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特6 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

2007-特6 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

2007-特6 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由北京郵票廠印刷,郵票設計者是王虎鳴。

郵票圖案

2007-特6 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2007-特6 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

郵票信息

志編號特6-2007
版別膠印版(壓凸)
名稱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J)
全套枚數1
發行日期2007-11-26
全套面值1.20元
全套售價1.20元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王虎鳴
責任編輯史淵
整張規格176mm×176mm
整版枚數10,邊飾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郵票介紹

無限的未知世界,深邃的太空,突飛猛進的科技形勢。一個東方大國的視野和腳步從不曾稍作停頓。從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運載火箭技術的加速發展,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人類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空間時代。探月,開始從浪漫的遐想走向現實,也吸引了中國科學家的目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和美國的探月競爭空前激烈,掀起了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1978年5月,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代表卡特總統送給我國領導人1克月岩樣品。中國科學院迅速組織近百名科技工作者進行深入系統研究,並寫出了14篇研究論文。

“什麼時候中國人可以研究自己從月球上取回的樣品呢?”中國科學家發出這樣的感慨。1993年,我國有關部門和專家建議,用一枚研製中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向月球上發射一個象徵中國的鐵質標誌。但限於當時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特別是沒有提出明確的科學目標,此事最終作罷。這次大膽的構想雖然未能成行,卻讓航天人和科學家們明白一個道理--要開展月球探測,就要抓緊研究設計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上世紀90年代,新一輪探月浪潮開始在全球涌動。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歐空局陸續提出月球探測的新構想。1998年,國務院成立新的國防科工委,內設國家航天局。國防科工委成立伊始,就著手研究包括探月在內的國家航天長遠規劃。2000年11月22日,我國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書,第一次提出要“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隨後,國防科工委委託航天專家孫家棟院士負責組織立項論證。經過反覆的研究論證,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工程目標越來越明確: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初步掌握繞月探測的基本技術;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在制定工程目標的同時,科學目標也逐步清晰:一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二是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三是探測月壤特性;四是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這些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貫穿了一個靈魂--既要站在國際前沿,又要結合中國的國情,把科學的理想與國家的實際技術能力最巧妙地結合起來,獨立研製,獨立製造,獨立試驗,著力打造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中華牌”探月工程。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和果斷決策下,這一天,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按照中央“集中精力辦大事,把大事辦成好事”的部署,一個嶄新的繞月探測工程組織管理體系,以“小核心、大協作”的原則迅速建立起來。2004年2月1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這個由國防科工委、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總裝備部、中國科學院和航天科技集團的相關領導組成的小組,對工程實行總體協調指揮。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任命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為工程總指揮,孫家棟為總設計師,聘任歐陽自遠為月球套用科學首席科學家,同時給工程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工程”。2004年3月15日,國防科工委召開第一次繞月探測工程工作會議和大總體協調會,協調總體技術方案和總體計畫流程,同時任命一批航天專家擔任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套用等五大系統總指揮及總設計師,並在全國範圍內逐級組成規模宏大的研製試驗大軍和全國範圍的配套大協作。2004年6月2日,中央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具體負責工程的系統論證、總體設計和項目實施,並承擔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事務,實際上成為工程的前沿指揮部。在強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率領下,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的設計、研製、生產等各個體系開始進入快節奏、高效率的“高速運轉”。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邁出了三大步。2004年被稱為繞月探測工程的開局年,這一年先後完成了發射場系統總體技術方案制定、測控系統總體設計方案制定、地面套用系統設計方案制定、衛星系統的方案設計和運載火箭系統的初步研究,並開始進行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2005年,繞月探測工程的攻堅年。這一年主要以質量可靠性為中心,全面展開初樣研製與試驗,進行系統間接口協調和技術攻關,工程的技術風險逐漸化解,系統間接口關係得以明確,各系統技術狀態得以確定。

2006年是繞月探測工程的決戰年。嫦娥一號正樣星在這一年完成總裝、測試和試驗。同時還完成了長征三號甲遙十四火箭的總裝與測試,完成了測控、發射場和地面套用系統地面設備的研製和系統建設。總體具備了在2007年執行任務的能力。<br/>千鈞之任,繫於根根毫髮!繞月探測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任何一個系統和環節,都關係整個工程的成敗。衛星系統為保證軌道設計的正確性,邀請全國各地著名的同行專家,對地、月、日複雜的三體環境進行了反覆的分析求解,精確設計出飛行線路;為提高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執行任務的能力和可靠性,他們研製了適應月球環境的紫外敏感器,研究採用了雙軸驅動控制技術和三體組合控制技術,並對控制器和重要敏感器採用了冗餘設計和高性能控制算法。有效載荷僅僅是衛星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但卻被稱為“嫦娥的眼睛”。要繪製月球立體圖像,一般要用三台相機。但運載火箭能力有限,有效載荷不能太多、太重,研製人員採用廣角鏡頭和巧妙的光機系統設計,分出三個光路,在一台相機上取正視、前視、後視三幅二維原始數據圖像,經重構形成三維立體圖像。不僅簡化了結構,減少了重量,還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承載運送“嫦娥”任務的大力神--長征三號甲火箭是我國長征火箭光榮家族中的“驕子”,已成功發射14次,但為了確保嫦娥一號萬無一失,工程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改進和創新,包括採用遠距離測發控技術、套用了控制系統的系統級冗餘技術。負責發射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著發射的組織指揮、衛星火箭的測試技術勤務保障、燃料的加注及發射、火箭一二級飛行段的測量控制,還要為發射任務提供通信、氣象等服務。為進一步提升發射場的綜合保障能力,滿足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的技術要求,發射場系統對塔架、高壓系統、加注供氣系統等都進行全面改造。負責測控的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及多個航天測控中心、地面站和海上測量船,承擔著運載火箭發射和衛星整個飛行期間的軌道測量、遙測監視、遙控操作、飛行控制等任務,並通過高精度的測定軌,為地面套用系統處理科學數據提供軌道數據保證。為適應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的新要求,系統完成了總體技術設計、USB設備改造和18米新天線系統建設、衛星初樣和正樣階段的星地測控對接、USB-VLBI綜合測定軌試驗、飛控技術協調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地面套用系統既是繞月探測工程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由這裡提出,繞月探測工程的科學價值從這裡開始實現。為保證繞月探測工程實施,他們一切從頭做起--從頭組建地面套用科研隊伍;從頭設計論證地面套用系統總體方案,包括建立月球探測的各種數據的標準、格式;從頭設計建設適應繞月探測需要的各種地面設施,並與相關係統進行聯結測試。沖天的豪情,卻不須臾忘記冷靜。2007年2月,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再次提出進一步深入開展設計與生產“兩個百分之百”的質量大檢查--所有單機、分系統和系統總體設計進行全面複查複審,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組一級,做到“百分之百”;所有產品的生產也要進行全面的複查複審,深入到車間工段一級,做到“百分之百”。

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勞和付出,無數的關注和支持,終於換來了一個個“定格”的歷史時刻: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從西昌成功發射,精確入軌;11月7日,以準確進入200公里使命軌道為標誌,嫦娥一號完成中國歷史上最遠的“太空長征”;11月26日,嫦娥一號傳回的“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首次探月的成就和輝煌,被深深地鐫刻進無垠的太空。中國航天再次高高昂起的龍頭,又一次向世人昭示:艱苦奮鬥、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不斷創造新的起點,書寫偉大復興的篇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