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箏基礎教學法

創立背景

近年來,古箏培訓事業飛速發展,全國學習古箏的人數已達500萬人之巨(據不完全統計)。古箏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以及學生日常學習負擔偏重的狀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古箏基礎教育的發展。為了最大限度提高現有師資的使用效率、最快速度提高全國古箏老師的教學水平、最大程度減輕學生學習古箏的負擔,我們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科學、高效地開展古箏教學尤其是集體課教學。2007年至今,我們前後進行了近100個班級的教學實踐,拍攝了1000多盒教學錄像帶,舉行了20多場專家研討會,形成了今天的"1+1"古箏基礎教學法。"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最大程度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學習古箏的負擔。

基本概念

1."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1+1"古箏基礎教學法是指把所要教授的古箏基本技法分解成數個有著有機聯繫的最小動作模組,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進行分步教學;把古箏樂曲劃分為一個一個的段落,一個段落一個段落進行分步教學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就是"1+1=技法模組化教學+樂曲段落化教學"。

2."1+1"古箏基礎教學法中的"最小的動作模組"

"最小的動作模組"是指可以一次性模仿成功的"若干個動作的有機組合",其"最小"的主要標準是指"可以一次性模仿成功"。 例如,托的夾彈法的彈奏,我們可將其分成兩個動作模組:一是放弦,二是彈奏。"放弦"這一模組是右手半握拳、手腕放平、手臂打開、沉肩垂臂、大指放弦、無名指(小指)扎樁、其餘手指放鬆等動作的組合;"彈奏"這一模組是大指彈奏、彈完後順勢落在下一根琴弦上等動作的組合,將這兩個動作模組連貫起來便完成了扎樁托的彈奏。

教學理念

"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1+1=老師輕鬆教+學生快樂學"。學古箏選擇老師是關鍵。如果老師有科學規範、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技法教學的過程當中,首先是進行原位彈奏練習,待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技法以後,再進行移位、走弦練習。例如,在"托"指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先在中音"5"上反覆練習托指法,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技法以後,再分別在中音區"6、3、2、1"上進行練習,熟練後就可以進行連貫的走弦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教學步驟進行學習,學生每完成一小步都覺得很輕鬆,很有成就感,快樂也就油然而生了。其次,在"托"指法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適當地穿插一些孩子們熟悉喜歡的小樂曲,或一段小樂句,讓學生用"托"指法進行彈奏練習。因為是孩子們喜愛的旋律,回家練琴時便不覺得很枯燥,學習起來也就比較愉快了。隨著學生練琴積極性的提高,所學技法也在輕鬆的氛圍中得到了鞏固;隨著已學技法的熟練掌握,新授課的內容學習起來也會更輕鬆,這樣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老師教學自然也就輕鬆了。

教學原則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原則是:"1+1=重模仿+輕講解"(此原則主要套用於技法教學)。針對現在古箏教學對象低齡化的特徵,本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動作的模仿教學,並且把模仿動作模組化。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對比較接近的,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孩子;對古箏彈奏動作的"模仿",可以讓學生通過感性的認識,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地做到多個肢體同時協調彈奏,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對彈奏動作適當進行簡單、易懂的文字表述,使教和學都變得更輕鬆。

在古箏教學中,我們的教學對象大多數是學齡前兒童,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因為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如大孩子或者成年人,但他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例如,托的夾彈法的彈奏,理論上包含以下動作要領:①右手半握拳;②手腕放平;③手臂打開;④沉肩垂臂;⑤大指放弦;⑥無名指(小指)扎樁;⑦其餘手指放鬆;⑧大指彈奏;⑨彈完後落在下一根琴弦上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理解力不強,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講過多理論性的內容,對彈奏動作要領的講解要簡潔明了,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對兩個動作模組的模仿:一是放弦,二是彈奏,將這兩個動作模組連貫起來便完成了托的夾彈法的彈奏。這樣,整個教學過程變得通俗易懂,輕鬆易學。綜上所述,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遵循重模仿、輕講解的教學原則,從而達到"老師輕鬆教,學生快樂學"的目的。

教學形式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教學形式表現為"1+1=教+練",即課堂教學以練為主,以教為輔,以練代教。"1+1"古箏基礎教學法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都進行了科學的規劃:首次提出了"226"課堂時間分配方案,即每節課20%左右的時間用於複習還課,20%左右的時間用於教授新課,60%左右的時間用於新授課的課堂練習(側重於重點、難點部分的內容)。"226"課堂時間分配方案使學生在課堂上就已經基本掌握了新授課的內容,尤其是重點難點部分。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練琴始終在"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的狀態中進行。"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才是降低回家練琴難度的關鍵所在,也才能真正讓學生練琴輕鬆起來;"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大大提高了練琴的效率,縮短了練琴時間,下一節課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完成還課,從而形成一種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1+1=教+練"的教學形式的真正意義所在。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根據學員課堂學習情況,此課堂時間分配方案可以適當調整為"325"或"334"模式。

運用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古箏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技法教學和樂曲教學中。技法教學是學習古箏的基礎,對古箏演奏至關重要。而注重樂曲教學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更容易讓學生輕鬆地掌握樂曲的基本演奏,並在此基礎上追求音樂表達上的更大進步。

1、技法教學部分

在技法教學部分,"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主要理念是"模仿帶來放鬆"、"興趣引領學習"。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學員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最小模組的動作模仿教學顯得至關重要,因此老師講解時儘量少強調具體的動作要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緊張。例如:扎樁托的彈奏,理論上包含多個動作要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彈奏動作要領講解一帶而過,主要集中於兩個動作的模仿:一是放弦,二是彈奏,那么將這兩個動作連貫起來便完成了托的夾彈法的彈奏。

其次,"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教學順序上也進行了嚴謹、科學的安排,確立了從"托的夾彈法→顫音→小撮→托的提彈法→抹指法→大撮→勾指法→四點(勾托抹托)"或"托的夾彈法→顫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抹指法→勾指法→托的提彈法→小撮→大撮→四點(勾托抹托)"兩種教學順序,並將四點練習和顫音教學貫穿於古箏教學的全過程。這兩種教學順序中最關鍵的是將扎樁的"托"作為入門指法,其理由是:有支撐的彈奏學生更容易找到觸弦點,且更容易保持放鬆的狀態。緊接著介入顫音的教學,使學生在鞏固練習扎樁的"托"的同時又加入左手的韻律教學以提高學習古箏的興趣,很自然的引入古箏雙手彈奏。

2、樂曲教學部分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樂曲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樂曲教學程式的調整和重點難點的講解上。即"樂曲解析→樂曲難點→分段講解→全曲連貫演奏"的教學程式,在早期的樂曲教學中,即可以確立這一教學理念。
(1)通過"樂曲解析"讓學生了解全曲,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用演奏表達樂曲意境的興趣。
(2)"樂曲難點"的講解在"1+1"古箏基礎教學法中強調在課上解決每首樂曲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上解決並彈奏樂曲難點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並且會大大減少課後自主練習的枯燥感。
(3)"分段講解"在樂曲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過程,採用分段學習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樂曲進行重點段落的慢速分解練習,熟練後將整首樂曲中的樂句或樂段連綴起來快速練習,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七、《1+1古箏基礎教程》是"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具體體現

首先,《1+1古箏基礎教程》的編撰理念是以教學順序決定編寫順序,加之教材右側的教學備註,體現了明顯的教案特徵,對學生在技法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進行了講解,方便了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次,教程在技法教學部分大量穿插了兒童樂曲,並相應減少枯燥的練習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減輕學生的練琴負擔。第三、教程的編寫具有很強的延展性,看上去是一本更適合兒童集體課使用的教程,成人學習也會饒有興趣,其科學的教學程式使其在教學運用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授課形式等進行因材施教。比如一對一小課的學生可以適當合併課時,提高進度(不建議小課學生在初期基礎教學中過分提高進度)、成人學生可以採取合併部分課時並插入一些流行音樂改編的古箏曲教學等。

針對古箏學員日趨低齡化的現象,《1+1古箏基礎教程》的升級細化版本——《古箏1+1》應運而生,《古箏1+1》特別針對4周歲半至9周歲年齡段的孩子的學習特點,將初級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在進行古箏技法訓練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音樂綜合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1+1"古箏基礎教學法是古箏基礎教學研究的新的起點。它會給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帶來科學規範、形象生動的"教"與"學",真正做到"老師輕鬆教,學生快樂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