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由北京郵票廠印刷,郵票設計者是楊文清。

郵票圖案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2003-8 鼓浪嶼(T)

郵票信息

志編號2003-8
版別影寫版
名稱鼓浪嶼(T)
全套枚數3
發行日期2003-5-2
全套面值3.60元
全套售價3.60元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楊文清
責任編輯陳宜思
整張規格180mm×270mm
整版枚數24(3×8),橫3枚連印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3-1 八卦樓 0.80 50×30 P12 880
3-2 日光岩 0.80 50×30 P12 880
3-3 菽莊花園 2.00 50×30 P12 880

郵票介紹

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島的西南,原名圓沙洲,開拓於元末。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所以於明朝時改稱今名。1573年(明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題“鼓浪洞天”4字,為鼓浪嶼的正式得名。小島呈橢圓形,面積1.78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二萬三千多人。鼓浪嶼海岸線蜿蜒曲折,天然海濱浴場環布四周,鬼斧神工的碎石奇趣天成。島上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樹林繁茂,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山和海相擁,自然造化和人工雕鑿相映成趣,日光岩、菽莊花園、八卦樓、皓月園、毓園等更為園中園勝景。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嶼被定為“公共租界”,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開辦洋行、醫院、學校和教堂;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島上修建別墅和住宅。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鼓浪嶼又被日本獨占,直到抗戰勝利,才結束了100多年的殖民統治。正是由於有那段特殊的歷史,鼓浪嶼的建築才特色別具,千姿百態,堪稱“萬國建築博物館”。鼓浪嶼以其獨秀綺麗的風光,贏得了“東海明珠”、“海上花園”之美譽,1988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名勝風景區。
第1圖【八卦樓】位於鼓浪嶼中部筆架山北坡。因其紅色圓頂有八道稜線,頂窗呈四面八方十二向,並置於八邊形的八角台上,故稱八卦樓。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其樓高86.6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花園面積1.1萬平方米,於1907年開始興建。八卦樓的原主人林鶴壽,是鼓浪嶼菽莊花園主人林爾嘉的堂兄弟,他繼承祖業,在廈門水仙宮開設“建祥錢莊”。自認為財力充盈,要在鼓浪嶼建造一座新穎別致、風格獨特、規模最大的別墅,站在其天台上,就能看到整個鼓浪嶼和廈門市區。於是,他不惜重金,向英國和記洋行買下筆架山北隅山腰突兀的直坡地,依照美國總統府白宮和玫瑰園的格式,由他的美國朋友、學過土木建築、時任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的郁約翰先生進行精心設計。他把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圓頂,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雅典廣場赫夫依斯神廟的石樑,羅馬教堂的十字通道以及古希臘的柱式和中國建築的傳統裝飾,通通移到八卦樓上,被喻為“小白宮”。但如此規模宏大的建築遠遠超出林鶴壽的財力,因而時建時停,十餘年尚未完工。1924年,已抵押給日本台灣銀行的八卦樓開辦了旭瀛書院。1938年廈門淪陷後,被充作難民收容所。以後,這裡曾進駐過學校、工廠、科研機關。1982年2月23日,被闢為廈門博物館,並撥款進行了全面維修。
第2圖【日光岩】位於鼓浪嶼中部偏南的龍頭山頂部,海拔92.68米,為鼓浪嶼最高峰。日光岩俗稱“晃岩”,相傳鄭成功於1647年來到晃岩,看到這裡的景色遠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它是一塊直徑為40多米的巨石,凌空獨立,岩頂築有圓台,站立峰巔,憑欄遠眺,廈鼓景物可盡收眼底。其周圍有“蓮花庵”、“水操台”、“古避暑洞”、“龍頭寨門”、“鄭成功紀念館”以及石洞、古城和歷代摩崖石刻等景觀。
第3圖【菽莊花園】位於鼓浪嶼南部,背倚晃岩,面向大海。建於1913年,是園主人林爾嘉用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的。林爾嘉原藉福建龍溪。1874年,他出生於廈門,在此度過了少年時代。自1905年起,先後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總商會總理、廈門市政會會長等職,發起建設廈門的電燈、電話、自來水等公用事業。後隨其父林維源遷往台灣。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林家父子不甘心當亡國奴,故而遷居鼓浪嶼,雖鄉愁倍增,但有家難回,遂決定在鼓浪嶼依照台北的板橋別墅建造一座花園。菽莊花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部分,各造五景。藏海園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園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補山即補山之勝,以人工構築補綴天然景色之不足,隱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藏海即把大海一隅藏入園中,隱含把山河攬入祖國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的意思。以後又陸續修建了小板橋、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傘亭等。2000年,“菽莊藏海”被評為廈門新二十名景之一。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面積1.78平方公里,有居民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改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八卦樓,是鼓浪嶼的標誌性建築,在三樓八邊形平台上置一直徑10米的紅色圓頂,因有8道稜線,故稱“八卦頂”。它矗立於鼓浪嶼中部,傲視雲天,與日光岩形成和諧的對景。八卦樓現為廈門市博物館。
日光岩又名“晃岩”,俗稱龍頭山。聳峙於鼓浪嶼中偏南部,是鼓浪嶼的最高峰,高90米,山麓有日光寺,每當太陽初升,陽光正射到山石和寺內,故名。登臨俯瞰,景物盡收眼底。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曾屯兵於此,現尚存水操台、寨門故址。1962年2月在岩麓建立鄭成功紀念館。
菽莊花園位於鼓浪嶼日光岩南麓,毗鄰港仔後海濱。園主林爾嘉,原系台灣富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占台灣後,攜眷避居鼓浪嶼,1913年秋始建此菽莊,為廈門名園之最。1956年園主後人將此園獻給國家。菽莊花園背倚日光岩,面臨大海,全園分為藏海園、補山園兩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