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與大力支持下,團結和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五大戰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戰勝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成功地防控了禽流感疫情,使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顯現、後勁增強的好勢頭,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多項重點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國民經濟增勢強勁,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全市GDP預計實現260億元,增長18%,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7億元、113億元和80億元,分別增長12%、22.7%和15.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億元,增長2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增長32.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7億元,增長13.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02.1億元,貸款餘額235.5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1.3%和14.6%。地區財政收入27億元,增長2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8億元,增長26.4%;一般預算支出35.3億元,增長2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0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3750元,增長7.7%。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初步顯現。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到25.7:43.5:30.8,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6%。能源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兩大基地進一步確立,機械製造、化工醫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產業開始形成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定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550戶,比上年增加200戶;擁有省以上名牌產品18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效果明顯,糧食產量在大災之年仍達到57.8億斤,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占種植業總面積的25%,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0家,農業產業化總產值175億元。第三產業有新的發展,結構層次有所提高。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0億元,增長45%,占全市GDP比重達到50%。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共引進域外投資項目703個,到位資金104億元。外商直接投資1254萬美元,按新口徑增長478%;外貿出口實現8347萬美元,增長3%;外派勞務2640人,增長20%。投資超億元的方向電子、瀋陽工具機集團西豐鑄造、凱斯特電纜、嘉鑫有色金屬、奧昌有色金屬和人天科技等一批項目進展較快,有的已經投入生產。以打造沈鐵工業走廊為重點的招商引資載體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些工業園區建設初見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投資6.1億元,實施了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工程,拆遷建築面積82萬平方米,建設回遷樓61萬平方米,2000戶居民在全省率先回遷新居。投資3.7億元,完成了調兵山採煤沉陷區治理主體工程,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新建、改建市區主幹道8條、街巷路24條、遊園廣場2個、公廁36座,完成了30條街巷路亮化工程,開工建設了垃圾處理廠。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冶力度,成功取締了市區2768台客運人力三輪車和機動三輪車。小城鎮建設邁出新步伐,修建道路918公里、排水溝142公里,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2.5萬人。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新建設黑色路面384.5公里,昌法線45公里二級路改造竣工通車,西豐縣二級客運站建成並投入使用。整治河道險工險段26處,完成造林26.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5萬畝,完成農村飲水工程83處,解決了6.2萬人飲水困難問題。農機總動力達到162萬千瓦,農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87%的國有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市直3戶交通企業基本完成了民營化改制。市直和開原市、鐵嶺縣、昌圖縣、西豐縣糧食購銷企業和商貿企業全部實現民營化。公用事業單位改革步伐加快,市煤氣公司、液化氣公司成功出售。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全面落實“兩補一免”政策。西豐縣山區和昌圖縣平原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商品交易市場不斷擴大,勞務、技術、產權、人才、房地產等要素市場初步形成,城市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市場化運作,實現收入3.98億元。審計、會計、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不斷發展。
——科教興市邁出較大步伐,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施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60項,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8億元。全年舉辦人才招聘會235場,達成協定2830人,引進國外專家96人次。加大了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撤併農村中國小93所,改造危房11萬平方米,完成了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一期工程。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鐵嶺師專與遼寧師範大學合作開辦4個本科專業。完善了市縣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傳染病防治體系,在鐵嶺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基礎上,昌圖縣、西豐縣也正式啟動。完成了市圖書館、少兒圖書館主體工程建設,舉辦了“中國·鐵嶺銀岡書院學術研討會”和“鐵嶺之夏”文化廣場活動,秧歌戲《鄉音鄉情二人轉》在中國第八屆民間戲劇節上獲獎。完成了64個村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有線電視實現全市聯網,廣電大廈交付使用。體育工作再創佳績,我市被省體育局授予“奧運貢獻獎”。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深入開展了民族鄉鎮“手拉手,共同致富”幫扶活動。宗教事務管理得到強化。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質量有新的提高。實現就業再就業6.9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650個,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萬人。大力實施“陽光工程”,新增勞務輸出5.5萬人。基本實現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險合一”,參保人數達124.9萬人。積極鞏固“兩個確保”成果,有8.6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有1.3萬名失業人員領到失業救濟金;同時,有6.6萬名城市低保對象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實現了三條保障線的銜接。一個資金來源多樣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低保人數達到7.9萬人。開展大規模的扶貧幫困活動,籌集款物2100多萬元,臨時救助14.8萬人,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妥善安置受災民眾生產生活,為因洪災倒塌房屋民眾新建住房795戶,維修住房1613戶,對長期受洪災威脅的兩個村屯實施了整體搬遷。完成了22所中心敬老院建設。深入紮實地開展“平安鐵嶺”創建活動,被授予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切實強化了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民主法製得到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市政府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定期向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報告和通報工作。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05件,政協提案474件,辦結率達到100%。加強了基層民主政冶建設,進一步擴大了人民民眾的民主權利。制定《鐵嶺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實施意見》,政府法制工作取得進步。削減市級審批項目480多項。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政府廉政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以經濟共建、文化共建、環境共建為主要內容的城鄉共建水平進一步提高,廣泛開展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提高。
隨著2005年各項任務目標的完成,“十五”計畫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與2000年相比,全市GDP增長91.3%;地區財政收入增長113.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6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6.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9.8%。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開始步入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實踐證明,開放立市、工業強市、城鄉統籌、科教興市、全民創業“五大戰略”是正確的,是符合鐵嶺市情的。
各位代表,一年來及“十五”期間取得的各項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的結果。特別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心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以各種形式對政府工作提出許多極其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我們不斷改進工作提供了無窮的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人民團體,向中省直駐鐵單位,向來鐵嶺投資的廣大域外客商,向駐鐵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鐵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長期積累、事關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生產力還不發達,經濟總量小,財政實力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二是產業結構層次低,對外開放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低,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三是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三農”問題仍很突出。四是深化改革任務艱巨,影響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還比較多。五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全市城鄉困難民眾生活亟待改善,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繁重。六是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一些部門工作效率低,服務意識較差,執政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並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逐步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鐵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沿海對外開放、加快遼西北地區開發以及瀋陽經濟區建設等重要機遇,同時也承受多重壓力,任務十分艱巨。既要擺脫多年來形成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的束縛,又要加快構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新體制和新機制;既要增加財政支出,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又要千方百計籌措發展資金,把財政“蛋糕”做大;既要解決歷史欠帳、走出現實困難,又要營造新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趕超先進地區。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實現我市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構建和諧鐵嶺,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採取迎頭趕上戰略,實現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十一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構建和諧鐵嶺為主題,以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為主線,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水平為重點,以打造沈鐵工業走廊和各類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地實施“五大戰略”,促進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努力把我市建成經濟與社會、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鐵嶺、大鐵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把建設新鐵嶺、大鐵嶺作為“十一五”時期的總目標和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新鐵嶺”就是思想觀念新、增長方式新、體制機制新、城鄉面貌新、發展環境新、執政形象新;“大鐵嶺”就是經濟總量大、城市規模大、結構調整步伐大、區域經濟輻射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大。發展的預期目標是:
——做大經濟總量。到2010年,全市GDP達到650億元,年均增長17%,力爭實現780億元,再造兩個鐵嶺。地區財政收入實現80億元,年均增長24.4%。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實現重大突破。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20%以上。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體育人口達到40%。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困難民眾社會救助體系。
——城鎮化邁上新台階。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將鐵嶺中心城市建成適宜居住、適宜創業、適宜休閒度假的生態山水名城。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長10%。
“十一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1、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最佳化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努力繁榮第三產業。以主攻畜禽、發展蔬菜、擴大林果、最佳化糧豆為方向,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全力打造從新台子到毛家店南北一體,銀州區——調兵山、開原——西豐東西兩翼的沈鐵工業走廊,使沈鐵工業走廊成為全市產業的聚集帶和經濟的隆起帶。著力建設能源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兩大基地”。培育壯大先進制造、化工醫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高新技術“五大主導產業”。抓住一批投資億元以上的大項目,扶大做強一批產值超億元的骨幹企業,培育一批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5%以上,形成以工業為主導的新型經濟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強交通、水利、信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的保障能力。
2、堅持城鄉統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全面規劃、典型引路、分步實施的原則,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全市30%的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富民、強縣、升位,使縣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載體。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培植農村產業新優勢;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動,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以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建設新村鎮;以城鄉共建為依託,塑造農村新風貌;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積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以加快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構建農村新體制。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合力。
3、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按照“中心隆起、一體兩翼、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以沈鐵工業走廊為產業支撐,實現“城鎮布局帶狀化,工業走廊一線牽”。做大做強中心城市。規劃建設凡河新城區;使其成為適宜創業、適宜居住的行政服務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休閒度假中心和新的居住中心;改造提升老城區,重點搞好柴河風光帶建設,打造鐵西商貿物流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加快建設開原(清河)、昌圖、調兵山、西豐四個副中心城市,使其成為輻射和拉動縣域經濟的支點。依託工業園區和交通優勢,重點建設新台子、八面城、曉南等20箇中心集鎮,使其成為聯結周邊鄉村、致富農民的結點。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
4、深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基本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體制。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農村各項改革、流通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形成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新體制新機制。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立市戰略,把招商引資與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結合起來,切實提升招商引資質量,提高對財政稅收的貢獻率。“十一五”期間,全市要引進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140個,總投資達到1000億元。擴大出口規模,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攻關項目為載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切實增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
5、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構建和諧鐵嶺。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城鎮困難群體、下崗失業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為重點,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保障水平。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力爭建成地方職業技術學院和本科大學。加強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文化、體育產業。加快發展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事業,形成廣播、電視、網路、報紙四業並舉,市縣鄉村四級聯動,事業和產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強化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質和醫療服務水平,切實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積極推行優生優育,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加強社區建設,完善服務功能,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協調好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加大扶貧幫困力度,確保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打造誠信鐵嶺。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確保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為建設新鐵嶺、大鐵嶺開好局、起好步。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實現320億元,增長20%,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增長90%。地區財政收入32億元,增長18.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3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5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4050元,增長8%。
為實現上述目標,著力抓好以下九項重點工作:
(一)加快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
集中力量建設沈鐵工業走廊核心區。完成102線市區南出口到瀋陽界雙向八車道拓寬改造工程,確保7月底之前建成通車。搞好新台子高新技術園區2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六通一平”,爭取進入省級高新技術園區行列,引進資金20億元。抓好懿路、腰堡、遼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鐵嶺經濟開發區擴區任務,爭取引進一批大項目。加快開原鐵西、調兵山開發區、昌圖銀河等縣級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各級各類工業園區的統籌協調,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圍繞建設“兩大基地”、“五大主導產業”,重點抓好鐵嶺電廠二期、亮中煤田開發、50萬噸工業乙醇、4000噸新型乾法水泥、10萬噸電解銅、煤化工等50個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在土地徵用、技術改造、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採取領導包扶、掛牌保護等措施,扶大做強“兩電一煤”、陸平機器、鐵新水泥、北綠集團等50戶重點骨幹企業。重點扶持球墨鑄鐵閥門、“北亞”藥用植物油、“天淇”冷飲、“愛福爾”新型裝飾材料等50個名牌產品。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4億元,增長30%。
(二)紮實搞好“項目年”活動,務求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取得更大成效
以實施“523”工程為重點,認真組織開展“項目年”活動。要以大項目培育大企業,以大企業帶動大產業,重點抓好工業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第三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一是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繼續實行領導包大項目責任制,實行全過程的跟蹤服務,務求抓出實效。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學考核體系。重點考核企業投入、上級專項等當年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時考核安置就業、上繳稅金等效益指標。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建立獎勵基金,實行以獎代補,對引進落地大項目的地區、部門和有功人員實行獎勵。四是抓好項目源建設。建立市、縣項目庫,包裝論證項目,滿足項目開發的需要。通過“項目年”活動,確保開工建設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500個,投資總額突破200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00戶。五是切實加強外經外貿工作。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以上,實現翻一番。完成外貿出口1億美元,增長30%以上。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
把新農村建設與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和城鄉共建有機結合起來,在鐵南三鎮等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東部山區鄉鎮選擇10%的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試點。一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爭取開原市、鐵嶺縣進入省重點扶持的經濟較發達縣(市)行列,在抓好西豐縣扶貧開發的同時,繼續扶持昌圖縣加快發展。其它縣(市)區也要實現在全省位次前移。二是加快東部山區開發。制定扶持東部山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和合理開發山區資源,大力發展苗木花卉、藥材、林蛙、森林旅遊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三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繼續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新建村外畜牧小區60個,實現畜牧業產值8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新開發蔬菜10萬畝,產量達到350萬噸,增長20%;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林業產值增長25%以上;推進農業標準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四是擴大農村勞務輸出,做大勞務經濟。繼續實施“陽光工程”,搞好農民勞動技能培訓,大力推廣昌圖五道村經驗,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萬人。五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新上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重點規劃建設25個種植業優勢產區和6個畜牧業優勢產區。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解決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六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繼續加強農村公路網建設,新增油路150公里。切實抓好“一池三改”工作,即建設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重點支持整村開發利用沼氣。七是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探索農村“五站”建設的新路子,鞏固和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繼續推進“春曉工程”,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完善5所農村普通高中,新建和完善10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6.3萬平方米,完成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現校校通。加強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整治城鄉環境。調整鄉鎮衛生院布局,集中力量辦好20所中心衛生院和10所偏遠地區衛生院,全面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強鄉鎮文化中心建設,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八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提高保障標準。九是加強農村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建設,樹立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新風尚。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促進第三產業全面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安置就業、繁榮市場、增加稅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成城市商業網點規劃修編,建設和培育南馬路商業街,積極籌建銀州區鐵西、城南物流配送中心和開原靠山苗木花卉交易市場,建成鐵嶺果菜批發市場、廢舊物資交易市場、西豐東北土特產品交易中心、開原五金城。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農村新型合作連鎖店建設,年內實現集中配送。嚴格實行糧食收購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糧食市場秩序,大力發展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做大旅遊產業,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5億元以上。
(五)規劃建設凡河新城區,改造提升老城區功能,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
全面完成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結合鐵嶺縣城搬遷,規劃建設凡河新城區。按照百年一遇標準,搞好凡河治理;建設、恢復蓮花湖濕地;抓好凡河、柴河向蓮花湖調水工程;修建連線新老城區的交通主幹道;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新城區起步區內村屯的動遷、建設、安置工作;搞好環區綠化帶、凡河兩岸綠化帶和蓮花湖周邊綠化帶建設。改造提升老城區功能重點抓好12項工程:一是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23萬平方米;二是搞好市區綠化,新增公共綠地20公頃,行道植樹3500株,爭創省級園林城市;三是按照450平方米標準,建設26處社區辦公用房;四是改造煤氣中低壓管線36公里,提高煤氣供應質量;五是完成垃圾處理廠一期工程建設,確保6月底之前投入使用;六是改造城南污水排放系統,確保老城區污水排放不進入蓮花湖;七是實施龍首山水土保持工程,對龍首山景點進行亮化;八是建設北市景觀路;九是改造市區北出口;十是實施1.7萬平方米的市客運中心改擴建工程;十一是實施市區公共運輸增車加密工程;十二是籌建鐵嶺大劇院。繼續加強城市管理,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加大經營城市力度,不斷提高城市自我發展能力。在加強中心城市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縣城、中心集鎮和其他小城鎮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強與遼源市的配合協作,爭取開工建設豐源鐵路。
(六)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努力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全面完成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任務,積極穩妥地推進非工業企業改革。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相互參股、收購和兼併國有企業,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二是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堅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30%以上。三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依法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基本完成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和動物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四是加大公用事業單位改革力度,做到政企分開、事企分開。年內完成天信公司、焦化廠、污水處理廠改革任務。五是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和政府採購等制度,加強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監管,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六是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及其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七是進一步抓好金融誠信體系建設和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城市信用社改革,年內組建商業銀行。
(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值36億元。積極申報市213研究所為“顱面鑑定國家重點試驗室”。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器建設,入孵企業10家。抓好種子工程,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繼續抓好人才引進與培養,努力開創人才工作的新局面。進一步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建設好城市標準化國中,完成鐵嶺高中等3個重點基建項目。努力擴大職業院校辦學規模,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籌建地方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出版、文物市場管理,制定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舉辦第二屆小品小戲二人轉大賽及首屆城鄉廣場活動大賽,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人民民眾的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綜合治理力度。鞏固廣播電視村村通成果,構建廣播電視節目攝錄播出數位化、傳輸網路化新體系。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增加體育人口,培養體育人才,力爭在省十運會上取得好成績。加強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爭取進入全省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加大雙擁共建工作力度,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認真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引導宗教界和廣大信教民眾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八)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切實關心民眾生產生活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科技、教育、農業等法定支出穩步增長。大力開展增收節支活動,招待費、出國經費、會議費在上年基礎上壓縮30%,公用經費壓縮20%,節省的資金全部用於救助困難民眾。加強以“五險合一”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擴大城鄉低保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服務體系,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做到普通百姓創家業,能人精英創企業,領導幹部創事業,鼓勵下崗職工和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鼓勵事業單位人員轉崗創業,通過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全年淨增就業崗位5萬個,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繼續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工程,加大整村脫貧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城鄉困難群體社會救助體系。搞好臨時救助救濟,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子女上學、醫療救治、住房、取暖等實際問題。為農村特困戶新建住房150戶,維修住房400戶,做好優撫、救災、救濟工作,保障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籌建婦女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加強公用事業建設,保證居民的供熱、供氣、供水、供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為人民民眾創造安全放心的購物環境。切實加強信訪工作,確保民眾反映的合理訴求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積極預防各種犯罪,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居感。認真開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大基層排查和化解矛盾糾紛的力度,預防和妥善處置各種突發事件,確保社會穩定。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工作,認真整治事故隱患,堅決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九)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依法行政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為全面完成各項任務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切實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行政審批項目由139項削減到92項,成為全國保留最少的城市之一;向縣(市)區下放市級行政管理權31項,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將大部分行政執法權移交給縣(市)區行政主管部門,解決多頭執法、重複執法、交叉執法問題。加強各級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二是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全面落實《鐵嶺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實施意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政府職責。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加強和改進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設法制政府。三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拓寬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溝通和聯繫渠道,保障人民民眾的利益訴求權利和民主權利,努力建設公正透明政府。四是以實施《公務員法》為契機,全面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抓好學習型機關建設,大力倡導認真學習的風氣、研究問題的風氣、積極探索的風氣,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不斷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努力建設高效政府。五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真抓實幹。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塌下心來想問題,撲下身子乾實事,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抓緊時間解決問題,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努力建設務實政府。六是加強廉政勤政建設。繼續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時刻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樹立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大力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現象和不廉潔行為,努力建設廉政為民政府。
各位代表,五年的藍圖已經繪就,今年的任務已經明確,讓我們在市委的領導下,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為建設新鐵嶺、大鐵嶺,為300萬鐵嶺人民過上幸福、富裕、文明的新生活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
2006年調兵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3、加大城鄉環境建設力度,民眾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6、堅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齊抓共管,進一步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大力發展商貿旅遊業,全面提升第...
-
2007年調兵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三)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以2007年晉升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提高城市品位。 2007年,全...
-
2008年調兵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63.35億元,比2002年增長159.1%,年均遞增21%。 2007年,全市地方工業總產值預計實現54.3億元,比2...
一、過去五年及2007年工作回顧 二、今後五年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
2007年鐵嶺縣政府工作報告
三、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四、強力推進新縣城建設,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快新縣城起步區建設。 深入開展...
-
2008年西豐縣政府工作報告
(一)以推進“三化”進程為目標,加快構建“實力”西豐加速推進工業化。 (一)優先發展工業經濟,努力提高工業化水平加快工業園區建設。 (四)積極發展現代農...
開場白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今後五年工作任務 2008年工作安排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
中國東北地區
歷史沿革遠古時期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大家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
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