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編
出 版 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15577
出版時間:2011-10-01
版 次:1
頁 數:605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圖書簡介
產業和企業的不斷轉型升級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客觀規律,對此經濟史學家們往往稱之為“產業革命”或“工業革命”。可以說,轉型升級是工業的生命,工業的本質是革命的,所以。工業發展一天也離不開技術創新。自從人類進入工業化時期以來,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是絕大多數技術創新的產業載體,工業技術創新支撐著經濟繁榮,而停止技術創新就意味著危機.最近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產業根源就是產業核心技術創新方向不明,從而導致龐大的金融虛擬經濟缺乏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的支撐,自我膨脹而致使風險劇增。因此,已開發國家經濟恢復緩慢,至今增長乏力,特別是失業率居高不下。
從各國工業發展史看,工業技術創新以致“工業革命”從來不是由政府計畫出來的。政府雖然可以在支持和促進重大技術創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企業畢竟是最終的創新實現者.政府的職能是發現和鼓勵企業創新,而不是替代企業創新。政府可以給企業提供創新地圖和制定基本規則,而不是為企業選擇具體路線,更不是規定(規定往往成為限定)採用什麼方式和工具。政府實施產業政策,應該激勵企業創新,發揮企業的主動性,決不是要求企業照葫蘆畫瓢。政府對於企業創新,即使扶持也須適度,即使鼓勵也要維護公平競爭,即使實施管制也須保持彈性。總之,實現創新歸根結底是由企業創意和完成的事。企業活才能創新活!
與所有的國家一樣,中國工業化也從來都是處於產業結構、技術和體制機制不斷轉型升級過程中:從60年前開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升級,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20世紀70年代未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加速工業化進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由於中國是一個工業技術比較落後的開發中國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工業發展的技術來源主要依靠西方發達工業國的技術擴散和轉移,引進和模仿是後發國家縮短與發達工業國技術差距的可行途徑之一。當然,引進和模仿也不是簡單照搬,其中也必須有吸收、消化、改進,以致為了適應具體國情而進行革新和改造。所以,“模仿式創新”或者“創新型模仿”曾經是許多企業實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