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醫改新方案

2009醫改新方案

■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醫藥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

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意見》全文13000餘字,共分六個部分,包括:一、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三、完善醫藥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範運轉;五、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六、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醫改歷程的背景

1980年之前,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大力投入,我國形成了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城市,形成了市、區兩級醫院和街道門診部(所)組成的三級醫療服務及衛生防疫體系;在農村,形成了以縣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

1984年8月,衛生部起草了《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從此醫改啟動,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基本上是複製國企改革的模式。

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於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提到,拓寬衛生籌資渠道,完善補償機制。鼓勵採取部門和企業投資、單位自籌、個人集資、銀行貸款、社團捐贈、建立基金等多種形式,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用於衛生建設。遵循價值規律,改革醫療衛生服務價格體系,調整收費結構,保證基本醫療預防保健服務,放開特殊醫療預防保健服務價格。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發布,提出改革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擴大覆蓋面,為城鎮全體勞動者提供基本醫療保障。保險費用由國家、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三方合理負擔。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同時政府要切實解決好醫療機構的補償問題。積極穩妥地發展和完善合作醫療制度。要在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堅持民辦公助和自願參加的原則。籌資以個人投入為主,集體扶持,政府適當支持。力爭到2000年在農村多數地區建立起各種形式的合作醫療制度,並逐步提高社會化程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向社會醫療保險過渡。

1998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發布,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鄉鎮企業及其職工、城鎮個體經濟組織業主及其從業人員是否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

2000年,國務院體改辦、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衛生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新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將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占主導地位,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放開,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解決當前存在的以藥養醫問題,必須切斷醫療機構和藥品行銷之間的直接經濟利益聯繫。要在逐步規範財政補助方式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的基礎上,把醫院的門診藥房改為藥品零售企業,獨立核算、照章納稅。

2008年1月8日,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透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已經形成,近期將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意見。

2008年9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決定再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圖)2009醫改新方案2009醫改新方案

解讀新醫改方案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

■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立足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堅持公平效率統一,實行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

■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主要任務: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努力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高效規範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嚴格有效的醫藥衛生監管體制、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建立健全醫藥衛生法律制度。

■近期五項重點改革: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2009年度公開最新醫改方案全文

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現就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醫藥衛生事業關係千家萬戶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適應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民眾健康素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開發中國家前列。尤其是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加快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和人民民眾健康需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範,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藥費用上漲過快,人民民眾反映比較強烈。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醫藥衛生工作肩負著繁重的任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改善醫藥衛生服務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給醫藥衛生工作帶來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廣大人民民眾的迫切願望。醫藥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複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藥衛生體制。
二、醫藥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醫藥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鑑國際有益經驗,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二)基本原則。醫藥體制改革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著力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總結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準確把握醫藥衛生髮展規律和主要矛盾;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民民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發揮地方積極性,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有序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質量,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從全局出發,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結合,正確處理政府、衛生機構、醫藥企業、醫務人員和人民民眾之間的關係。既著眼長遠,創新體制機制,又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醫藥衛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既注重整體設計,明確總體改革方向目標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三)總體目標。

醫藥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範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民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民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三、完善醫藥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四)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畫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並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確定公共衛生服務範圍。明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細化服務和考核標準。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最佳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監測。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雜誌等媒體,加強健康、醫藥衛生知識的傳播,促進公眾合理營養,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推動衛生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衛生環境。加強衛生監督服務。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和農民工衛生工作。
(五)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

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防治結合、技術適宜、運轉有序,包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各類醫院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加快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最佳化醫院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幹作用。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託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城市醫院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採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現有一、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所屬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資源,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充分發揮包括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組織開展中醫藥防治疑難疾病的聯合攻關,在醫療衛生機構中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中醫藥發展,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六)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險問題;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2009年全面推開,重視解決老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有條件的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系。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公益性組織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契約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積極做好農民工醫保關係接續、異地就醫和費用結算服務等政策銜接。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民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繼續探索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經辦管理的方式。
(七)建立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藥產業、提高藥品生產流通企業集中度、規範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建設規範化、集約化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執業藥師制度,保障人民民眾安全用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藥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藥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我國基本藥物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體系,在政府巨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藥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採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保障民眾基本用藥。規範基本藥物使用,制訂基本藥物使用規範和臨床套用指南。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使用基本藥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藥物作為首選藥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規範藥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藥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準入,嚴格藥品註冊審批,大力規範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藥產業最佳化升級和技術進步,發展藥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覆蓋面廣、體系健全、便民惠農的農村藥品供應網和監督網。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藥、急救用藥生產。完善藥品儲備制度。規範藥品採購,堅決治理醫藥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藥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範運轉完善醫藥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範運轉。
(八)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

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層級政府之間、政府與醫藥衛生機構之間的職責範圍,形成職能明確、定位清晰、綜合協調、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係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定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區)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設區的市負責舉辦。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和設備配置標準。充分利用和最佳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調整最佳化結構和布局,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髮展規劃、資格準入、規範標準、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九)建立高效規範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

以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質為核心,逐步建立規範、科學、高效、有序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準,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準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人才、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為廣大民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範圍和標準,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藥品加成政策,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建立規範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最佳化服務流程,規範用藥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藥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藥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藥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突破

我國首次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提供。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

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符合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和諧不可或缺,而市場又不能有效提供,政府理應成為主要提供者。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財政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為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覆蓋面

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
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

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起共同組成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困難人群。

目前我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基本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在全國所有涉農的縣(市、區)全部建立的基礎上,不斷規範和完善。城市醫療救助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目前全國所有縣(市、區)基本都建立了城市醫療救助制度。

據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我國醫療救助資金投入快速增加。2007年中央財政補助城鄉醫療救助資金34億元,比2006年增長138%;地方財政資金投入38.5億元,比2006年增長43%。2008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分別增加到50.4億元和42.5億元。

隨著資金投入的增加,救助效果日漸顯現。2007年,城鄉醫療救助人次達到1171萬,還資助2957萬人參加新農合。

2008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鄉醫療救助支出46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39%;城鄉醫療救助人次達744萬,資助3571萬人參保參合。

重點偏向

我國將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

醫療資源配置一直是困擾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大問題,據統計,我國80%的醫療資源在城市,而城市裡80%的醫療資源又在大醫院,這直接導致大醫院裡常常人滿為患,而在基層社區、尤其是偏遠農村的醫療機構則冷冷清清。
為此,新公布的《意見》要求,充分利用和最佳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意見》提出,我國將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醫改創新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強調保障基本、加強基層,使百姓看得起病。新醫改方案將逐步提高病人在政策範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和門診費用報銷範圍和比例。

世界性難題的中國解決方案

(圖)2009醫改新方案2009醫改新方案

拓展閱讀

http://news.sohu.com/s2008/jieduxinyigai/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16/content_10199221.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