么著也不會明白的事情。那你能明白什麼,你就用這個乾什麼就好了。”
四
這本書所選取的文章皆來自我在網易教育部落格上發表的博文,時間跨度不大,自 2013 年 8 月至 2015 年 6 月,近兩年。我是 1973 年 3 月生人,屬牛,回望過去,剛過四十歲時很是努力了一段時間,幾乎每周都會更新部落格。因為平時工作繁忙,大多數文章皆在周末完成。有一段時間,每周末更新部落格已經成了我的常規工作。當時,我一度同時為三家教育雜誌寫專欄,此書選取的文章有半數以上皆是任務驅動的產物。
我在進入不惑之年之後的兩年所寫的文章,可以分為六輯。第一輯“學校是什麼地方”,闡述的是我對學校與教育的巨觀思考;第二輯“教育的不同”,主要是我對教育管理的一些體會;第三輯“禪意班主任”,聚焦於班主任工作;第四輯“學校教育的核心”,記錄的是我在平和雙語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感悟;第五輯“認識自己”,關乎自我修煉與心靈成長;第六輯“教師的影響力”,則是一些與教育有關的生活隨筆。
五
回望過去,我常常有醒悟的感覺。如同陶淵明所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我認識的一位班主任,每一次重新帶一個班級,都會顛覆以往的帶班方式,這並不是刻意求新求變,而是覺得以往那一系列為她帶來榮譽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是需要反省的。這樣的反思與顛覆,就如同蛇成長過程中的蛻皮一樣,雖然很痛苦,但卻是成熟的智者必經的途徑。
整理這本書的過程其實很愉悅。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我想起絞盡腦汁撰寫專欄文章的那些周末,再次重讀,內心依然有充盈的感覺。
佛說,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燈。點亮自己的心燈需要悟。悟需要積累、醞釀、融合以及沉澱。人生自四十歲始,作為教育者,我才剛上路呢。
萬 瑋
2016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