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計畫完成情況
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初步測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2.9%;全口徑稅收達到150.7億元,比上年增長50.6%,五年平均增長25.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5.2億元,比上年增長37.4%,比2000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1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4.5億元,比上年增長45.8%,五年累計完成986.7億元,比“九五”增長1倍。鞍山在中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中從第50位躍升至第44位。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8.4%,五年平均增長13.2%;“一個基地、三大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000年86.4%提高到91.3%。鞍鋼躋身世界最具競爭力鋼鐵企業前8位,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50.1億元,比上年增長29.7%;實繳稅金96.7億元,占全口徑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9.6%,其中形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3億元,對市本級財政貢獻率達到70.4%,農業實現增加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8.8%,五年平均增長7.4%;全年糧食產量120.9萬噸,是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五年平均增長13.2%。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鞍山成為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市。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億元,比上年增長30%,五年平均增長27.2%。
改革開放穩步推進
全年推進了104戶國有企業改制,對79戶企業依法實施了破產,基本完成了地方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任務,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經濟的比重上升到48%,全市基本形成國有經濟以鞍鋼為主、地方經濟以非公有制為主的所有制經濟格局。在東北地區率先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4%,五年累計完成10.1億美元,比“九五”增長2.8倍。外貿出口總額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6%,五年累計完成33.9億美元,比“九五”增長83.9%。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新增城市綠地73萬平方米,五年累計新增665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3%,比2000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全年建成區空氣環境質量有284天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2000年增加138天。五年累計投資156億元,建成了五一立交橋等城鄉基礎設施。完成住宅建設160萬平方米,五年累計完成775萬平方米。完成居民小區改造52個,五年累計完成238個。完成240公里農村道路改造,提前三年實現了“鄉通油路”。鞍山成為全國暢通工程一等模範管理三連冠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新建、擴建了新一中、海城高中和岫巖高中,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比“九五”末提高2年。鞍山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市救援中心全面啟用。防控禽流感實現無疫區、零病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50萬人,有6.3萬人直接受益。城鄉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成功舉辦了省九運會。全民健身活動繼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社區“一站四室”全部達到省規定標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鞍鋼公司、西柳鎮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文明鎮。鞍山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三連冠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市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完成實名制就業15萬人次,五年累計安置53萬人次。城鄉低保提標擴面,不斷推進應保盡保。城市和農村住房人均建築面積分別達到20.7平方米和20.5平方米。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50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4.5%和11.7%,比2000年分別淨增3410元和1154元,年均分別增長9.3%和5.7%。
完成九項工作任務
過去的一年,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九項工作:
(一)堅持工業強市方略,加快推進“一個基地、三大產業”建設。緊緊抓住項目這個核心,新建續建億元以上項目138個,當年完成投資110億元。海城紡織工業園翔鷺化纖、鞍千礦業、南亞實德PVC管材等33個項目竣工投產。開展工業升級年活動,完成6戶企業“退二進三”搬遷改造。鞍鋼牌鐵路用鋼軌和西洋集團西洋牌三元複合肥成為中國名牌產品,“海諾”和“衡”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二)全力支持鞍鋼發展,積極營造鞍鋼經濟圈。落實2.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鞍鋼項目建設。鞍鋼西部500萬噸精品鋼材相關項目陸續竣工,代表鞍鋼自主集成技術的2150ASP熱連軋生產線熱負荷試車一次成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二號高爐開爐出鐵,從煉鐵到熱軋生產線全線貫通。全面推進地企合作,鼓勵鞍鋼項目落戶地方,冀東水泥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三)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全面完成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取消農業稅,當年免徵4600萬元。發放“三補”資金5904萬元。農民人均政策性增收61元。投入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建設了岫巖永安滑子蘑深加工、台安仁泰肉禽、海城三合肉禽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到72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增加到234個,農民經紀人超過4000人。
(四)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第三產業發展。開工建設了北方五金機電城等33個旅遊商貿物流項目,大福源超市等5個項目竣工營業。積極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全年新增規模以上連鎖店鋪65家。海城、台安被列為全國首批“萬村千鄉”工程試點縣。加入東北“4+1”城市區域旅遊聯合體。千山獲得全國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稱號。全年接待境內外旅遊者776.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5%。
(五)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當年引進億元以上投資項目22個。完成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契約額5500萬美元,外派勞務5000人次。加大了對台經貿工作力度。積極推進一工、北鑄等10個重大改制重組項目。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2850萬元。與國家開發銀行遼寧省分行合作建立融資平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取得突破。開展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
(六)加強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著力改善城鄉面貌。加大礦業秩序整頓力度,查處違法違規案件51起,依法炸毀違法違規坑口24處,取締無證開採和環境污染選礦企業26家。全面啟動南沙河綜合整治工程。鞍鋼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完成16項大氣和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取締建成區4噸以下燃煤供暖鍋爐141台。實施100公頃生物抑塵工程。礦山復墾112公頃。植樹造林9.2萬畝,植樹2917萬株。對醫療垃圾實行了無害化處理。完成了千山路隧道北洞拓寬、楊柳河支線明溝改暗渠、鞍海路和千山東路大修、鞍羊路改造等工程。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和諧鞍山建設。新建5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海城部分鄉鎮和台安、岫巖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人民來訪接待中心投入使用。繼續開展“平安鋼都”建設,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加強了安全生產和安全防火工作,有效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民族、宗教、僑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強化了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工作。《今日關注》和《今晚會見》成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樑。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促進了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老齡工作在創新中發展。《鞍山年鑑》獲得“中國年鑑獎”。在全省率先啟動了村務公開檔案管理工作。鞍山獲得全國人防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民兵預備役工作繼續強化。氣象服務、地震監測和接待服務工作達到省內一流水平。
(八)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民眾切身利益。優先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推廣“1+X”就業模式,培訓就業率達到61%。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290元提高到400元。社會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2.3萬人、84.5萬人和64.5萬人。城鎮10.3萬人和農村4萬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對11.5萬名鞍鋼廠辦大集體企業長期放假職工實行定期定額救助。為1.9萬名“4555”人員落實了社保補助資金。對10餘萬城鄉特困人口開展了臨時救助,資助了3萬名困難家庭學生就學。為10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了手術。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全面啟動,拆遷改造棚戶區27片、31.7萬平方米,完成拆遷總量的76.2%。
(九)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重大事項及時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與人民政協進行民主協商制度。出台了《鞍山市人民政府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工作規則》,190件人大代表建議和368件政協提案全部辦結。首次舉辦了行政複議聽證會和立法聽證會。向人大提報立法議案4件,制定、修改、廢止政府規章17件。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出台了《鞍山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全面啟動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市區全面實施了牛羊集中屠宰。規範了小區物業、城市供熱和計程車市場管理。打擊非法營運計程車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建立了政府決策諮詢體系。公共行政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在省內率先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全面推進誠信體系建設,鞍山被確定為省誠信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強化行政責任追究,全年對213名行政違紀違法人員進行了處分。
各位代表,回顧發展歷程,我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和社會各界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鞍山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全市人民,向為鞍山做出重大貢獻的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向駐鞍部隊和武警官兵,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所有關心支持鞍山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比較突出;對外開放領域不寬,利用外資規模不大,投資環境還需進一步最佳化;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民增收比較緩慢;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部分城鄉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作風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對上述問題,我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主要任務
在市委的領導下,市政府組織編制了《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本次會議審議。
“十一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科學發展鞍山,突出振興老工業基地、建設和諧鞍山主題,強化工業強市方略,加快改革開放,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統籌城鄉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率先實現鞍山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努力開創鞍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今後五年,全市經濟成長速度和效益增幅要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要達到或超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要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實現“總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趕沈大、殷實和諧”的目標,進入全省第一集團,成為振興遼寧的重要支撐。
2006年政府重點工作
按照上述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十一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實現經濟總量倍增,綜合經濟實力在國內位次前移。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3%以上;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5%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高於經濟成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遞增20%以上。在中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由2005年的第44位躍升至前40位。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加快構築“一個基地、三大產業”格局,扶持企業爭創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到2010年,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工業為主體,服務業全面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的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追趕沈大,縮小與沈大差距。
——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對外吸引力逐步提升。積極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使鞍山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濱海經濟帶之間的重要隆起帶和連線帶。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和誠信體系框架。進入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行列。到2010年,建成區空氣環境質量全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天數80%以上。五年實際利用外資年均遞增20%,外貿出口總額年均遞增15%。
———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發展活力充分釋放。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基本確立,形成有利於全民創業、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非公有制經濟保持年均15%增長速度,到2010年,占全市經濟總量比重超過60%。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凝聚力明顯增強。全市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社會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五年安置就業50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市化率達到6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以上。全面完成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任務。建成數位化電視網路。進入國際健康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經過“十五”的發展,鞍山已經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振興條件,實現經濟隆起大有希望。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要想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三個“達到或超過”和追趕沈大,只有以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益,才能實現所提出的發展目標。“十五”時期,鞍山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鞍鋼的跨越式發展,到“十一五”時期,鞍鋼將進入穩定的發展期,只有在繼續支持鞍鋼等國有企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外資經濟、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我們才能完成全市2006年及“十一五”時期的各項任務和奮鬥目標。
新的一年,我們將按照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圍繞“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鞍山,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方略,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促振興,以“項目、實事、專項工作”為載體,認真落實好各項工作。按照“三高兩低一穩定”的總體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高起點開局,高質量運行,高效益增長,降低消耗和降低失業率,保持社會基本穩定,確保“十一五”開局起步之年鞍山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4%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分別降低5.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
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按照上述預期目標,我們要重點做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以項目為核心,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一是推進精品鋼材基地項目建設。繼續支持鞍鋼發展,實現地企融合,共興共贏。支持鞍鋼東部1100萬噸鋼現代化改造和西部500萬噸精品鋼材基地投產達產。支持三冶公司30萬噸直縫焊管等33個項目建設。二是推進三大產業項目建設。以鞍鋼重機為龍頭,推進中油天寶挖掘機等48個重點項目,促進海城永興實業有限公司液壓動力鉗等6個項目竣工投產;重點支持海城紡織工業園化纖廠、鞍輪集團年產120萬套子午線輪胎等49個項目建設,促進岫巖永安有限公司年產12000噸滑子蘑系列產品等9個項目竣工投產;支持鞍千礦業300萬噸精礦粉生產線二期工程等25個重點項目建設,促進海城牌樓鎂礦公司高檔鎂砂等4個項目竣工投產。三是全面促進工業升級。調整完善工業發展空間布局,解決好城區工業發展用地問題。加速“壯二活三”進程,按照工業園區的產業規劃,推進城區企業異地搬遷改造。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推進企業合資重組、改造升級,促進企業做大做強。落實《品牌立市、名牌興市工作實施方案》,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二)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落實《城鄉一體化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按地域分布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情況,分類分批紮實有效地抓好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活動,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搞好科學普及和民主法制宣傳,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二是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及時足額發放三項補貼資金。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和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體制改革。適時啟動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引導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形成集群效應。發展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扶持縣域骨幹企業,培育縣鄉支柱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海城市以礦產品深加工、鋼鐵深加工、輕紡工業為主要方向,台安縣以石油化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要方向,岫巖縣以礦產品深加工、特色農產品和林產品加工為主要方向,千山區以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配套為主要方向,發展產業集群,提高工業化水平。四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市財政安排2000萬元支持產業化重點項目。啟動湯崗子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推進龍興奶業等11個產業化項目,大力發展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由市政府出資,在全市每個鄉鎮設立特色農業技術推廣站。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推進市級農村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擴大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範圍。以優質稻米、鮮細菜、高油大豆、南果梨、食用菌、肉用牛羊、肉蛋雞等特色產品為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增加財政投入和利用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五是推進農村城鎮化。搞好小城鎮規劃和建設。加快村鎮住宅建設和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西柳客運東站和台安客運站。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網412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客車。六是全面改善農村環境。推進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改水、改灶、改廁和村屯綠化等工作,全面加強鎮村環境綜合治理。推廣利用新能源,生物質燃氣、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15%以上,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
(三)以推進服務業升級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一是發展壯大旅遊業。辦好中國森林旅遊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和第三屆中國·鞍山寶玉石博覽會等活動。抓住瀋陽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機遇,拓展客源市場。加強東北“4+1”城市區域旅遊聯合體合作。積極發展縣域旅遊和農事旅遊。全年實現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8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比上年增長15%以上。二是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調整完善商業發展空間布局,建設多層次城鄉商業網路,打造遼寧中南部地區商貿物流中心。積極推進二十一世紀購物廣場等22個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商業企業對外合資合作。加快鐵西人民路、立山廣場、湖南和深溝寺等商業副中心建設。在城市中心區主幹道兩側逐步實施“退居進商”,推進勝利路兩側商業帶開發,積極推進鐵西溫州國際商品城和興業廣場建設。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海城西柳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西柳服裝批發市場、南台箱包市場的檔次和水平。三是積極發展金融等服務業。落實《搞活金融及解決融資難問題工作實施方案》,大力改善金融環境。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完善開行軟貸款平台。推進市商業銀行改制重組。繼續推進信用社區試點工作。發展各類融資擔保機構。做好企業上市培育工作。繼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大力發展保險、會計、諮詢、中介等現代服務業。
(四)以招商引資為先導,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一是大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落實《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和《提升城市對外吸引力工作實施方案》。辦好中國鞍山(香港)推介會和韓國投資說明會,爭辦2006年遼寧台灣周活動。圍繞拉長產業鏈和發展產業集群,謀劃招商主題,拓展招商領域,創新招商方式,實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積極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入駐鞍山。全年實際利用外資比上年增長25%以上。二是積極推進對外經貿合作。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貿易,促進出口基地建設。整頓礦產品出口市場秩序,嚴格限制鎂砂和滑石等初級產品出口。積極引導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三冶蒙古鐵礦等10個外經項目建設。全年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契約額實現5500萬美元,實現對外勞務輸出5000人。三是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落實《遼寧中部城市群(瀋陽經濟區)合作協定》,辦好遼寧中部城市群2006年市長聯席會議,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配套發展和建立共同市場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主動參與遼寧裝備製造業基地產業分工。藉助大連港、營口港建設,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和現代物流業。
(五)以深化各項改革為著力點,繼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一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逐步解決國有企業和已改制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職工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問題。做好改制破產企業職工安置、保險接續和內欠償還、檔案管理等後續工作。二是加速全市集體企業改制步伐。做好集體企業改革試點工作。落實《促進全市廠辦大集體企業改制分流人員再就業工作實施方案》。三是進一步最佳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落實《創造適合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實施方案》。繼續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全民創業。用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指標增長15%以上。四是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依法加大農業、社保、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特困群體等方面資金投入。五是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對全市國有資產實行統一管理、規範運作和全方位監督,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一是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實《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堅持集中化研究、規模化生產,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辦好海外學子活動周。繼續推進校企合作。發展壯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二是加快高新區建設。調整完善高新區發展規劃,拓展發展空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園區的政策和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機電一體化、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5%以上。三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落實《維護教育公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工作實施方案》。高度重視發展高等教育。加強基礎教育,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雙高普九”。新建6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發展22所高級特色學校。依法規範民辦教育。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城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辦學水平。四是落實人才強市戰略。落實黨的人才政策,注重發揮人才作用。進一步完善用人機制,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加強博士後工作站、民企博士後科研基地和引智示範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各類人才。重視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七)以城鄉建設和管理為支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強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拓展城市空間和區劃調整工作實施方案》,修編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搞好功能區詳細規劃,調整和完善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布局,解決城區發展空間不足問題。強化對土地交易的統一管理。完成湯崗子組團和千山組團開發控制性詳細規劃,並適時啟動建設。規劃建設鞍山西部等3個500千伏和海城英落等3個220千伏變電所。開工建設引湯入鞍二期、城市集中供熱和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等城建打捆項目。啟動海岫丹高速公路(鞍山段)建設。完成鞍騰路、園林路、解放路部分路段和陳家台路等道路大修改造工程。新建建材街道路、深營路東線隧道、千山中路科大過街天橋。二是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落實《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實施方案》。重點抓好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礦產品的精深加工,深加工比例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全面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取締無證勘察開採,堅決制止亂采濫挖、浪費破壞礦產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嚴肅查處越界開採、非法轉讓探礦權等行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推廣節水先進技術和工藝,加強自備水井的統一管理。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落實《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綠色鞍山工作實施方案》、《完善城市防洪設施工作實施方案》。深入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活動。植樹造林6萬畝,植樹2000萬株。突出街角地頭的綠化美化,見縫插綠,拆牆透綠。新植25條道路的行道樹,新建道路基礎綠地11萬平方米,居民小區綠化及小遊園建設10萬平方米。完成鞍鋼化工總廠三回收系統改造等11項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整治電廠等燃煤企業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尾礦庫、操場、道路、裸露地面和建築工地揚塵,建成區空氣環境質量全年80%天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繼續清理小選礦企業。完成鞍鋼西部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等4項水環境治理工程。綜合整治機動車尾氣、噪聲和油煙污染。繼續實施礦山生態恢復工程,完成前峪尾礦庫、齊大山礦區和眼前山礦區的植被恢復200公頃。依法加大對占道經營、露天燒烤的整治力度。著力解決城鄉結合部和部分社區衛生髒亂差問題。
(八)以構建和諧鞍山為主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一是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創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規範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加快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搞好市博物館建設和民眾藝術館搬遷改造。開展大型文化廣場系列活動。加快推進數位化電視網路建設。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啟動國際健康城市創建工作。完善市緊急醫療救援系統,擴建市中心醫院病房,改造湯崗子醫院治療中心。整合區域衛生資源,組建精神病康復中心、老年病醫院和結核病防治院。完善社區醫療設施,搞好社區醫療服務和保健。強化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由政府出資,建立和完善縣鄉獸醫服務體系。綜合防治愛滋病、流行性出血熱、人禽流感等傳染病,確保全市無重大傳染病疫情暴發。規劃和推進新體育場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三是加強社區建設。以便民利民為宗旨,積極發展社區服務網點,全面拓展服務功能。夯實社區“一站四室”管理工作。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四是全力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責任體系,強化市級領導接訪民眾制度,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積極有效化解社會矛盾,避免發生影響重大的群體性事件。加強安全監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活動,全面建設法治鞍山。繼續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提高防範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打造“平安鋼都”,爭創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積極創建國家暢通工程綠色交通示範城市。五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六是繼續開展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活動,力爭四連冠。深入開展地方支持國防事業建設,部隊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雙支”活動。重視駐鞍部隊後勤保障社會化工作的落實。七是進一步做好人口與計畫生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婦女兒童、老齡、民族、宗教、僑務、人防、史志、檔案、氣象、地震、殘疾人事業、民兵預備役等方面工作。認真做好全國農業普查的各項準備工作。
(九)以解決民眾最急盼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將振興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落實《將振興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工作實施方案》,從民眾最急盼解決的問題入手,切實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解決好睏難群體再就業問題。完善消除“零就業家庭”的長效機制。繼續深化“1+X”就業模式,通過廣開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大力推進失業人員再就業。二是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實施方案》,繼續擴大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覆蓋面,做到應保盡保。建立和完善覆蓋面更加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有困難的城鎮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探索建立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合作醫療制度。制定和實施低保家庭人員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補助標準,使廣大農民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三是繼續實施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嚴格房屋建築質量管理,完善配套設施,確保棚戶區和危房動遷民眾按時回遷。四是切實解決城市居民的供暖、供氣和供水問題。落實《鞍山市城市供熱管理辦法》,加強對供暖企業的管理,保證供暖質量。努力拓展城市氣源,加強管道燃氣設施建設,解決城市居民供氣不足的問題。加強水源管理和保護,進一步改善飲用水水質。五是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嚴厲查處剋扣勞動者報酬、惡意欠薪和肆意延長勞動時間等違法行為。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六是繼續實施南沙河綜合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南沙河兩岸開發建設。七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安裝鞍海路、礦工路和鞍千路路燈,大修、粉飾和亮化城市主要橋樑。對千山路和鞍海路進行綜合整治,全面提高綠化、亮化和美化水平。改造完善東山和二一九公園、孟泰公園基礎設施。推進永樂公園周邊住宅和企事業單位的搬遷。規劃建設深溝寺眼鏡湖公園。加快實施居民小區和街巷路改造及亮化工程。廣泛開展創建綠色社區和安靜小區活動。每個社區至少有一處安裝體育健身器材的健身場所。八是深入開展扶貧幫困工作。制定並實施《鞍山市特困民眾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繼續做好為農村困難戶建房、修房工作。對特困居民提供社會救助。積極探索改善低保家庭中喪失勞動能力和高齡特困人群的生活救助辦法。解決困難家庭子女就學問題,從2006年開始,兩年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殘疾人和低保家庭子女全部免費就學。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家庭困難學生助學金資助計畫,對低保家庭考入大學的子女,入學時每人一次性資助3000元。九是解決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安排財政資金950萬元,用於城鄉民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設立8家救助定點醫院,對未參加醫療保險的城市低保對象實施門診和住院即時救助。十是解決達道灣污水灌溉水稻問題。調整土地利用規劃,逐步將農業用地改為工業用地。同時加快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灌溉農田的進程。
(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一是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的聯繫,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和主動與政協協商制度。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將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市直機關領導班子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對重要的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列入市政府常務會議或業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二是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鞍山市依法行政五年規劃》,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程。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政府權力,履行政府職責,協調各方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提升政府信息網的綜合套用水平。完善政府決策諮詢體系,健全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和專家諮詢制度。完善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三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繼續推進政企分開,努力增強政府駕馭經濟工作、管理社會事務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全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四是切實加強政風建設。堅持科學發展鞍山,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要滿懷深厚的感情,把解決好人民民眾急盼解決的問題,作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把解決好人民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政府的主要任務;把人民民眾的幸福快樂,作為政府的不懈追求。認真貫徹執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落實好業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政府採購中心建設,完善工程招投標和土地、產權交易制度建設,嚴格財政資金監督和管理。進一步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工作。全面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在全市政府機關大力倡導求真務實之風、廉潔從政之風、艱苦奮鬥之風,圍繞建設勤政、廉政、務實、高效政府的目標,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未來五年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面對新的征程、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市委的領導下,在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同心同德,埋頭苦幹,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建設和諧鞍山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