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年

公元185年,農曆乙丑,年號東漢中平二年。該年發生了漢靈帝聚斂為此藏的大事件。《漢書》、《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

歷史紀事

洛陽 火災

中平二年(185)二月,京師洛陽發生火災,南宮被毀。宦官中常侍張讓、趙忠等勸靈帝稅田畝以修宮室、鑄銅人。於是漢靈帝詔令天下,除正常租賦之外,畝稅十錢助修宮室。又詔發州郡材木文石,運送京師,宦官從中為奸,刺吏、太守復增私調,百姓怨恨。此外又規定,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遷除,皆要交納助軍修宮錢,除授大郡者要交納錢二、三千萬。新官上任前,皆須先去西園講定錢數。屆時交請,或有無法交齊而自殺者。故新官到任,必競為搜刮百姓,聚斂財富以為補償。百姓因此怨聲四起。

農民起義蜂起

中平二年(185)二月,百姓不堪重壓,一時俱起,西及益州(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北部),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一帶)。中原地區有山、黃龍等義軍數十股,大者有兵二、三萬,小者六、七千,後青州黃巾軍眾逾百萬,黑山軍亦眾至百萬。義軍攻打郡縣,誅殺官吏,聲勢浩大,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勢。

漢靈帝聚斂為私藏

中平二年(185),靈帝命臣下在西園造萬金堂,將司農所藏國家財物金錢,移入堂中以為私貯。靈帝為漢章帝玄孫,世襲解瀆亭侯,其家素貧,為帝後務盡聚斂為私藏。光和二年(178),開西園賣官,又郡國進貢,皆先使官責貢使交納“導行費”,所得錢皆據為私有,分存於宦官之手,每人數千萬,修萬金堂後,移入堂中貯存。不久,靈帝又於河間郡(今河北獻縣東南)賤買田地,寺起宇第,搜刮錢財唯恐不盡。

支曜譯佛經

靈帝末年,西域沙門支曜居洛陽譯佛經,先後譯成《成具光明經》等十一部,其中七部地靈帝中平二年(185)問世。

崔烈入錢為司徒

漢靈帝(168—189在位)時,開西邸賣官。欲為三公者,輸錢於內,然後得除授。中平二年(185)春,崔烈通過乳母入錢五百萬,得授司徒。崔烈,涿郡(今河北)人,素負盛名。入錢為司徒後,聲名狼藉,為士人所不齒。

逝世

劉陶自殺

中平二年(185),諫議大夫劉陶下獄自殺。劉陶,字子奇,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為人簡樸,不修小節。少時游太學,屢次上疏言政事。後以孝廉起家,除順陽長,甚有政績。先後任侍御史、尚書令、侍中、京兆尹等官。任京兆尹時,應出修宮錢一千萬,劉陶素清貧,又恥於以錢買官,乃稱疾不聽政。靈帝重其才,未加其罪,征拜諫議大夫。漢中平二年,劉陶見漢天下日亂,上疏言政事八條,認為天下之亂,皆由宦官。於是,大為宦官所忌恨。誣其與外賊交通,因此下獄。獄官拷問甚急。劉陶自知難免一死,在獄中自殺身亡。劉陶為當時大才,曾著書數十萬言,並有《七曜論》、《反韓非》等文集及上疏、賦、奏等百餘篇。其含冤而死,天下莫不痛之。

楊賜死

中平二年(185)九月,司空楊賜死。楊賜(?—185),字伯獻,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東漢名臣楊震之孫。其家族為東漢著名的“弘農楊氏”。少博學多聞,年輕時隱居教學,不應州郡之召,屢辭三公之辟。後以司空高第,遷侍中、越騎校尉。靈帝即位,入宮為靈帝侍讀,後遷少府、光祿勛。漢熹平二年(173),楊賜除授司空,初登三公之位。一生曾七次為九卿之官,五次任三公之職,為靈帝朝重臣。楊賜在朝,曾屢次激言進諫。漢光和元年(178),靈帝因天象之異使宦官曹節等問以祥異禍福,楊賜直言相陳,說:“方今內多嬖倖,外任小臣,上下並怨,喧譁盈路,是以災異屢見,前後丁寧”。其冬,又切諫靈帝停修園囿,皆無結果,因此卻遭宦官忌恨,但因其曾為帝師,故終未罹害,得以善終。

陳耽下獄死

中平二年(185),前司徒陳耽下獄死。陳耽(?—185),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北)人。陳耽歷任三公,為官清正,光和五年(182),靈帝使公卿察舉刺史、守相等為民蠹害者。時太尉許馘、司空張濟一味取悅宦官,又收取賄賂,宦官子弟貪污者皆不見問,卻將在邊遠十郡為清正惠民者二十六人舉為民蠹。眾人詣闕訴冤。陳耽時為司徒,以此上疏陳說公卿結黨營私,好人蒙冤壞人逍遙之事。靈帝見疏重責許馘、張濟等,並將被舉者二十六人皆任為議郎。陳耽因此得罪宦官。中平二年,與諫方大夫劉陶同遭宦官誣諂,俱死於獄中。

歷史記載

《資治通鑑》記載

孝靈皇帝中中平二年(乙丑,公元一八五年)

春,正月,大疫。

二月,己酉,南宮雲台災。庚戌,樂城門災。

中常侍張讓、趙忠說帝斂天下田,畮十錢,以修宮室、鑄銅人。樂安太守陸康上疏諫曰:“昔魯宣稅畮而蝝災自生。哀公增賦而孔子非之,豈有聚奪民物以營無用之銅人,捐舍聖戒,自蹈亡王之法哉!”內幸譖康援引亡國以譬聖明,大不敬,檻車征詣廷尉。侍御史劉岱表陳解釋,得免歸田裡。康,續之孫也。又詔發州郡材木文石,部送京師。黃門常侍輒令譴呵不中者,因強折賤買,僅得本賈十分之一,因復貨之,宦官復不為即受,材木遂至腐積,宮室連年不成。刺史、太守復增私調,百姓呼嗟。又令西園騶分道督趣,恐動州郡,多受賕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遷除皆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時巨鹿太守河內司馬直新除,以有清名,減責三百萬。直被詔,悵然曰:“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辭疾,不聽。行至孟津,上書極陳當世之失,即吞藥自殺。書奏,帝為暫絕修宮錢。

以朱俊為右車騎將軍。

自張角之亂,所在盜賊並起,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文八、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之徒,不可勝數,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人。張牛角、褚飛燕合軍攻癭陶,牛角中流矢且死,令其眾奉飛燕為帥,改姓張。飛燕名燕,輕勇走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山谷寇賊多附之,部眾寢廣,殆至百萬,號“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司徒袁隗免。

三月,以廷尉崔烈為司徒。烈,寔之從兄也。是時,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錢西園而得之,段穎、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行輸貨財,乃登公位。烈因傅母入錢五百萬,故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親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由是聲譽頓衰。

北宮伯玉等寇三輔,詔左車騎將軍皇甫嵩鎮長安以討之。

時涼州兵亂不解,徵發天下役賦無已,崔烈以為宜棄涼州。詔會公卿百官議之,議郎傅燮厲言曰:“斬司徒,天下乃安!”尚書奏燮廷辱大臣。帝以問燮,對曰:“樊噲以冒頓悖逆,憤激思奮,未失人臣之節,季布猶曰‘噲可斬也’。今涼州天下要衝,國家籓衛。高祖初興,使酈商別定隴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議者以為斷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烈為宰相,不念為國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里之土,臣竊惑之!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若烈不知,是極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帝善而從之。

夏,四月,庚戌,大雨雹。

五月,太慰鄧盛罷;以太僕河南張延為太尉。

六月,以討張角功,封中常侍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秋,七月,三輔螟。

皇甫嵩之討張角也,過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是奏嵩連戰無功,功費者多,征嵩還,收左軍騎將車印綬,削戶六千。八月,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北宮伯玉;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

九月,以特進楊賜為司空。冬,十月,庚寅,臨晉文烈侯楊賜薨。以光祿大夫許相為司空。相,訓之子也。

諫議大夫劉陶上言:“天下前遇張角之亂,後遭邊章之寇,今西羌逆類已攻河東,恐遂轉盛,豕突上京。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無一前斗生之計,西寇浸前,車騎孤危,假令失利,其敗不救。臣自知言數見厭,而言不自裁者,以為國安則臣蒙其慶,國危則臣亦先亡也。謹復陳當今要急八事。”大較言天下大亂,皆由宦官。宦官共讒陶曰:“前張角事發,詔書示以威恩,自此以來,各各改悔。今者四方安靜,而陶疾害聖政,專言妖孽。州郡不上,陶何緣知?疑陶與賊通情。”於是收陶下黃門北寺獄,掠按日急。陶謂使者曰:“臣恨不與伊、呂同疇,而以三仁為輩。今上殺忠謇之臣,下有憔悴之民,亦在不久,後悔何及!”遂閉氣而死。前司徒陳耽為人忠正,宦官怨之,亦誣陷,死獄中。

張溫將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屯美陽,邊章、韓遂亦進兵美陽,溫與戰,輒不利。十一月,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攻章、遂,大破之,章、遂走榆中。溫遣周慎將三萬人追之。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賊必睏乏而不敢戰,走入羌中,并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峽,反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而退。溫又使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羌、胡圍卓於望垣北,糧食乏絕,乃於所度水中偽立?焉以捕魚,而潛從?焉下過軍。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風。張溫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溫;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孫堅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溫曰:“卓素著威名於河、隴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雲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成功者也。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溫不忍發,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遂出。

是歲,帝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牣積堂中,復藏寄小黃門、常侍家錢各數千萬,又於河間買田宅,起第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