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封建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制度史 對比研究 日本 朝鮮
館藏號
D731.3
館藏目錄
2010\D731.3\
內容簡介
在19世紀50—60年代,日朝兩國統治者均面臨“內憂外患”一時俱來的統治危機。在國內,兩國封建制度急劇走向衰落,各種矛盾衝突不斷,當權者惶惶不可終日。與此同時,歐美列強為武力組建世界市場,發起多次衝擊,處於劣勢的日朝兩國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並在日益尖銳化的過程中,將封建政權的統治推向了總崩潰的邊緣,迫使其做出反應,不約而同地展開一系列改革,以圖存救亡。在同本,出現開港後幕府接連進行的安政、文久、慶應改革等三次改革;在朝鮮,大院君政權推行了長達10年的內政改革。 在國際學術界,對同本開港後三次改革和大院君改革,已有程度不等的研究。但是,將上述改革作為19世紀50—60年代東北亞國家近代化進程中的共同歷史現象,加以分析和比較的學術研究,尚待繼續深入。本文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運用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方法,將上述改革聯繫起來加以把握,力圖更加客觀、深入地探討兩國改革全過程,總結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任何改革的到來,都不是偶然的,往往與當時的國際局勢有關。作為上述改革最直接的國際背景,即兩次鴉片戰爭對日朝兩國的影響。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簽約、開港、喪失國家主權的嚴酷現實,對日朝兩國統治者造成程度不等的心理壓力和危機意識。但由於兩國國情與政情的不同,因而在同樣的國際背景下,應對方式卻不盡相同。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本文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大凡改革,總是由精英人士及其形成的集團勢力開風氣之先,針對時弊,提出經世濟民之策,棄舊圖新。本文主要從日朝兩國當時的國情和國內矛盾入手,通過探討改革的主導力量的構成與演進,並就其提出的改革目標、改革步驟、實現改革目的所需途徑等方面的構思,及其施政方針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 改革舉措如何,與能否實現改革目標直接相關,也直接影響了改革的效果。在探討了改革勢力集團的施政方針之後,本文主要論述日朝兩國改革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人才等方面所採取的主要舉措,也探討了開港後幕府三次改革間的關聯與互動,並對兩國加強中央權力、克服財政危機、起用人才、強化國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進行比較分析,為兩國改革結局的不同預做鋪墊。 改革的結局如何,是研究改革課題的重要問題。與大院君改革在權利鬥爭中戛然而止不同,開港後日本的三次改革不僅前後相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且為明治維新的到來未雨綢繆。本文在論述兩國改革結局差異的同時,從體制、官僚構成、外壓等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日朝兩國改革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作為本文的結論,筆者認為:由於戰略位置、國情狀況、執政者心態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日本幕府在開港後進行的三次改革和朝鮮的大院君改革,雖然在近代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均為兩國近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日本幕府在改革過程中崩潰,為明治維新的展開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某些可資借鑑的經驗;大院君的下野並未觸及封建政權的根基,勢道政治繼續存在,遏制了朝鮮自主展開近代化的可能性。通過對上述改革的比較研究,有助於探明近代日朝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