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上午,由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南方日報社主辦,中共梅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嘉應學院承辦的第四屆世界客商大會“世界客商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在梅州舉行。
市委副書記、市長譚君鐵,南方日報社總編輯王更輝,市委常委、秘書長彭耀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章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黎健平,嘉應學院校長邱國鋒,市政協副主席肖平,廣東省書協副主席丘仕坤等領導以及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模里西斯共和國藝術與文化部原部長,中國移民紀念項目主席曾繁興、馬來西亞嘉應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李堯慶、新加坡應和會館會長,國立大學教授賴涯橋、澳洲維省客屬崇正會副會長陳裕華、南加州梅州同鄉會會長熊文勝、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教授秦紅增,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朱士光,北京大學教授韓光輝,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譚元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暨南大學教授王元林,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暨南大學古籍所所長劉正剛,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冷東,河源市社科聯主席蔣武生,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衷海燕,龍巖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教授張佑周,福建三明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余達忠,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研究所研究員許桂靈,嘉應學院客商研究院副院長孫博,嘉應學院教授何應龍,深圳四三草堂書畫研究院院長何柏俊等嘉賓和專家聚首梅城,就客商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課題進行學術研討。
去年12月,省政府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為我市“客家講壇·海上絲綢之路與梅州”作專題報告,並認真考察了梅州海陸絲綢文化之路。黃偉宗教授提出“鬆口是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和“大埔是青花瓷敦煌”等10多個觀點。
這個發現,擴寬了客家文化的研究領域,將很重要的港口——印度洋之路,這條被遺忘的絲綢之路重新走入了專家視線,擴大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本身作為前沿地位的重要意義,梳理了梅州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
在研討會上,省政府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作題為《開拓“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將梅州建設成“一帶一路”的“世界客都”》的主旨發言。
黃偉宗教授指出,梅縣鬆口不僅是客家人移民海外的“第一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並有很多海陸絲綢之路文化元素,應當而可以將梅州建設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基地和高地。
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的松口鎮的“中國移民紀念碑廣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印度洋之路”項目而樹立的紀念標誌。“印度洋之路”項目,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旨在促進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之間的聯繫,探討印度洋島嶼起源的歷史與文化的豐富內涵,並在移民原籍國建設不朽的藝術作品作為紀念。2004年以來已在馬達加斯加的多菲內、留尼旺的聖保羅、莫三比克、模里西斯島、葛摩的馬約特、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六地建設這個項目的移民紀念廣場。項目的發起者為紀念19、20世紀離開中國前往印度洋群島的中國人(主要是客家人),經認真研究確定選擇梅州鬆口作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鄉,建設“中國移民紀念廣場”,也即是在此豎立“印度洋之路”的第七塊紀念碑。因此,可以說這座移民廣場,是中國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港”的光輝標誌。
黃偉宗教授指出,從鬆口移民廣場展覽館展示的資料中看到,豎有移民廣場另外六塊紀念碑的六個印度洋國家,大都有中國客家人移民開拓的史跡,而且又都有他們始終保持與故國家鄉密切往來的印記,有的投資祖國各地或家鄉建設,有的經常回國返鄉探親訪友,有的促進或帶動所在國民間及政府與中國及故鄉的經濟、文化、友好交流。“印度洋之路”項目,實際上也主要是靠這些移民後裔促進和帶動的。當鬆口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在2013年10月舉行落成儀式時,參加活動的都是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尼旺、模里西斯、塞席爾的188名華僑嘉賓,即是實證。所以,鬆口不僅是中國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港”,也是千百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黃偉宗教授認為,對鬆口作此文化定位,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的戰略意義。從歷史上說,既是對中國移民開發印度洋諸島歷史和業績的肯定和傳承,又是對華人華僑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的傳統和文化的肯定和傳承。從現實而言,是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對接,是將“印度洋之路”納入“兩洋”(太平洋、印度洋)戰略的重大步驟和舉措。
黃偉宗教授指出,梅州作為世界客都,不僅是客家先民南遷的最終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發地、集散地,全球1億多客家人的心靈家園,世界客商大會的舉辦地。梅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市旅外華僑、華人有360多萬人,港澳台同胞119萬人(旅外華僑、華人與港澳台同胞人數相當於梅州全市總人口的92%),分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以東南亞國家為多。大量華人華僑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起到重要作用,成為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同時許多華人華僑也經常保持著與祖國的聯繫,投資家鄉建設,密切中外經貿文化往來,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也即是華人華僑之路,從而也說明完全應該而可以擦亮鬆口是“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品牌,將梅州建設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高地,成為“一帶一路”的“世界客都”。
為更好研討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經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究中心”,會上,舉行了“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究中心”授牌儀式。
作為著名的“華僑之鄉”,早在宋朝,我市就有大量陶瓷與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且許多梅州籍華僑參與沿線國家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為當地做出了巨大貢獻。經論證,水車窯遺址、三河壩余里窯遺址等就是我市與絲綢之路有密切聯繫的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市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合作新空間。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世界客商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研討、交流發言。
模里西斯共和國藝術與文化部原部長,中國移民紀念項目主席曾繁興在研討會上發言,他指出,一直以來,都有一條絲綢之路連線廣東省與印度洋,中國的廣東,無論是廣府人還是客家人,勞動者或工人,寄居者或旅行者的腳印都曾留在西南印度洋群島。這種新的南北絲綢之路是被遺忘的。幸運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在北半球,中國鬆口是成千上萬中國移民和工人漂洋過海的出發點,在南半球,模里西斯老大港是第一個中國人登入的地方。像過去一樣,這條絲綢新路連線南北半球。
新加坡應和會館會長,國立大學教授賴涯橋在發言中指出,通過促進一帶一路地區(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把中國的發展經驗、資本、技術和新興國家共享,發展當地經濟、提高相關地區人民的購買力,從中擴大產品的海外市場;另著,形成高效率的新絲路網路,通過高速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建立21世紀的產業鏈、供應鏈,提高相關地區的經濟整體效益。
華茂(澳大利亞)有限公司總經理,澳洲維省客屬崇正會副會長陳裕華在發言中指出,被譽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五百多萬僑民僑居在世界各地,他們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橫跨太平洋、印度洋,憑著客家人堅忍不拔的精神,開天闢地;同時,客家人又有著愛國愛鄉的情懷,路再遠,也要回家鄉探親訪友、投資家鄉事業,正是因為他們這樣的情懷,這樣的執著,這樣的歷史淵源,為建立梅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基地”提供了必要條件。梅州要利用豐富的華僑資源,把海外客家社團打造成與家鄉建設的紐帶和平台,要適應新興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和“創客孵化園”等。
作為擁有中國血統、客家血脈的“客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新生代華僑,他們熟悉所在國法律法規、人民消費習慣,熟悉多國語言文字,掌握現代網路手段,具有敢闖敢拼的精神。了解中國、了解家鄉,尋求與中國的商業合作、投資都成為熱門話題。“一帶一路”為他們提供了包括創業平台在內的眾多發展機遇。
美國南加州梅州同鄉會會長熊文勝作題為《團結世界客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言,他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海上交通航線之一。千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連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沿線不同國家進行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梅州客家人是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開拓者。梅州具有多元而悠久的海洋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與歷史,應當可以爭取作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基地和高地,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規劃。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都學會原會長朱士光在發言中指出,“一帶一路”所具有之主要特點決定了梅州是海上絲綢之路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所稟賦的特點包括泛地域性,或跨區域性,而非線性;多元性,而非單一性的交通貿易往來;互利共贏性,而非單方面利己性。
海上絲路決不僅限於沿海的幾個重點港口,還需包括廣闊的腹地;此外還不僅限於商品貨物運輸貿易,還包括金融投資、人文科技交流等諸多領域。梅州位於粵閩贛三省結合部,且與汕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廈門、泉州等港口城市水陸交通十分便捷,作為上述港口城市腹地有著地理區位的優越條件。同時,梅州作為我國客家文化薈萃之地與“世界客都”,還有著十分優越的社會人文條件。梅州籍居民移居海外歷史悠久,對移入國家和地區之經濟與社會發展貢獻重大。
把梅州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區域與節點城市,不論從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論,還是從其歷史人文積澱與現實發展需要論,都是完全具備條件,也是十分必要的。
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東在會上發言,他指出,以鬆口為樞紐聯繫梅州地區與印度洋海外移民的交通體系和發展過程昭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模式,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它打破了沿海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備條件,提供了內陸港口與沿海港口聯繫體系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繫的新通道。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嘉賓緊緊圍繞世界客商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主題,紛紛暢所欲言,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取得了諸多共識。會議取得的成果將有力促進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沿海國家及地區的合作發展,並在“一帶一路”新的發展歷程中留下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