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新技術研討會

一、通過交流,掌握了當今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領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與會來賓的發言、來稿反映了當今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現今國際的先進水平。 從本次大會上也可喜的看到,我國在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方面的研究,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國際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新技術研討會於2006年8月23日至27日在長春市長春賓館隆重召開。大會以“國際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新技術研討”為主題,由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主辦。學術負責磊教授。到會中外來賓總計64人,外加本院研究生(碩士生加博士生)40人,總計104人。其中外賓15人,日本4人,俄羅斯9人,土耳其1人,中國香港1人。大會共收到中國論文來稿21篇,外國論文來稿9篇(均宣讀)。
會議收穫:
一、通過交流,掌握了當今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領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屆大會是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界的一次盛會。會上雲集了中、日、俄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該領域上有成就、有造詣的頂尖專家學者。中國科學院王思敬院士、林學鈺院士在大會開幕式上發了言。與會來賓的發言、來稿反映了當今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現今國際的先進水平。
在兩天的學術交流中,諸多國內外著名學者在會上作了精彩發言,如:
日本金澤大學Miyajima教授的對地震引發地質災害的最新研究;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Obzhirov教授對奧克渥斯克海甲烷與天然氣水合物對地震影響的研究;俄羅斯遠東國立技術大學Andriew教授對煤層甲烷資源及其開發問題的探討;Makarov教授對深部高壓岩體內圓形空洞周圍應力特性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伍法權教授的三峽庫區移民城市重建中的邊坡治理研究;浙江大學尚岳全教授的浙江省高速公路邊坡地質災害研究;香港大學Aydin教授對施密特錘的岩石力學套用特性的研究;吉林大學佴磊教授關於礦區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與治理對策研究……
通過大會學者間的相互溝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該學科的向前發展。從本次大會上也可喜的看到,我國在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方面的研究,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本次會議的召開也為我校面向國際,宣傳與展現吉大的學術水平,學術氛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二、看到了在該學科領域內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地質災害現象範圍很廣,共分12類48種,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不斷加深,其現象還會不斷增加。這些繁目眾多的地質災害現象,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的發展,值得加強研究。近幾年我國也出現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全國工程地質界還開過一次學術研討會。
但從兩天大會交流的內容中,也可發現我國某些方面的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對地震、山體滑坡、土石流等的預報方面,由於監測跟不上,預報精度不夠高,國外已達到信息化、遙感化;對邊坡穩定性的研究,國外已有可實際套用的計算模型;隧道施工中的超前監測還達不到定量化(往往是半定量的),所以冒頂、塌方事故還屢見不鮮;對煤層甲烷氣體的預先排放技術不夠重視,瓦斯爆炸引發礦難,國外已把它作為一個極大的資源,有一套成熟開發的技術;天然氣水合物開產時的安全問題,已引起國外學者的重視,而我國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差距20多年;對深部高壓下岩石力學特性和應力分布研究很少;對海嘯這種地質災害研究不夠等等;從地質災害理論方面往往是政府行為,投入的財力、物力也不夠,舉上海地勘局為例:2005年完成的工程施工項目達200多項,但屬於地質災害治理的僅有20多項(占1/10);……。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而生態恢復的任務更是任重道遠。通過這次大會的交流,工程地質界更明確了所擔負的任務,加強研究,推動該學科的發展,為民造福。
三、加強了多方合作
大會中外學者交流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也為今後多方合作奠定了基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著名油氣專家Obzhirov教授準備再次來校商談大慶油田的繼續開發問題,既然沙哈林地區(與黑龍江毗鄰)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我國也應該有。有關煤層氣的排放技術、高壓岩體力學的研究、地質災害的研究方法等都存在與俄遠東國立技術大學進行合作研究的可能性。日本對地質災害的研究水平比較高,準備與日本金澤大學建立固定的聯繫,與會學者積極建議將本會議定期化、規模化,與俄遠東國立技術大學及日本金澤大學合作,三方每三年輪一次做東舉辦這種高水平的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國際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