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眾所周知,在世界醫學發展的歷史上,各種傳染病曾經是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嚴重疾患。自從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免疫製劑廣泛使用以來,特別是自本世紀40年代一系列抗生素髮明和用於臨床之後,各種烈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為提高,在人類疾病譜和死亡譜上占據首位長達幾千年的傳染病,第一次讓位於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因此,許多當代醫史學者,都把青黴素的發明,看作是現代醫學史的開始。
僅僅經歷了半個世紀,大規模傳染病又捲土重來。一些老牌傳染病,例如瘧疾,肺結核,已經死灰復燃;一些與衛生防疫條件低下緊密相關的傳染病,如霍亂、白喉、鼠疫、流腦等,在第三世界許多國家時有發生;一些高度傳染的疾病,如B肝、C肝、丁肝等,已使全球數億人受到感染;一些史無前例的新的傳染病,如愛滋病、艾博拉出血熱等,正在向人類的尊嚴挑戰。尋找新的藥物、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有效地對付傳染病的嚴重威脅,是全世界醫藥界的當務之急,毫無疑問,這也是中醫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歷史概述
一部中國醫學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中國古代醫家與各種傳染病作鬥爭的歷史,中醫在治療傳染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留下了大量著作,在世界醫學史上,是任何其他民族無法相比的。據許多醫史學家考證,張仲景時代的傷寒病,主要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幾次大規模流行病。在深入總結的基礎上,張仲景創立了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病包括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理論體系。我國在16世紀以前即發明了人痘接種預防天花,成為人類被動免疫的先驅。我國明代陳司成在《霉瘡密錄》中用於治療梅毒的主方“生生乳”,是世界上最早運用砷劑治療梅毒的複合處方。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當白喉、猩紅熱、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相繼由國外傳入中國時,一大批優秀的醫學家迎接新的傳染病的挑戰,相繼找到了比較成功的治療方法,並撰寫了大批專科專病著作。這種對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研究熱潮,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據筆者統計,從明末中醫第一部系統的急性傳染病專著《溫疫論》數起,到本世紀30年代青黴素髮明之前,中醫現存的各種傳染病著作有500種以上,而在同一時期,整個西方醫學史上有記載的傳染病著作相對要少得多,有效的治療藥物也只有奎寧等少數。
半個世紀以來,用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實踐機會已大大減少。但是,50年代中期,北京的一些醫院採用蒲輔周先生的經驗,以白虎湯為主,辯證論治,中西結合,治癒了北京地區大批“乙腦”病人,顯示了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特色和療效。70年代初,中國中醫研究院從東晉時期的急症診療名著《肘後方》中找到提取青蒿素的關鍵線索,研製出治療瘧疾病的新的中藥製劑,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從而證明了中醫古代文獻的價值。80年代以來,中國援外醫療隊多次報導:運用溫病衛氣營血理論和中醫其他方法辨治愛滋病,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延長了病人的生命。同時,中西結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等病,多年來也取得了較大成績。這些事例都從不同側面顯露出中醫和中西結合治療傳染病的潛在力量。
顯然,這些成果相對於一門學科而言,相對於中醫在歷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言,未免太小太少了一點。不必諱言,自從抗生素髮明並運用於臨床之後,中醫失去了治療傳染病的大部分領域,相當大一部分中醫不具備獨立擔負啟用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學識和能力,中醫在近幾個世紀中積累的500餘種傳染病著作,除《溫病條辨》等十幾種外,大部分業已絕版,無人整理,無人研究。這種歷史文獻形成的斷層與空白,妨礙了人才培養,影響了學術的傳承。傳染病在世紀之末發起的猖獗進攻,是人們在發明抗生素時始料未及的,這引起了全球性的反思。作為當代中醫,過分相信和依賴抗生素的治療作用,沒有全面繼承和發揚本學科的歷史經驗,因而在傳染病治療領域甚少作為,這個教訓是深刻的。
種類例舉
流行性感冒
簡介
流行性感冒是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的傳染病,簡稱流感。
臨床表現
起病急,主要表現為高熱、頭痛、身痛及顯著性乏力等症狀,呼吸道症狀較輕,有咽乾、咽痛、乾咳、僅部分病人輕度噴嚏、流涕及鼻塞。
家庭應急處理
1.應進行呼吸道隔離,住單人房間,進出人員需戴口罩。
2.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多飲水。
3.高熱時可採取物理降溫或複方阿斯匹林0.42克,每日3次,口服1~2日,退熱後停藥。
4.病情嚴重者應送往醫院診治。
急性細菌性痢疾
簡介
急性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發病,以夏秋季節常見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兒為多。
臨床表現
1.輕型:無中毒症狀,體溫正常或稍高,腹痛腹瀉較輕,大便次數多10次以下/日,呈糊狀或水樣,含少量粘液,里急後重感不明顯,可有噁心嘔吐。
2.普通型(中型):起病較急,有畏寒、發熱中毒症狀,體溫在39℃左右,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大便次數為10~20次/日,膿血便量少,少數病人以水樣腹瀉為特點,失水不明顯。
3.重型:起病急驟,畏寒、高熱、噁心嘔吐、腹痛劇烈、粘液血便且次數頻繁,20次以上/日、里急後重、四肢厥冷、意識模糊。
4.中毒型:起病急,突發高熱,24小時之內迅速出現休克、驚厥和意識障礙。大便次數不多,常發生在兒童,病情兇險,死亡率極高。
5.慢性菌痢:多由於急性菌痢未徹底治療或自行緩解而成為慢性菌痢,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有食欲不振、大便不正常,時乾時稀,少有粘液。一般無腹痛,僅在排便前有下腹部隱痛或腸絞痛,排便後腹痛消失。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多夢、健忘、神經衰弱等症狀。
家庭應急處理
1.應進行消化道隔離至大便培養2次陰性,病人餐具和用具均專用和嚴格消毒,大便要用石灰處理。
2.臥床休息,流質飲食,多喝淡鹽開水。
3.口服黃連素0.5g,每日3次;或吡哌酸0.5g,每日3次。
4.對症處理:
①高熱者應採取物理降溫處理。
②抽搐、昏迷者應專人護理,清除口腔內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③休克患者應取平臥位,頭稍低,注意保溫並急送醫院搶救。
5.重症患者應急送醫院進一步診治。
急性阿米巴痢疾
簡介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侵入結腸引起的腸道傳染性疾病,阿米巴原蟲也可侵入肝、肺、腦等器官引起阿米巴肝病、肺病和腦病。
臨床表現
普通型阿米巴痢疾主要表現為起病較緩,腹痛腹瀉,大便次數每天10次左右、呈暗紅色、似果醬樣、腥臭味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後重感,發熱不明顯。暴髮型阿米巴痢疾起病較急,突發高熱、畏寒、腹痛、腹瀉,大便次數每天20次左右或更多,水樣或血水樣,里急後重及腹部觸痛明顯。
家庭應急處理
1.應進 行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且大便連續複查3次,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陰轉。
2.臥床休息,流質飲食,多喝淡鹽開水或菜湯。
3.高熱者應採取物理降溫處理。
4.一般抗生素無效,患有暴髮型阿米巴痢疾時,需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介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一般以蚊蟲作媒介傳染,當帶病毒的蚊蟲叮咬人體後,病毒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在神經組織中繁殖而發病,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以7~9月份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
起病多急驟,病程第1~3天,發熱常在39℃~40℃以上,伴有頭痛、嘔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病程第4~10天,體溫上升至40℃~41℃以上,出現驚厥、嗜睡或昏迷、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出現衰竭表現;發病7~10天以後,體溫開始下降,神志漸清,言語功能及神經反射逐漸恢復,少數病人可於6個月內恢復,也有半年以上的不恢復,長期遺留意識障礙、失語、強直性痙攣、強直性癱瘓等後遺症。
家庭應急處理
1.應進行隔離,防止蚊蟲叮咬再傳染他人。
2.臥床休息,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米湯、菜湯、豆漿及水果汁等。
3.對症處理:
①高熱者應採取物理降溫,儘量少用解熱退燒藥物,以免虛脫,鼓勵患者多渴淡鹽開水或湯類。
②驚厥者可口服安定5~10mg。
③嘔吐劇烈者應取平臥位,頭朝向一側以免嘔吐物誤入呼吸道,同時可口服胃復安10mg加安定5~10mg。
④昏迷或呼吸衰竭時應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內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⑤有呼吸停止者應立即行人工呼吸並急送醫院救治。
4.應儘早送往醫院進一步診治。
病毒性肝炎
簡介
性病毒肝炎是由於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按病毒種類不同可分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按臨床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慢性(包括遷延型和活動型二種)和重症肝炎三種類型。A型肝炎簡稱A肝,由RNA病毒所致,A肝病毒存在於病人糞便中,通過接觸和血液途徑傳播。B型肝炎和C型肝炎病毒均是DNA病毒,由輸血、經口或密切接觸傳染,另外還可通過胎盤、分娩時母嬰垂直傳播。丁型肝炎病毒是有缺損的RNA病毒,常與B肝病毒共存,必須與B肝病毒共同複製,傳播途徑也與B型肝炎相同。
臨床表現
A型肝炎潛伏期為2~6周,B型肝炎為6周~6月,C型肝炎為15~150天。
1.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呈亞急性,畏寒伴中度發熱、厭油、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偶有腹脹腹瀉。1~2周后,有鞏膜皮膚黃染、尿黃改變,肝臟腫大,有壓痛。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起病較緩,病情較輕,症狀同黃疸型,但病程中始終無黃疸。
3.慢性肝炎可有:①慢性遷延性肝炎,表現為病程半年以上,症狀體徵及肝功能損害不明顯,一般預後較好;②慢性活動型肝炎,表現為病程在1年以上,症狀體徵及肝功能損害明顯,一般情況較差,肝病面容、黃疸、肝掌、蜘蛛痣、脾腫大、肝質較硬等體徵。
4.急性重症肝炎,又稱暴發性肝炎,主要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內,黃疸迅速加深,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煩躁不安、嗜睡、昏迷等。
5.亞急性重症肝炎,又稱亞急性肝壞死、肝萎縮。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上,病情逐漸加重,黃疸加深,厭食、高度乏力,肝濁音界縮小,腹脹、且有出血傾向和腹水。
家庭應急處理
1.加強患者的隔離措施,一切餐具及用具均要專用和嚴格消毒,碗筷等餐具要經煮沸20分鐘或用過氧乙酸消毒水浸泡30分鐘至2小時,用具如衣被可用日光曝曬來消毒。
2.臥床休息,飲食以清淡適口為宜。
3.病情危重時,急送醫院住院治療。
甲型H1N1流感
簡介
甲型H1N1流感,又稱為A(H1N1)型流感,舊稱人感染豬流感。H1N1流感病毒里的H代表紅細胞凝集素,共有1-15個類型,N代表神經氨酸苷酶,共有1-9種類型,“豬流感”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稱為H1N1。中國衛生部門則相繼將原人感染豬流感改稱為甲型H1N1流感。中國衛生部明確將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其中甲類是後果嚴重傳染性最強的傳染病,依次遞減。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亂。乙類傳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餘種;丙類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餘種。2009年4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當時疫情,並不再使用“豬流感”這一詞語。
傳播途徑
甲型H1N1流感的群間傳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噴嚏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更容易發生感染,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電話機或其它平面上,再透過手指與眼、鼻、口的接觸來傳播。因此儘量不要身體接觸,包括握手、親吻、共餐等。如果接觸帶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物品,而後又觸碰自己的鼻子和口腔,也會受到感染。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現症狀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後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後發病。小孩的傳染性會久一些。
臨床症狀
甲型H1N1流感的潛伏期,較流感、禽流感潛伏期長,潛伏期時長七天。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狀與普通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等,有些人還會出現腹瀉或嘔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發紅等症狀。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發展,來勢兇猛、突然高熱、體溫超過38℃,甚至繼發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身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症、休克及Reye綜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導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亦可加重.
注意事項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體健康。
3、應保持室內通風,少去人多、不通風的場所。
4、做飯時生熟要分開,豬肉烹飪至71℃以上,以完全殺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6、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如無紙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7、常備治療感冒的藥物,一旦出現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應儘早服藥對症治療,並儘快就醫,不要上班或上學,儘量減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8、避免接觸出現流感樣症狀的病人。
9、由於此次流行的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針對甲型H1N1流感只有豬用疫苗,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有效預防甲型H1N1流感。
10、普通家庭還可用酒精為日常用品消毒。
研究方法
傳染病的肆虐,給20世紀現代醫學的輝煌抹上了一絲陰影,也給中醫提供了一個找回自己的機會,我們應當把握好這個機遇,有所準備。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大力進行科技創新。實用現代先進科技手段來發掘中醫藥,儘快更多地研製出像青蒿素這樣的高價位的品牌,迅速打入世界醫藥市場,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當前衛生健康事業的迫切需要和人們的良好願望。問題在於:如果對於古代醫家長期積累的豐富的治療經驗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甚至對其文獻資料都沒有進行過一次認真的學術清理,而當代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整體水平又相對較低,實踐機會相對不足,站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來尋找新藥物,哪怕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是否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準確無誤呢?是否會導致某些錯誤的結論和人力財力的浪費呢?因此,就中醫本身而言,我們做好的準備,首先是應對歷來中醫傳染病學文獻進行一次全系統的學術整理。
在現代自然科學體系中,中醫是一門非常特殊的學科,它的兩千餘年的學術成就和寶貴經驗主要是通過文獻保存下來的,文獻是中醫生命的一部分,是基礎中的基礎,是中醫產生科研成果和臨床成果的搖籃之一。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出一兩個青蒿素這樣的成果,一兩個蒲輔周這樣的名醫,中醫要在與傳染病的這場大戰中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較大貢獻,就必須首先從古代文獻的整理著手,把基礎扎紮實實打好,這是關係到能否出大批成果和出大批人才的戰略方向問題,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中醫傳染病學文獻的著述,就其形式而言,一種是專著,如《溫疫論》;另一種是綜合性著作中的某些篇章,如《千金要方》的第9卷。就其性質而言,一種是通治類著作,如《溫病條辨》;另一種是專病專著,如《霉瘡密錄》。就其內容而言,一種是以病名為綱,在病名之下廣泛收集和總結當代或前代名醫經驗,民間單方驗方,即所謂“辯病論治”,如歷代方書中的有關傳染病篇章;另一種是辯證為主,在方藥的運用中,貫穿了成熟的理論思維,即所謂“辯證論治”。中醫傳染病學的歷史成就,始終是以辨病與辯證相互結合,經驗積累和思維方法相互促進而獲得的。根據中醫傳染病學文獻的上述特點,可以考慮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整理研究:
1.歷代方書是發掘中醫臨床資料、尋找治療傳染病新方新藥的寶庫。清代溫病學家治療傳染病的許多名方,如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蔥豉湯、涼膈散等,都是從宋以前的方書中發掘的。中醫的方書多達800種以上,多數涉及到傳染病的治法和方藥,需要細心地篩選出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部分。可以採用《醫籍提要》的形式,將這類方書和大部分傳染病學專著予以介紹。特別要注重介紹書中有特色的治療方藥,為當前尋找傳染病治療新藥提供一份完整的資料和線索。
2.辯證論治始終是中醫臨床靈魂和核心。傷寒六經辯證與溫病衛氣營血辯證固然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兩大體系,然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考察,這兩大體系都有其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此外,至少還存在著表里實熱與六經氣化另外兩種辨治體系[ii]。如果僅僅把《傷寒論》與《溫病條辨》當作辨治急性傳染病的唯一源泉,目無旁顧,往往會縮小我們的視野,失去許多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辯證論治原則下選擇有特色的專方專藥,更是治療傳染病取得較佳療效的重要手段。清代許多專病專著,如《白喉闡微》、《十藥神書》等,都體現了這一點。同時,辯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即使是從未遇到過的疾病,往往也有證可辨,有法可治。例如,19世紀末傳入中國的腺鼠疫,是古代醫學文獻沒有明確記載的新傳染病,當時很多醫家採用前清王清任治療痢疾的“解毒活血湯”加減,取得了顯著效果[iii]。又如,近十幾年來,我國醫務工作者採用針灸、中藥,運用衛氣營血等理論辨治愛滋病,取得了一定療效。這些事例體現了辯證論治這一傳統思維方法和“解毒活血湯”這一類效方在對付人類目前所遇到的新的傳染病時,可能具有的潛在價值。為了使研究中醫藥的人員對中醫辯證論治體系有更深刻的了解,為了進一步提高中醫傳染病臨床醫生的辯證論治的能力,有必要將歷代最重要的傳染病學著作(包括通治類著作和專病專著)匯集起來,按照中醫對傳染病的分類,分為傷寒、溫疫、溫病、麻疹、白喉、喉痧、瘧疾、霍亂、痢疾、疫痙、鼠疫、梅毒、肺癆、麻風等,以《名著品匯》的形式,各擇其一二種,予以介紹。此外,整理方式也不能仍停留在過去採用的點校註譯的層次,應當著重於提高,即對原著的體例結構、學術水平、歷史地位、科學方法、方藥特色、成就與不足等,做出深入的剖析和品評。通過這種古籍整理方式,使讀者更清晰地把握住原著的脈絡和精華,除了從中獲取大量有效的方藥之外,在臨床思維水平方面,有一個新的飛躍。
條例法規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預防、控制和消滅急性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 健康,特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各級革命委員會應督促和檢查所屬衛生部門認真執行本條例。公安、農林、交通、鐵道、民航、商業、供銷、郵電部門、部隊和民眾團體等應積極予以配合。
第三條 各級衛生醫療單位及全體衛生醫療人員應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貫徹執行本條例所規定的各項條款,各級衛生防疫站對傳染病管理工作有業務指導的責任和監督的權力。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定期組織檢查,對作出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予以表彰,對違反本條例的單位和個人應予以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要給予嚴肅處理。
第四條 城鄉各級衛生醫療單位都應把傳染病管理工作列為一項主要任務,認真抓好好。縣(區、旗)和縣(區、旗)以上的醫療單位由本單位的預防保健科(防疫科),縣(區、旗)以下的醫療單位由本單位的衛生防疫組或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生產大隊合作醫療站和廠礦、企事業、學校等的衛生醫療單位應把傳染病管理工作做為一項主要職責。
第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報衛生部備案。
第二章 預防
第六條 各級革命委員會要動員民眾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除四害、講衛生、消滅疾病。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組織衛生醫療單位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
加強調查研究,制定防治傳染病規劃,並組織實施。衛生防疫站要掌握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採取綜合措施,消除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七條 衛生行政部門每年要定期組織各級衛生醫療單位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和水源管理、托幼機構、集體食堂等職工進行健康檢查,發現傳染病急慢性患者和帶菌(毒)者,由所在單位或其主管部門令其在傳染期及帶菌(毒)期間停止或調換工作,給予治療,經檢查確無傳染性,方可恢復工作。衛生防疫站要負責監督和檢查。
第八條 各級醫院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要建立健全門診預檢、消毒、隔離等制度,嚴格執行,防止交叉感染。縣(區、旗)以上的醫院和相當於縣級和縣級以上的廠礦、企事業醫院應設傳染病房,公社衛生院應設傳染病室。
凡排放病原微生物的單位,其污物和污水須經無害化處理,方可排放。
第九條 衛生防疫站要負責制定免疫計畫,並組織實施。衛生醫療單位要認真做好預防接種工作。
第三章 報告
第十條 本條例規定管理的急性傳染病分為兩類二十五種:
甲類:(1)鼠疫(2)霍亂及副霍亂(3)天花。
乙類:(4)白喉(5)流行性腦脊髓膜炎(6)百日咳(7)猩紅熱(8)麻疹(9)流行性感冒(10)痢疾(菌痢和阿米巴痢疾)(11)傷寒及副傷寒(12)病毒性肝炎(13)脊髓灰質炎(14)流行性乙型腦炎(15) 瘧疾(16)斑疹傷寒(17)回歸熱(18)黑熱病(19)森林腦炎(20)恙蟲病(21)出血熱(22)鉤端螺旋體病(23)布魯氏桿菌病(24)狂犬病(25)炭疽。
第十一條 凡診治病人的中、西醫條人員,檢驗、檢疫人員,赤腳醫生、工人醫生等均為法定報告人。對確診或疑似第十條所列傳染病時,必須及時填寫“急性傳染病報告卡片”或“急性傳染病報告表”,由報告人所在衛生醫療單位負責審核上報。並做好傳染病的訂正和死亡報告。
第十二條 各行各業的職工、社員、機關幹部、教師、保幼人員、學生、居民和退休職工等,發現第十條所列傳染病時均有報告的義務。可用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合作醫療站或街道、公社、廠礦、企事業、學校等的衛生醫療部門迅速報告。
獸醫、赤腳獸醫在畜間發生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時,應及時向當地衛生醫療單位報告。
第十三條 發現甲類傳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時,套用最快的辦發法級向衛生防疫站報告,一切有條件的地方先用電話或機要電報報告,城鎮最遲不得超過六小時,農村最遲不得超過十二小時。
發現乙類傳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時,城鎮應於十二小時內,農村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報出疫情。發現暴發疫情時應儘快報告。
第十四條 城鄉各級衛生醫療單位要建立健全疫情報告制度。固定專人負責疫情報告、登記、核實、統計和分析工作。各級醫療單位要建立病志或傳染病登記簿。
第十五條 城鎮各級衛生醫療單位應將疫情報告送所在市、區、縣(區、旗)衛生防疫站。各廠礦、鐵道、交通、企事業、機關、學校等的衛生醫療單位應將疫情報告送所在市、縣(區、旗)衛生防疫站,並同時向本系統報告。農村合作醫療站應將疫情報告送當地公社衛生院(所),公社衛生院(所)應將疫情報告送所在縣(區、旗)衛生防疫站。各縣(區、旗)、市(地區)衛生防疫站應綜合疫情資料作出旬報、月報和年報,經縣(區、旗)、市(地區)衛生局審核,按時上報給上級衛生防疫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防疫站要綜合本地區疫情資料,經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局審核,按時向衛生部報送月報和年報。
第十六條 非本地區戶口的居民發生傳染病時,診治單位套用“急性傳染病報告卡片”向病人臨時居住所在地區衛生醫療單位送傳染病報告,報告卡片由該地區衛生醫療單位轉寄病人戶口所在地區衛生防疫站,並由其統計上報。
第四章 處理
第十七條 對傳染病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及時處理疫區,就地撲滅疫情。傳染病流行時,在當地黨委領導下,衛生行政部門要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衛生醫藥人員參加防治工作,積極搶救、治療病人。衛生防疫站要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劃定疫區範圍,採取封鎖、檢疫、隔離、消毒、預防接種等措施。並要做好毗鄰地區的聯防工作,迅速撲滅疫情。
第十八條 傳染病發生和流行時,各級衛生防疫站可根據疫情處理的需要,報請當地行政機關,經批准後由有關部門協同採取下列部分或全部緊急措施:
1、限制或暫停集市、集會或集體活動。
2、禁止運輸散布傳染病的貨物、行李和動物。
3、禁止採購和出售傳播病原體的飲食物,必要時可予銷毀。
4、限期撲殺染疫動物。
第十九條 發現甲類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衛生醫療單位必須立即嚴格做好以下緊急處理:
1、對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嚴密隔離和搶救治療,並採樣檢驗。
2、對接觸者必須登記、留驗和進行應急預防接種。
3、對疫點和病人的污物要嚴密進行消毒、殺蟲和滅鼠。
第二十條 有甲類傳染病發生或流行時,縣(區、旗)及縣(區、旗)以上各級革命委員會可決定疫區的封鎖和解除,並同時逐級急報衛生部。對封鎖區內的居民施行檢疫時,當地革命委員會要組織有關部門維持秩序和治安,解決民眾的生活等問題。如需交通檢疫,封鎖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和停車、停船、停機時,凡屬省、自治區、直轄市管轄範圍內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決定封鎖和撤銷並通知有關部門執行;凡屬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須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革命委員會和衛生部、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等批准,電知有關部門執行。
第二十一條 對甲類傳染病及炭疽病人的屍體,要嚴密進行消毒處理;不準外運;動員家屬火葬;如土葬,要遠離水源深埋(二米以下)。
第二十二條 發現乙類傳染病或疑似病例時,衛生防疫站要監督、指導衛生醫療單位,按分級分工管理範圍,認真及時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對病家或疫區的處理,防止續發和蔓延。
第二十三條 對非本地區的傳染病人,由病人臨時所在地的衛生醫療單位負責處理,必要時病人戶口所在地的衛生醫療單位也應根據情況予以處理。
第二十四條 對傳染病人要按照各種傳染病的隔離期限進行隔離;住院的傳染病人必須隔離期滿,符合出院標準,方可出院。
第二十五條 對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衛生防疫站可提出建議報請當地行政機關,由農林等有關部門做好動物傳染源的管理,防止傳染給人。
第二十六條 為了診斷的需要,當地衛生醫療部門,可從病人身體或屍體採取檢驗材料,必須剖驗屍體時,應取得死者家屬的同意,報請本地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附屬檔案:說明
一、統計範圍:地區內全部居民(軍人除外)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和死亡人數。地區內全部居民中包括機關、團體、學校、鐵路、交通、民航、廠礦等企事業的工作人員和家屬及居民區居住的軍人家屬和在軍事部門工作的非軍職人員。
二、填報單位及報送日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防疫站綜合本地區疫情材料,經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局審核蓋章,月報於報告月次月二十日前,年報於次年二月十五日前報送衛生部一份。甲類傳染病應立即逐級上報,並要填入月、年報表。
三、補報、訂正辦法:鼠疫、霍亂副霍亂、天花要隨時補報、訂正;其它傳染病在年報中全面補充、訂正。因此年報應填報作了全面補充、訂正後的全年肯定數字。
四、月、年報要作分縣統計,並要作出簡要的疫情分析。月報要填寫年初至報告月末的累計數。年報要作出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病亡率,百分構成和與上年相比較的升降百分數。
五、表式說明:
(1)“病”是初診的病例數,“死” 指死亡人數。按疾病發生、死亡的日期和戶口所在地填報;
(2)一個人同時患兩種以上傳染病,應於各該疾病內分別各記一例,對遷延性和轉為慢性期傳染病未愈者,疫情應一年登記一次。死亡只記一種主要死因。
六、計算指標公式:
病死率=死亡人數/病例數×100
發病率=病例數/當年平均人口數×10萬
死亡率=死亡人數/當年平均人口數×10萬
重大事件
在1918~1919年間,震驚世界的一場機型傳染病流感席捲全球,估計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約5億人)被感染,死亡人數保守的估計至少2000萬人,有人估計高達1億人,實際的死亡人數在5000萬人左右。當然,流感每年都會出現流行,雖然不像1918~1919年那一次那么慘烈,但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5%~15%的人被感染,300萬~500萬人病情嚴重,25萬~50萬人死亡。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暴發傳染性和毒性都特彆強的流感大流行,在上個世紀除了1918~1919年的那次,還出現過兩次:1957~1958年間的流感使約100萬人喪生,1968~1969年間的流感大流行導致約75萬人死亡。難怪流感成了除愛滋病之外被研究得最多的傳染病:在國際生物醫學論文資料庫中,與流感有關的論文有近5萬篇之多,而與普通感冒有關的論文不到4000篇。
周期
歷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現一次。現在距離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經有40年,許多專家擔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上個世紀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發現是由禽流感病毒演變而來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來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變成能在人群中傳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認為如果有豬做中介就會容易得多。
預控布防
為做好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2005)和《亞太區域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戰略》,制訂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
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形勢傳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當今,突發急性傳染病不斷出現,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防控戰略目標
(一)總體目標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重視並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制定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中長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機制、預案體系,堅持早期預防、及時預警、快速反應、有效控制的原則,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防止或減少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及流行,降低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危害,保護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具體目標
1.發現和減少突發急性傳染病發生的危險因素。
2.提高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暴發的早期預警能力,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建立症狀監測報告系統。
3.建立健全有效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機制。
4.建立健全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預案體系,加強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基礎準備。
5.建立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部門間、地域間以及國際社會間的溝通與合作。
6.搭建中央和省級突發急性傳染病科研攻關的技術平台。以病原微生物、預防性疫苗、救治藥物和檢測方法作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科學和套用技術研究。
7.培養和儲備專門的專業技術人才,設立專項資金予以保障。
8.建立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病原分子分型資料庫,科學、有效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
9.研究我國新發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分布、流行規律、感染情況及傳播媒介,為防範突發急性傳染病提供基礎數據。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強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領導
1.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流行,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威脅國家安全。各地應將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納入衛生髮展整體規劃,切實加強領導,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堅持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不斷完善防控措施。
2.制定和實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有關的人員培訓、物資儲備、重點實驗室建設、現場控制、醫療救治等中長期規劃。加大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投入。
3.制訂突發急性傳染病醫療救治政策,醫療救治專項經費支持、保障醫療衛生機構及時對患者進行突發急性傳染病排查、診斷、治療以及密切接觸者管理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機制
1.指揮協調機制。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工作應體現政府領導、專家參與、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專業機構實施、部門配合的指揮協調機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範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建立分級管理和分級回響機制。衛生部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突發急性傳染病諮詢專家組,充分發揮專家的諮詢參謀作用,收集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信息,進行風險評估,提出防控對策。上級衛生部門應指導下級衛生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診斷和醫療救治,並配合當地政府做好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工作。完善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在衛生部與各省指揮決策骨幹網的基礎上,擴展與有關部門的橫向聯絡,形成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網路,滿足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時應急指揮的需要。
2.信息溝通機制。衛生部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全球觀,與國內相關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定期通報國內外疫情,防控工作進展,發展規劃等信息,及時獲取國境衛生檢疫、國外疫情動態等與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相關的信息,掌握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動態。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反饋和共享平台,使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人員實現信息共享。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醫療機構的信息反饋,加強實驗室診斷結果對臨床救治的信息反饋等。切實加強機構之間、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風險溝通和管理能力。制訂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的風險溝通計畫,營造出社會穩定、公眾參與的有利環境,科學有效地防控突發急性傳染病。
3.部門協作機制。突發急性傳染病多來源於動物或由國外輸入,要建立並完善衛生、農業、林業、國境衛生檢疫等部門的協調合作機制,共同研究重大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對策,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監測,形成聯防聯控的工作格局。
(三)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減輕突發急性傳染病危害
1.加強健康宣教,提高公眾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認識和防範能力。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鼓勵公眾積極配合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
2.採取疫苗免疫、媒介控制、旅行勸告、檢疫通告、隔離等措施控制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
3.加強管理,落實責任,減少醫源性感染和實驗室感染的發生,以及耐藥性致病菌的產生,降低環境因素引起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的風險。
4.加強對野生動物管理,避免公眾接觸、食用野生動物,降低野生動物源性突發急性傳染病傳播給人的風險。加強活禽市場管理,規範活禽養殖、免疫、運輸、銷售行為,減少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
(四)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早期預警能力
1.完善監測系統。在現有傳染病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開發並建立以突發急性傳染病為重點的綜合性監測系統,逐步完善對重要臨床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藥品及衛生用品銷售、學生缺課、實驗室病原學等綜合監測,提高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不斷改進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質量。
2.發揮醫療機構在疾病監測中的哨點作用,提高醫務人員早期發現、報告傳染病疫情的意識和能力。醫療機構指定專人負責突發急性傳染病及其相關因素的監測工作,制訂突發急性傳染病發現、報告、轉診、密切接觸者管理等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落實防控措施。
3.加強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設,逐步將醫療機構日常報告信息系統與網路直報系統互通,動態收集分析傳染病主要症狀信息,及早發現突發急性傳染病。
4.開展媒介生物和宿主監測,建立生物樣品資源庫。與農業、林業等部門配合,開展動物疾病監測,關注動物的異常發病和死亡,做到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哨點前移。
5.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預警能力。綜合利用各種監測資料,組織專家進行風險評估,分析疾病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及時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進行預警。研究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早期預警指標體系,制定早期預警技術方法。建立國家、省級、市級三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平台,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預警能力。
(五)提高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為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提供技術支持
1.在現有實驗室條件和設施的基礎上,分區域建設重點突發急性傳染病實驗室,充分發揮各個實驗室的特長和優勢,研發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診斷方法和試劑,為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快速診斷提供技術儲備。
2.建立網路實驗室,逐步建立起方法和標準統一的全國公共衛生實驗室監測網路系統,提高實驗室安全水平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能力。設立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參比實驗室和省級突發急性傳染病中心實驗室,配備必要的實驗室設施,引進和開發一些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檢測、診斷方法。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實驗室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全面促進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水平的提高。
3.制訂實驗室標本採集、運輸、和實驗室生物安全規範。建立規範的生物樣本庫,為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甄別與比對提供資源。
(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
1.建立健全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人員培訓機制,制定培訓規劃。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專家庫,組建應急反應隊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制定突發急性傳染病培訓計畫,組織編寫培訓教材並提供師資,為各地應急隊伍提供支持。2.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培訓基地。結合疾病控制培訓基地的布局,根據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特點和需要,分區域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培訓基地,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培訓工作。
3.適時組織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模擬演練,檢驗應急預案和應急反應隊伍的實戰能力,找出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反應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
4.廣泛開展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有關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現、報告、防護、密切接觸者管理的全員培訓,提高其發現、報告和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意識和能力。5.組建突發急性傳染病援外應急處置小組,必要時赴國外學習了解和幫助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同時作為我國應對輸入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技術力量儲備。
(七)做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物資和技術儲備
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生產能力以及技術儲備機制,完善疫苗及藥物、試劑等應急物資的調運機制,明確財政經費保障政策。做好應急物資的儲備及供應,用於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成立專門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物資儲備機構,建立物資儲備信息庫。做好新亞型流感病毒疫苗生產技術和中西藥品、以及其它突發急性傳染病疫苗和藥品儲備。
(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預案,堅持依法防控突發急性傳染病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定、補充相關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預案。對已經在國外發生並有可能輸入我國的突發急性傳染病,在借鑑國外的防控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我國的應急處置預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對突然發生的不明原因疾病,可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借鑑SARS防控經驗,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根據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時建議國務院將其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範疇。
完善新亞型流感病毒大流行應急預案和SARS應急預案,制定炭疽、脊髓灰質炎暴發流行應急預案和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置方案。
(九)根據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基礎科學及套用技術研究
從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著力解決防控工作中的困難,結合我國當前突發急性傳染病研究的進展和現狀,進行突發急性傳染病套用科學理論和套用性技術以及疫苗和治療藥品等研究。重點開展SARS、新亞型禽流感疫苗和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治療藥物以及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試劑的研究。
(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
1.認真履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加入全球性和地區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網路和實驗室網路,廣泛開展國際突發急性傳染病合作研究和控制項目,努力提高我國在各種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水平。分享我國在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方面積累的經驗,對需要幫助的國家給予技術支持。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或其他國家的合作,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和調查控制項目。
2.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的雙邊及多邊合作,了解周邊國家和地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特點和流行趨勢,提前做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輸入的各項準備工作。
傳染案例
天花
公元前 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現急性傳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紀,印度和中國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羅馬帝*國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 亡。6世紀,歐洲天花流行,造成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紀,天花是歐洲最嚴重的傳染病,死亡人數高達1.5億。19世紀中葉,中國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過1/2。1900~1909年,俄國因天花死亡50萬人。
鼠疫
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 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於公元6世紀,源自中東,流行中心為近東地中海沿岸,持續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稱“黑死病”,1348~1351年在歐洲迅速蔓 延,患者3~5天內即死,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的說是3000萬),歐洲人口減少近1/4,其中威尼斯減70%,英國減58%,法國減 3/4。1348年疫情高峰時,佛羅倫斯、威尼斯、倫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數均在10萬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續到17世紀才消弭。流行範圍較廣的是第三次世 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區爆發鼠疫,20世紀30年代達到最高峰,波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逾千萬人。其中,印度最嚴重,20年內死亡102萬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當 今,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還時有出現。
霍亂
19世紀初至20世紀末,大規模流行的世界性 霍亂共發生8次,地區性流行也出現過幾次。 1817~1823年,霍亂第一次大規模流行,從“人類霍亂的故鄉”印度恆河三角洲蔓延到歐洲,僅1818年前後便使英國6萬餘人喪生。 1826~1837年,霍亂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羅斯並先後到達德國、英國、加拿大和美國。1846~1863年,霍亂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個北半球。 1865~1875年,霍亂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從埃及到英國的船所引發。1883~1896年,霍亂第五次大流行,到達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亂大流行。1961年出現第七次霍亂大流行,始於印度尼西亞,波及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患者逾350萬。1992年10月,第八次霍 亂大流行,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部分地區,短短2~3個月就報告病例10餘萬,死亡人數達幾千人,隨後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1997年9月起,霍亂在非洲大規模蔓延,僅1998年的頭3個月烏干達就報告病例11335例,肯亞報告病例10108例。
流感
1510年,英國發生有案可 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歐洲均出現大規模流感。1889~1894年,“俄羅斯流感”席捲整個西歐。最致命的是席捲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於美國,1918年3月11日美國的一個軍營107名士兵首次發病,不到兩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內各 州均出現病例,數月傳遍全國,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視。4月,流感相繼傳至歐洲、中國、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達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國的死亡率達到了創紀錄的5%。當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67.5萬人死亡。全球約有2000~5000萬人在這場流感災難中喪生。18個月 後,這場疾病離奇地消失。1957年的“亞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個地區。“亞洲流感”在美國導致7萬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國3.4萬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羅斯流感”始流行於前蘇聯,後又波及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
其他
其他主要傳染病。結核病已使2億人死亡;瘧疾僅在1997年就與厄爾尼諾現象一起造成150~270萬人死亡;登革熱於1981年使古巴30多萬人患病,至今還時有發生;而伊波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則高達78~88%。此外,傷寒、西尼羅河病毒、梅毒、愛滋病、軍團菌等,也都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
疫病影響
第一,病因不明產生恐慌。瘟疫往往給人們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瘟疫,使城中的人們生活在噩夢之中。1665年倫敦的鼠疫, 病因一時不明,更加重了疫情的神秘、恐怖色彩,許多無辜者被指控傳播鼠疫而被恐慌的民眾處死;貓也被當作瘟疫之源而被趕盡殺絕,老鼠泛濫,結果鼠疫更加肆虐,社會瀕臨崩潰。
第二,人口驟減危及生存。公元前430~前427年的瘟疫,使曾兩次領導希臘戰勝波斯的雅典就此衰敗。公元 21~1266年間橫行的瘟疫,最終加速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的衰落。1518~1526年的天花大流行,是擁有 2500萬人口的阿茲台克帝*國(現墨西哥境內)消失的重要原因。殖民者故意傳播的天花病毒,令北美幾個原有百萬人口的印第安部落驟減至幾千人或完全滅絕。
第三,嚴重減員影響戰鬥力。1812年,拿破崙50萬大軍入侵俄國,1年後敗退時僅剩3000餘人,其中,因感染傷寒和痢疾而死亡的官兵遠比戰死的要多得多。二戰期間,瘧疾曾在盟軍中流行,致使大量的士兵死亡或喪失戰鬥力。
第四,疫情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和醫學的發展。1865~1875年霍亂第四次大流行,迫使人們注意水源、食品、環境等的衛生狀況,促成了公共衛生學的建 立,並從公共衛生的角度重新考慮城市規劃,用幾何布局和拓寬街道來改善過於擁擠紛雜的舊城。此間,約翰.斯諾對倫敦霍亂流行進行的醫學調查,開創了早期的流行病學工作。
解決辦法
第一,即時實行物理隔離,控制傳染源。面對瘟疫,當時最有效的措施 是隔離。 6世紀歐洲出現麻風病,唯一辦法是將病人關進麻風院隔離起來。1496年梅毒在荷蘭和希臘流行,歐洲各地政府和教會驅趕妓女,並對其進行隔離和控制。14 世紀歐洲“黑死病”肆虐時,米蘭大主教下令對最先發現瘟疫的房屋進行隔離,不許裡面的人邁出半步,結果,米蘭未讓瘟疫蔓延,成為歐洲大城市中唯一的倖免 者。1665年倫敦鼠疫肆虐,一場大火災燒毀了城裡的大部分建築,傳播疫菌的老鼠銷聲匿跡,疫情隨之平息。1910年中國東三省爆發鼠疫,死亡人數達6萬之多,清政府派出防疫總醫官,迅速採取斷絕交通、隔離疫區、收容疫患、火化疫屍等多項措施,很快有效控制了疫情。
第二,改善衛生,注意消毒。切斷傳播途徑。1818年,英國因霍亂死亡約6萬人,後調查結果顯示,飲用水是元兇,清潔水源後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進一步擴散。1848年,消毒的方法開始在臨床套用。
第三,不斷發展醫學和其他科學技術。與其他疾病一樣,瘟疫的根本防治,有賴於醫學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例如,種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早在11世紀的中國已廣泛套用,後經波斯、土耳其傳至歐洲,1798年由英國醫生琴納作了更為安全的改進並被歐美各國廣泛傳用。1977年,牛痘疫苗經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動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及使用,困擾人類幾千 年的天花因此從地球上消失。1882年德國醫生科赫發現結核菌,並運用先進的細菌學技術分離出了結核桿菌,1921年法國醫生卡爾麥特和介蘭研製出防治結核病的免疫疫苗一卡介苗,1944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又成功提取鏈黴素,使結核病最終得到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