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5月23日,百年戰爭:聖女貞德被俘。
2)12月,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繪製於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鄭和航海圖》稱新加坡為“淡馬錫”。3)鄂圖曼帝國攻占塞薩洛尼基。
4)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5)撲克生產於1430年,牌張大小為190×120mm,手工繪製,全牌共52張,是最早的一副德國早期花色撲克,現收藏於斯圖加特博物館。
6)1430年,拔都之弟禿花·帖木兒的後裔哈吉·格來建立了克里米亞汗國,最後一個成吉思汗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受到土耳其的保護,在俄國眼皮底下生存了兩百多年。最後1774年,俄國人強使土耳其承認了克里米亞汗國的所謂"獨立",1783年才吞併該國。
出生
詹姆斯二世(1430年10月16日-1460年8月3日)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他於1452年創立蘇格蘭騎士團。
尚宣威(1430年-1477年)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2代國王,1477年在位(在位僅六個月)。神號西之世主。他是尚稷的次子,尚圓的胞弟。
據《中山世譜》記載,尚宣威5歲時父母雙亡,由其兄尚圓養育;9歲時隨兄至首里。1453年(明景泰四年)升家來赤頭。1463年(天順七年)升黃冠。1470年(成化六年),因其兄尚圓成為琉球王,尚宣威以王弟的身份得到越來間切的領地,稱越來王子。
細川勝元(永享2年-文明5年5月11日、1430年-1473年6月6日)是日本室町時代未期的人物,室町幕府的管領。父親為細川持之。正室為山名熙貴的女兒。兒子有細川政元。幼名為聰明丸。官位為從四位下武藏守,右京大夫。
耿裕(1430年-1496年),字好問,山西省平定縣人。父耿九疇。景泰五年(1454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工科。天順元年(1457年),改裕檢討。後因父親耿九疇被石亨陷害,耿裕也被貶為泗州判官。父親死後,又補為定州知州。
成化元年(1465年),召復檢討,歷任國子司業、祭酒。後又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後又調至南京禮部,再轉南京兵部參贊機務。
逝世
安德烈·魯布烈夫,也叫安德烈·勃廖夫(1360年 – 1430年) ,被認為是其俄國最偉大的畫家。有關於他的生平,最不為人所知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大概住在Troitse-Sergiyeva Lavra的Radonezh。在聖人Sergii Radonezhsky死後,他成為一所東正教修道院的院長。
1408年,他與Daniil Cherni一起在弗拉基米爾的東正教大教堂繪畫。1425年到1427年,在Troitse-Sergiyeva Lavra的聖三一大教堂繪畫。Daniil死後,安德烈來到莫斯科的Andronikov修道院繪畫他最後的作品—救主大教堂的壁畫。
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維哲,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湘陰縣城夏家橋。明朝初年人,曾長時間在中央擔任戶部尚書。
父為夏時敏。幼年從鄭菊隱、史九韶學習,二十三歲縣考邑庠生,由省選考推薦到京師,入太學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重愛之,未經科考,提拔他當了戶部主事;建文帝提拔他當了戶部右侍郎;朱棣當皇帝以後,永樂四年提拔他當戶部尚書,他上疏:“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永樂元年(1403年),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淞江,又疏拓千燈浦。
俞士吉,1354年-1430年,生於元朝末年,身歷明朝五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是明朝傑出外交家,浙江象山人。字用貞,號櫟庵,晚號大瀛海客。
故事
林震(1388年-1448年),字敦聲,又字起龍。福建長泰縣善化里林墩社(今枋洋鄉林墩村)人。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林震參加鄉試,考中第六名舉人。對此,胸懷大志的林震並不滿足,再歷十年刻苦學習。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進京會考,獲第15名進士。據傳林震參加殿試時,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題。林震才思敏捷,即賦:“騎鯨直上九天台,親見嫦娥將桂栽;幸得廣寒宮未閉,待臣連月抱歸來。”皇帝聞之大喜,御筆圈定林震為新科狀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龔錡,第三名探花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閩中一科三鼎甲,至今傳為佳話。
歷史記載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由於安南事件結束,又由於宣宗認為自己“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宣德五年(1430)六月初九日,宣宗命鄭和重下西洋。閏十二月初六,鄭和率大型寶船六十一艘、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人作第七次遠航。船隊從南京龍灣(今南京下關)起航,兩天后到劉家港。宣德六年元旦,鄭和等人在此刻石立碑,記述了以前歷次出使的情況,即《通番事跡記》。二月二十六日,船隊到達福建長樂,進行遠航前的準備。冬季,又在長樂南山寺立一碑,即《天妃靈應之記》,也記述了前六次遠航的情況。十二月九日,航隊起錨出海。在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之後,到達蘇門答剌。鄭和派一支船隊經溜山直航非洲東岸,訪問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又派太監洪保率一支船隊直航古里,然後訪問祖法兒、剌撤、阿丹。鄭和本人則率大(舟宗)寶船經錫蘭、古里,直航忽魯謨斯。當洪保到達古里時,古里正派船去麥加,洪保派通事等七人帶著麝香、磁器等物隨古里船隻到麥加訪問,買回各種珍貴異獸,並畫了天堂圖。鄭和所率大(舟宗)寶船於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魯謨斯返航。同年六月二十一日駛返劉家港。而鄭和則於二月在歸國途中病逝於古里國(今印度西南海岸科澤科德一帶)。
巡撫的設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以巡撫之名視察陝西。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民間疾苦。後又有大臣奉命赴各地,或稱採訪,或稱巡視,事畢還朝。宣德五年(1430)九月初八日,宣宗始於各省專設巡撫。擢吏部郎中趙新為吏部右侍郎巡撫江西,兵部郎中趙倫為戶部右侍郎巡撫浙江,禮部員外郎吳政為禮部右侍郎巡撫湖廣,監察御史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刑部員外郎曹弘為刑部右侍郎巡撫北畿、山東,越府長史周忱為工部侍郎巡撫南畿,總督稅糧,安撫地方。然此時巡撫之設仍有臨時派遣性質,事畢復命,未劃固定地區,不攜帶眷屬。景泰四年(1453),因巡撫與巡按御史不相統屬,時有衝突。朝廷遂加巡撫以都御史職銜,設有衙門屬員。世宗時又令巡撫兼提督軍務,任期三五年以至一二十年,轄地一省至數省。儼然成為總攬一省至數省行政、監察、軍事大權之地方長官,原地方三司長官職權日小,變成巡撫屬員。
討曲先衛
曲先(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之西北)東接安定(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之北),洪武年間設定衛。後遭多爾濟巴之亂,部眾四散逃亡,被併入安定衛。永樂四年(1406),仍恢復先朝舊制,分為二衛,以安定指揮三即及散即思為先曲衛正、副指揮使。雖連年入貢,但散即思卻經常率部眾邀劫往來貢使,梗塞道路。宣德五年(1430)六月十五日,命都督史昭為大將,都督僉事趙安、王彧為左、右參將,與太監王安、王瑾一道,督率西寧諸衛軍,以及安定、罕東(今甘肅敦煌等地)之眾前去討伐。十二月二十七日,史昭等率兵到達曲先。散即思先逃,其黨羽脫脫不花等迎戰。明將縱兵攻擊,殺傷敵人甚眾,並生擒脫脫不花及男、婦三百四十餘人,繳獲駝馬牛羊無數。散即思素來狡詐剽悍,宣宗雖然寬恕過其罪,但他仍繼續做惡,不肯悔改。見人畜損失慘重,後悔恐懼。次年,派其弟向朝廷貢馬並請罪,朝廷令其回原地居住,並歸還了他的俘虜。從此,西域部落平靜。
敕免災區田賦,寬民間追賠畜馬,免積欠薪芻,酌減官田租額,停採辦,汰工役,理冤滯。選郎中九人為知府,況鍾得首薦,任蘇州知府。以于謙、周忱等為侍郎,巡撫南京、山東、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廣等處。各省專設巡撫始此。于謙曾以御史巡按江西,雪冤獄數百件。開平衛內遷至獨石(在今河北赤城北獨石口),棄地三百里。山雲鎮壓廣西慶遠各族起義軍,殺七千餘人。從巡撫侍郎成均之請,命修浙江海堤。
夏原吉(1366-1430)字惟喆,其先為江西德興人,後遷至湘陰。洪武二十三年(1390)舉鄉薦,入太學,授戶部主事,處事皆有條理,甚得尚書郁新器重。建文初,起為右侍郎。次年,充採訪使巡福建。永樂初,拜左侍郎。月余進尚書。永樂元年(1403)奉命治浙西大水,永樂三年始還,蘇州、松江一帶農田大利。永樂七年,成祖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永樂八年,成祖北征,輔太孫留守北京,總行在九卿事。山東唐賽兒起義被鎮壓後,曾將隨從者三千餘人押至北京,夏原吉請於成祖,皆放還原籍。永樂十九年冬,成祖將大舉征沙漠,原吉諫阻,成祖大怒,將原吉下獄,並籍其家,自錫鈔外,惟布衣瓦器。仁宗即位,復其官,不久,加太子少傅,進少保。宣宗時入閣預機務。夏原吉歷事三朝,掌財政二十七年,善持大體。性寬和,有雅量,為諸臣第一。宣德五年(1430)正月二十七日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賜謚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宣宗作《紀農》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四日,宣宗朱瞻基侍皇太后謁長陵還。三月初十日,以道中所見作《紀農》一篇示群臣說:吾昨謁陵還,道昌平東郊,見耕夫在田,召而問之,知事之艱難,吏治之得失,因錄其語成篇,今以示卿,卿亦當體念不忘。《紀農》載:庚戌春暮,謁二陵歸,道昌平之東郊,見道旁耕者俯而耕,不仰以視,不輟於休,召而問道:怎么如此勤勞?耕者跪答:勤勞,是我的職業。問:亦有休息之時嗎?答:農之於畝,春則耕,夏則耘,秋而熟則收穫,三者皆得勤,有一不勤,勞而無獲,就會寒餒,怎敢怠慢!問:冬日可休息嗎?答:冬日農暇,得應役於縣衙,亦是我職,不敢怠慢。曰:何不改換職業,或士或工或商,可以得以休息。答:我祖父皆務農,以至於我,都沒有改換過職業。何況我周圍沒有從士從工的,我不知他們是否能有時日休息。而有從商的,亦十分辛勞,常走負販,不出二三百里,遠則一月,近則十日才能返回;其獲利多的二至十分之三,少的僅有十分之一,還有賠本的,全家失意,戚戚而憂,計其終歲家居之日,十不一二。我家務農,若無水旱災害,辛勤耕作,其收穫多者糧食可得兩年溫飽,少者可一年無憂,且旦暮不失父母妻子團聚,因此我不能改換職業。問:若平時所見所聞,還知道些什麼?答:不能遠知。我曾赴縣應役,見到兩位縣官,一人寅出酉歸,盡心民事,勤慎不懈,惟恐民失其所,所升遷而去,至今百姓懷念不忘。另一人晝出坐廳事,日昃而入,不問民之休戚,坐謫而去。後曾來本縣,百姓視之若路人。這是我所目睹,其他不知。吾聞其言嘆息,思此小人,其言質而有理。此為周公所陳無逸之意。厚遣之,而遂記其語。
蔣驥 (1378-1430),字良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授行人,出使以清謹稱。永樂初參預修纂《太祖實錄》,升翰林院檢討。修《永樂大典》時,為副總裁。仁宗即位,升左春坊左司直郎。宣德五年(1430)升翰林院侍講,參與修兩朝《實錄》,不久拜禮部右侍郎,視事未滿二旬,於同年七月二十七日以疾卒,年五十三。
俞士吉 (?-1430),字用貞,象山人。洪武末舉人,授兗州訓導。建文時上疏論時政,擢御史,出按鳳陽、徽州、湖廣,能辨釋冤獄。成祖即位,進都察院右僉事都御史。使朝鮮、日本。出督浙西農政,奏除湖州欠賦六十萬石。不久,遷山東左參政。洪熙初,入為詹事府詹事。宣德初仕至南京刑部侍郎,宣德五年(1430)十一月十六日致仕。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卒。有《櫟庵稿》。
罷工部采木之役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七日,宣宗朱瞻基諭工部:國家之道,農事為急。今國家無大營繕,當耒作時而採運木植不已,豈不妨農事?凡已采之木,隨處堆積。軍夫全部罷歸於農。
寬恤令的頒行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日,宣宗朱瞻基敕行在部院臣:吾孜孜圖治。食念人飢,衣念人寒。今春氣已和,民瘼未舒,懼非所以膺天籙、承祖宗,特頒寬恤之令:凡郡縣水旱蝗地,速視其災,以豁賦聞,蠲免三年以前芻薪之稅,招飢徙民復業,免役一年;勿責償倒死官馬驢騾及虧欠孽生馬匹者;停止採辦顏料、生漆諸物,召還為營造監采監買吏;供物非土產勿征,征所產土,除他役;起科官田一斗以上者減十分之二,四斗至一石以上者減十分之三;戶有工人役工匠者,一人歸,四人者二人歸,一人者聽合於他戶,一歲二歲相度更役,年老殘疾,全部放免;贓污士之極醜,理官上罪必核,勿辱人終身。
築赤城五堡
宣德五年(1430)四月初八,宣宗命陽武候薛祿築赤城、團山、鵰鶚、雲州、獨石五座城堡,以便於守衛。詔發軍民三萬六千人赴工,精騎一千五百名負責保護,全部聽從薛祿節制。
宣宗重知府之任
宣宗以知府按其資歷任用,多數不稱職。適逢蘇州等九府缺守,於是命大臣舉薦其屬下廉潔有才幹的人補缺。宣德五年(1430)五月二十五日,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等首薦禮部儀制司郎中況鍾,詔以為蘇州知府。與況鍾同時被舉薦者:戶部郎中羅以禮知西安,兵部郎中趙豫知松江,工部郎中莫愚知常州,戶部員外郎邵旻知武昌,刑部員外郎馬儀知杭州,刑部員外郎陳本深知蟛安,監察御史陳鼎知建昌,監察御史何文淵知溫州。九人皆著聲績,有居官達一、二十年,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呈現一派極盛景象。其中尤以況鍾最著,被蘇州百姓稱為“況青天”。
開平衛的內遷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攻克元上都,設定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多倫西北)以守備,又建八驛,東邊四驛為涼亭、泥河、賽峰、黃崖,接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轄境相當於今大凌河以西、河北長城線以北、遼寧西拉木倫河南地區);西邊四驛為桓州、威虜、明安、濕寧,按獨石(今河北赤城北之獨石口,為外長城南北交通要道)。永樂帝四次出塞,都經過開平、興和(今河北張北)、萬全(今河北宣化),曾說:消滅此地殘寇,只要守衛開平,則興和、大寧、遼東、甘肅、寧夏的邊防,永遠無憂了。永樂元年(1403)放棄大寧,為報答兀良哈靖難出兵入關,以三衛相贈。興和也於永樂二十年(1422)被阿魯台攻陷,開平失去了後援。宣德五年(1430)六月,由於韃靼屢犯開平,於是建獨石堡,遷開平衛於此,且屯且守。從此,棄地三百里,盡失龍岡(即古臥龍山,在內蒙古多倫縣古開平城北,元築上都城於此)、灤河(在河北)之險,使邊防更加空虛。
黃福總理屯田
工部尚書黃福上書陳述強兵足食、節省工役,他說:永樂年間,南討交趾,北征沙漠,加上建設北京,費用不曾缺乏。近來國家沒有大的花費,而每年支出僅能維持,如發生旱澇災害或出兵徵調,將無以接濟。請徵調十萬名操備營繕軍士,於濟寧(今山東濟寧)以北,衛輝(今河南汲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以東,沿河屯種,當年可以自給,次年人收五石,第三年則加倍收租。既可節省京師糧倉口糧六十萬石,又節省本衛月糧一百二十萬石,每年可得二百八十萬石。宣宗以為此議很好,下戶、兵二部議論。尚書郭資、張本等言:沿黃河屯田確實便利,請先以五萬頃為準,徵發附近居民五萬人開墾。當先派官視察,以待開墾。據此,宣宗於宣德五年(1430)八月十一日,改工部尚書黃福為戶部尚書,總理淮北、河南、山東田事,吏部郎中趙新等協理。不久,有人言“軍民各有常業,如果分力營田,更加疲勞困擾”。張本等復奏宣宗,屯田事終未實行。
阿魯台犯遼東
宣德五年(1430)十月初八,阿魯台進犯遼東(今遼寧遼陽縣),遼海縣(今遼寧開原縣治)指揮同知皇甫斌聞訊,趕赴密城東峪禦敵,身先士卒,從清晨激戰到黃昏,箭盡援絕,最終戰死。其子皇甫弼以身衛父亦戰死。三萬衛(今遼寧開原縣)千戶吳貴,百戶吳襄、毛觀驍勇異常,衝鋒在前,皆力戰而死。最後迫使阿魯台引退。
築浙江海堤
宣德五年(1430)閏十二月,巡撫侍郎成均奏言:海鹽離海僅兩里,有石、土相嵌的堤岸二千四百餘丈,海水侵蝕其石,皆已殘破,議築新石於岸內,而存舊堤作為屏障,請按照洪武年間舊例,令嘉興、嚴州、紹興三府協同實施此工程。宣宗納其議。
薛祿逝世
薛祿(1358-1430),初名貴,行六,軍中稱薛六,更名祿,山東膠州人。初以行伍從朱棣靖難,首建奇功遷後軍府都督僉事。永樂六年(1408)升都督同知。八年從北征,進榮祿大夫、右都督兼理左軍府事。永樂十五年囚營北京宮殿,奉命董理,封陽武祿。後多次從北征,皆有戰功。洪熙元年(1425)佩陔朔大將軍印,率師巡北。宣德五年(1430)再巡邊,加少保。智勇兼資,紀律嚴明,人樂為用,巋然為一時宿將。同年七月二十三日卒,年七十三。封鄞國公,謚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