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早期發展
蘇聯向來對航空兵力的發展為重視,早在一戰時,蘇聯已擁有大量的飛機服役於海軍之中。20世紀30年代,蘇聯更將海軍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艦隊整備計畫中,並致力於由美國獲得飛機及航空母艦。蘇聯寇克斯與吉布斯曾提出一項戰艦/航艦的混合設計,計畫中的混合艦排水量高達72000噸,可搭載30架飛機,飛機經由彈射器起飛,由艦身中段的飛行甲板降落,不過這艘306.3米長的怪物終究沒有建造,而其他國家所協助的設計也都沒有成功。
1941年時,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擁有1500架飛機,但在二戰時,蘇聯海軍的這些飛機只能由陸地起飛,1941年8月,還曾以少數轟炸機空襲柏林。二戰結束後,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有了長足的成長,單是太平洋艦隊就的超過1500架的飛機,不過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航空母艦,因此這些飛機仍以陸上為基地。縱使蘇聯已擁有令人畏懼的航空武力,卻不減其發展航空母艦的雄心,只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蘇聯始終無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母。
特色直升機
1948年,在莫斯科圖希諾航展上,卡莫夫設計局展示了卡-8直升機,其與常見的直升機不同,採用了共軸旋翼結構,具有體積小、升力大、無尾槳等優點,特別適合在軍艦上起降。儘管其結構還十分原始,但是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敏銳地認識到這種新型飛行器對於海軍而言有著廣泛的套用前景,於是卡莫夫設計局由此而開始專門為海軍研製直升機了。
1950年,卡莫夫設計局完成了第一種艦載直升機卡-10,並於同年12月在“高爾基”號巡洋艦上成功進行了起降測試。與此同時,1950年代庫茲涅佐夫向史達林提議建造航空母艦,史達林接受了建議並著手開建。 然而史達林1953年去世,繼任的赫魯雪夫認為發展核武和飛彈比發展海軍要更有前途,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在核飛彈面前不過是活靶。便以此停止並撤銷了所有與航母相關的一切研發和製造工作;把堅持發展海軍的庫茲涅佐夫撤職,由原來的元帥降至中將。
1953年,卡-15直升機研製成功,並於1957年正式進入海軍服役,部署在57型“卡寧”級驅逐艦上。1961年,更成熟的卡-25直升機通過了國家驗收,並且同時批量生產反潛型、救上援型和目標指示型。當時卡-25直升機部署在61型“卡辛”級驅逐艦上,但各艦隊都反映每艘驅逐艦隻能搭載一架卡-25,數量嚴重不足,應當建造一級專門搭載卡-25直升機的反潛航空母艦。
反潛巡洋艦
1956年,赫魯雪夫任命謝爾蓋·戈爾什科夫代替庫茲涅佐夫出任海軍總司令。赫魯雪夫對海軍不重視,然而他親手挑選的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與他本人的看法卻並不一致,甚至可以說大相逕庭。只不過為了能坐穩海軍總司令的座椅,為了蘇聯國防建設的需要,戈爾什科夫才將自己的觀點深埋在心中。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建成了多艘彈道飛彈核潛艇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內陸腹地,為了對付來犯的美國和北約,蘇聯海軍迫切需要大型反潛艇艇作為威懾力量 。
建造沿革
1959年,戈爾什科夫上將提出要建造反潛巡洋艦,主要針對北約頻繁來犯的潛艇,以及作為反潛艇艇中的旗艦。海軍司令部立即責成海軍中央艦艇建造研究所和第17中央設計局進行設計,最初是要求能搭載10架直升機,8000噸級的排水量。 海軍中央艦艇建造研究所的方案是:排水量5000噸,航速35節,搭載8架直升機,裝有1座反潛飛彈發射器、2座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防空飛彈發射器、2座5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2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第17中央設計局的方案在固定武器上與前者基本相同,只是排水量增加了一倍達到10000噸,載機量提高到14架。經過反覆論證,海軍司令部和造船監理委員會在1960年12月批准了第17中央設計局的方案,並責成其進行詳細設計。
1961年3月,蘇聯海軍司令部正式批准了第17中央設計局的技術方案,並定名為1123型反潛巡洋艦。把航空母艦稱為“反潛巡洋艦”,是戈爾什科夫元帥採用的迂迴戰術,以避免赫魯雪夫的猜忌,後來赫魯雪夫在1962年同意撥款建造。
1962年12月15日,1123型首艦“莫斯科”號在第444造船廠(現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1965年1月14日下水,1967年6月開始試航,1967年12月25日完成國家驗收。按照北約對艦艇的命名原則,一般稱1123型為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1965年1月15日,1123型二號艦“列寧格勒”號(後來易名為“聖彼得堡”號)也在第444造船廠動工,1966年7月31日下水。
服役歷程
莫斯科號
1968年1月10日,“莫斯科”號正式編入黑海艦隊服役,隸屬於第21反潛艦旅,母港是塞瓦斯托波爾。在試航期間,“莫斯科”號發射了26枚V-611(SA-N-3)防空飛彈、14枚82R(SUW-N-1)反潛飛彈、170枚反潛火箭彈、9枚魚雷以及大量炮彈。但是試航也暴露出該艦存在大量技術問題,並且發生了一起卡-25直升機夜間墜毀事故,造成一名飛行員死亡。為此剛剛服役的“莫斯科”號只得返回船廠進行改裝,直到1968年9月才正式服役。
1976年,“莫斯科”號加入第30反潛艦師,負責在地中海跟蹤美國戰略飛彈核潛艇和美國第6艦隊的航空母艦。此後“莫斯科”號一直活躍在地中海。
蘇聯解體後,“莫斯科”號仍然隸屬於黑海艦隊,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黑海艦隊歸屬上發生了爭執,導致黑海艦隊既無軍餉又無燃料。“莫斯科”號只得長期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1995年4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將該艦編入預備役,不久後其艦名被註銷,而“光榮”號飛彈巡洋艦改名為“莫斯科”號。
1996年11月7日“莫斯科”號航空母艦正式退役並作為廢鋼鐵賣到印度。
列寧格勒號
1968年12月15日,“列寧格勒”號交付海軍,1969年4月通過國家驗收。“列寧格勒”號服役後主要負責地中海地區的戰備巡邏。1985年起該艦進行了2年之久的維修。按計畫“列寧格勒”號應當在1990年進行現代化改裝,但是由於經費不足,只得於1991年6月24日退役,1995年8月該艦作為廢鋼鐵出售到印度解體。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1123型航空母艦與義大利的維多利亞·維南多級直升機巡洋艦以及法國的聖女貞德號直升機母艦相似,只是搭載了更多的直升機,以執行獵殺敵人彈道飛彈核潛艇的任務。但是當時由於赫魯雪夫的原因,該級艦在限制排水量方面做了硬性要求,從而導致該級航空母艦存在不少缺陷,其穩定性、適航性和抗沉性均較差,甚至在風浪稍大時就無法使用魚雷發射管。 由於該艦的建造涉及到造船、航空、飛彈、電子等更多最新技術,因而最終多達27個設計機構和200餘家生產企業參與到了航空母艦的建造中來。
艦型結構
1123型航空母艦外形奇特,採用法國和義大利首先開創的混合式艦型,前部類似典型的飛彈巡洋艦布置,台階一般的艦橋上布滿飛彈發射架和各種雷達天線,艦橋中部垂直切下,後部是平坦寬闊的直升機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下面是65米長、24米寬的機庫,設兩台梯形配置的小型升降機供直升機出入機庫,在艦橋後方的煙囪下方還有一個可容納4架直升機的常規機庫 。
動力系統
1123型航空母艦裝備有4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功率9000-100000馬力(73.5兆瓦) 。
艦載武器
反潛
1123型航空母艦的前甲板布滿了各式武器系統,其中大部分為反潛武器。艦首有2具RBU60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 ,其後為一具SUW-N-1型反潛飛彈發射器,再後為2具SA-N-3型防空飛彈發射器,艦橋兩側另有兩座AK-257型57毫米兩用炮 , 還有2座5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
載機
1123型共搭載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 ,雖然曾有雅克-38戰鬥機在艦上進行測試,不過卻從末用於正式任務上。在特殊情況下,亦可搭載米爾(Mil)設計局的Mi-14薄霧B式掃雷直升機,不過由於該機體形過於龐大,無法經由升降機進入機庫,因此只能安裝在甲板上。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 |
艦長 | 189米 |
艦寬 | 23/34.1米 |
吃水線長 | 182米 |
吃水線寬 | / |
吃水深度 | 7.6/13米 |
標準排水量 | 14600/14950噸 |
滿載排水量 | 17500/19200噸 |
飛行甲板 | 81米×34米 |
機庫面積 | / |
航速 | 29-31節 |
續航力 | 6000海里/18節 14000海里/12節 |
續航時間 | / |
艦員編制 | 850名 |
傳動 | 雙軸雙槳 |
動力系統 | 2台蒸汽輪機,4台鍋爐,功率9000-100000馬力(73.5兆瓦) |
服役動態
1968年9月,“莫斯科”號已經達到了戰術任務書所要求的技術狀態,並立即進行了長達48天的遠航訓練。此次遠航的總航程達到10500海里,直升機共飛行497架次,552小時。其搭載的卡-25直升機在遠航中多次發現美國潛艇,並對美國潛艇進行了長達96小時的跟蹤,其中33小時是對美國核潛艇進行的跟蹤。
1972年2月24日,蘇聯海軍K-19號核潛艇發生火災事故,造成28人死亡,這是世界上非沉沒核潛艇事故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當時K-19號已經緊急上浮,但是由於處在風暴中心,救援船隻無法接近。“列寧格勒”號緊急前往救援,該艦的卡-25直升機在風暴中成功救出了12名被困艇員,並將28名救援人員運送到K-19號上。最後K-19號成功地倖存下來,被拖回北方艦隊的北莫爾斯克基地。
1972年11月18日,一架雅克-36M戰鬥機成功地在“莫斯科”號進行了垂直降落試驗。11月22日雅克-36M在“莫斯科”號進行了垂直起飛—垂直降落試驗。這次試驗標誌著蘇聯海軍終於擁有了固定翼艦載機,這一天也被“莫斯科”號航海日誌記載為“蘇聯海軍艦載機誕生日”。
1974年8月,“列寧格勒”號應埃及政府邀請前往蘇伊士運河執行掃雷任務,這些水雷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方面布設的。“列寧格勒”號在此次掃雷任務中套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直升機掃雷技術——由卡-25直升機拖曳掃雷具進行掃雷,具有安全性高、掃雷速度快等優勢。在蘇伊士運河掃雷期間,“列寧格勒”號出動直升機188架次,總飛行時間達到339小時,受到埃及政府的嘉獎。此後“列寧格勒”號訪問了索馬里、模里西斯、赤道幾內亞、塞內加爾等國。
1975年2月2日,“莫斯科”號發生了其服役生涯中最嚴重的事故——存放防空飛彈的彈倉起火。大火迅速蔓延到鍋爐艙而導致軍艦停電。在消防船的幫助下,大火燃燒了7小時後被撲滅,共造成3人死亡,26人受傷。這次大火使得“莫斯科”號進行了長達1年半的維修。
1980年起,“列寧格勒”號前往波羅的海執行戰備任務,並參加了1981年的波羅的海艦隊大演習。
1982年,“列寧格勒”號返回母港塞瓦斯托波爾。
1984年,“列寧格勒”號遠航到古巴哈瓦那進行訪問,並與古巴海軍進行了聯合反潛演習 。
1991年,“莫斯科”號在訪問敘利亞途中曾跟蹤一艘美國核潛艇達77小時 。
總體評價
1123型航空母艦由於不能搭載固定翼飛機,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全部為直升機,因此充其量最多為直升機航空母艦。限於赫魯雪夫的飛彈至上論以及其鄙視航母的態度,“莫斯科”級被稱作反潛巡洋艦,設計上也如此,艦上武裝和雷達主要以反核潛艇為主。戰略上主要為蘇聯海軍提供防禦及抵抗西方戰略飛彈潛艇的攻擊的能力。回顧蘇聯海軍的航母發展之路,“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可謂開山之作,它的出現使紅海軍首次擁有了綜合化大型水面作戰平台,緩解了其面臨的反潛壓力。雖然“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的作戰使命相對單一且存在設計缺陷,未能走得更遠,但它開啟了蘇聯海軍的“航母時代”。
作為蘇聯海軍航母的開山之作,“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硬傷。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一旦遭遇惡劣海況,“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會出現嚴重的艦艏上浪現象。同時,由於該型艦的排水量相對較小且艦橋及其上層建築較高,在惡劣海況下的搖晃現象也很明顯。另外,“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無法搭載固定翼艦載機,也沒有制空能力,實際上並不適用於遠洋反潛作戰。
雖然“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對蘇聯海軍仍具有重要的“探路”意義。為蘇聯設計並建造第二代的“基輔”級航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除此之外,“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還曾充當雅克-38型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的早期海上訓練平台,為促進蘇聯海軍航空兵建設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正是通過設計和製造“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蘇聯海軍才開始走上獨具特色的航母發展道路 (三海一核科普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