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芬蘭共和國]

芬蘭[芬蘭共和國]
芬蘭[芬蘭共和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la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 瑞典語:Finland),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芬蘭人遷入後,建立了芬蘭大公國。十二世紀後半期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後併入俄羅斯帝國,成為大公國。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並且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監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名列第一,為最清廉國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主詞條: 芬蘭歷史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於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呼為芬蘭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Österland”的同義詞。

芬蘭歷史開始於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制度在芬蘭一直持續到12世紀。

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於1249年通過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這場十字軍是針對Tavastian人的拒絕繼續改信基督教而發動。諾夫哥羅德控制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瑞典則於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制了西卡累利亞。西卡累利亞此後因此歸於西方文化圈內,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雖然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和血統上仍與芬蘭人保持緊密聯繫,但他們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Nöteborg條約而定於芬蘭的東界。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多明我會在1249年傳入芬蘭並造成重大的影響。早在14世紀初,已有檔案記載第一批芬蘭的索邦大學學生。在芬蘭西蘭部,圖爾庫的城市聚落正在發展中。圖爾庫曾是瑞典王國最大的城鎮,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雖然芬蘭在中世紀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只有一些以農維生的教區和領地。芬蘭的其他地區則有以漁獵和小規模農耕維生的薩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紀,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岸和西北岸。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語也成為芬蘭其他地區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

圖爾庫於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圖爾庫大教堂是聖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地的文化中心。當時的主教比現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地最具權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蘭人,但城堡里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1362年,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個事件常被當作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做為這個王國斯堪地那維亞的一部分,負擔得起一人一馬裝備的權貴和自耕農組成紳士和貴族階級,集中於芬蘭南部。

位於維堡的堡壘保衛了芬蘭的東境。瑞典和諾夫哥羅德於1323年簽署了Nöteborg條約,但這個條約並未長期遵守。1348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發動一場針對東正教異端的十字軍,最後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丟了王位,這場十字軍也失敗以終。瑞典與諾夫哥羅德的爭端是為了控制波的尼亞灣北岸及芬蘭東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諾夫哥羅德將那裡視為漁獵的基地,且不滿於西邊天主教移民的緩慢滲透。14和15世紀間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彼此斷斷續續發生了一些衝突,但多數時間保持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平狀態。既存的內部的緊張亦然。

1380年發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內戰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內戰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盟。接下來的130年,瑞典的各個派系試圖打破這個聯盟。芬蘭也捲入了這場紛爭,但在15世紀似乎是相對富裕的時期,期間人口增加、經濟也有所發展。到了15世紀末,東部邊境的情勢越來越加緊張。莫斯科大公國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向統一俄羅斯邁進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羅斯發生了戰爭,維堡的要塞遭到俄羅斯包圍,根據當時的傳說,該城是由神跡而拯救。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復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於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體系經歷了一場劇烈的改革,使國家的對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強,當然也能藉此徵到更多的稅。緊接在宗教改革之後,圖爾庫主教Mikael Agricola出版了他翻譯的芬蘭語新約。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後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只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於1560年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他於1561年將愛沙尼亞的塔林市納入其保護之下。利沃尼亞戰爭(1558年—1583年)之後,瑞典一直處於戰爭或準戰爭狀態達160年之久。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瑞典與丹麥、波蘭和俄羅斯搶奪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控制權。芬蘭人因此飽受戰爭帶來的徵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這造成芬蘭人於1596年-1597年的起事,這場叛變以血腥的鎮壓結束。1595年和俄羅斯簽署的Tyavzino條約使瑞典和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及北方移動,大約就是現今芬蘭與俄羅斯的界線。

16世紀的芬蘭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聚落人口的成長。國王鼓勵農民自Savonia省遷移至芬蘭中部的廣大荒野。這使得原本居住於此的薩米人被迫離開。而有些荒地則是卡累利亞人的傳統漁獵之地。在1580年代,這導致一場芬蘭人與卡累利阿人之間的血腥游擊戰,特別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將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爭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他完成了對利沃尼亞的占領,還得到了俄羅斯在Stolbova條約中失去的領土。1630年,瑞典和芬蘭的軍隊開進德意志參加三十年戰爭。芬蘭人組成的芬蘭輕騎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稱。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間,芬蘭總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興建了許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認為有益於芬蘭的開發。例如在1640年,芬蘭的第一所大學Åbo學院成立於圖爾庫。芬蘭語的聖經全書於也於1642年出版。

但重稅和持續的戰爭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瑞典的政治體制也越加趨向君主專制。

瑞典王國於1638年到1655年還握有今日美國的德拉瓦和賓夕法尼亞地區作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為芬蘭裔。

17世紀的芬蘭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於世俗法律上。各領域事物都必須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會也變成義務性質,宗教罰則也被廣泛運用。這些規定於圖爾庫主教尤漢·特瑟魯斯(Johan Terserus)離職後公布,他所寫的教義問答於1664年被圖爾庫皇家學院的神學家宣布為異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勵個人研習聖經,使芬蘭第一次嘗試推動普及教育。教會要求每位信徒都應該具備閱讀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雖然這些規定可能會以背下文本達成,但也使閱讀的能力傳達到民眾之中。

發生於1697年到1699年的一場饑荒奪走了芬蘭約30%的人口。

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地圖資料:冬季戰爭與東方戰線 地圖資料:冬季戰爭與東方戰線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在元帥曼納海姆領導下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芬蘭人通過該戰爭收復了卡累利阿地區)。芬蘭在二戰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1944年,蘇聯發動反攻,重新占領了被芬蘭奪回的領土。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中間黨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聯合黨獲得50席,社會民主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族人民黨和基督教聯盟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族人民黨組成。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芬蘭地圖中文版 芬蘭地圖中文版

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面積為33.814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位於歐洲北部,北面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西臨波的尼亞灣,東面是俄羅斯,西南瀕波羅的海和芬蘭灣。

地形地貌

芬蘭 芬蘭

芬蘭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亞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為200—300米的冰磧丘陵,沿海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里,東西最寬為542公里。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里。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氣候特徵

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其餘部分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7月氣溫16~13℃。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

自然資源

森林覆蓋率高達75.3%,約2270萬公頃,人均4.34公頃,木材儲積量2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690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行政區劃

區劃

芬蘭的行政區劃 芬蘭的行政區劃

芬蘭最早有12個省份,1997年9月1日起,芬蘭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分為六個省(lääni):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普蘭省(地圖裡的拉皮省屬翻譯問題)和奧蘭自治區;省下分為20區(Maakunta)。

6省下分為90個縣(kihlakunta/härad),縣僅是國民服務組織。而其基礎地方政府有416個,包括114鎮(kaupunki/ städer)、302鄉(kunta/kommuner)。

重要城市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市區面積448平方公里。大赫爾辛基面積1145平方公里,人口116.5萬(1984)。海岸線曲折,外有群島禁止。雖地處北緯60°,但因受海洋影響而氣候溫和,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6℃。市內建築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城中建有赫爾辛基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設施。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擁有20多萬人口的北歐最大的內陸城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180公里,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於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於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紀發展成芬蘭最工業化的城市,由於新的城市計畫,以前的工業區又再次恢復活力,餐館,商店,運動減肥中心以及博物館都在這裡建立起來。坦佩雷也是一個國際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這裡有兩所大學和很多研究機構,是芬蘭南部的中心城市。

圖爾庫

芬蘭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業基地,圖爾庫-波里省(西芬蘭省)省會,又名奧布。位於國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亞灣畔,東距首都赫爾辛基170千米,為芬蘭舊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蘭首都)。市區面積24平方公里,包括郊區面積81平方公里。現為芬蘭西南部的區域中心。

國家象徵

國名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簡稱芬蘭,國名的含義為湖沼之國。

國旗

芬蘭國旗名為“藍色十字”旗(芬蘭語: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為國家市民旗幟。”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地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面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芬蘭以“千湖之國”著稱,西南臨波羅的海,旗上的藍色象徵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說象徵藍天。藍色和白色國旗也象徵著與芬蘭19世紀曾經是沙皇俄國的大公國。芬蘭國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關係。芬蘭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徵白雪覆蓋著的國土。

另一種國旗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幟的藍色十字加上國徽(紅底黃獅),該旗幟為總統和軍隊用旗。芬蘭國旗是由埃羅·斯奈爾曼(Eero Snellman)和布魯諾·圖烏卡能(Bruno Tuukkanen)設計的,今天使用的國徽和總統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歐羅夫·埃里克森(Olof Eriksson)設計的。

國徽

芬蘭國徽 芬蘭國徽

芬蘭國徽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時被採用。在芬蘭作為大公國時代也採用了此徽,一直沿用至今。為紅色盾徽。盾面上為一隻頭戴王冠的金色獅子,前爪握著一把劍,後爪踩著一把彎刀。九 朵白色的玫瑰花點綴在獅子周圍。國徽上的獅子來源於富爾孔家族,它同樣也出現在瑞典國徽上。劍和彎刀與卡累利阿國徽相類似。踩在獅子腳下的俄羅斯彎刀則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彼時,瑞典與俄羅斯正處於長期戰爭中。九朵玫瑰據推測是代表了芬蘭歷史上的九個省,但玫瑰的數量幾經變化。

國花

鈴蘭 鈴蘭

芬蘭的國花是鈴蘭,象徵著純潔和幸福。

人口民族

人口

芬蘭總人口540.1萬(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南部。赫爾辛基大區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約140萬。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還包括坦佩雷(22萬)、圖爾庫(18萬)、奧魯(14萬)等。據芬蘭統計中心數據,截至2011年底,當地華人總數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爾辛基、坦佩雷、圖爾庫等城市。

冬季戰爭後大約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戰爭賠款、失業問題以及對芬蘭保持獨立前景的不確定曾導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離開芬蘭。而到了1990年代“華約”解散,東歐巨變及蘇聯解體後,芬蘭又開始接收大批難民與移民。

民族

芬蘭人大部分是芬蘭族,其中芬蘭族占90.9%,瑞典族占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

政治

政體

芬蘭議會 芬蘭議會

芬蘭的政體是內閣制,自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以來,芬蘭就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而此前芬蘭是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藩屬國。其歷史基礎是斯堪的納維亞自耕式農場主社會。芬蘭是北歐國家中唯一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和國體制的國家,並且芬蘭的總統要比其它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國王或君主有更強的政治影響力。

芬蘭實行共和制和“議會代表”民主體制,議會依照比例代表制原則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人民擁有政治權力並通過議會來行使。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採取一院制,由200名議員組成,每4年改選一次。

國會內包括一個議院及其200位議員。議員以四年為一任,經過直選及比例投票制選出。共和國總統每六年選舉一次,芬蘭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2006年1月至12月,芬蘭第二次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任職期間,在提升歐盟的國際地位、增強歐盟行動的連貫性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2011年6月,聯合黨、社民黨、左翼聯盟、綠色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

憲法

1919年7月17日頒布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

芬蘭的政治體制以議會為主,雖然總統也有較大的權力(根據芬蘭憲法,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並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多數行政權力控制在由總理領導的內閣中,而總理由議會選出。內閣由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的部長、總理本人與一名大法官組成。

憲法規定,200人的一院制議會(芬蘭語: Eduskunta;瑞典語: Riksdag)是芬蘭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可以修改憲法,解散內閣或否決總統的決定;但議會無權改變司法決議。內閣或任意一名議員都可以提出立法動議。議員任期4年,按比例選出。

政府

2015年5月29日,由中間黨、芬蘭人黨、聯合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正式宣誓就職。新政府共設14個內閣席位,中間黨主席尤哈·西比萊(Juha Sipilä)出任總理,芬蘭人黨主席蒂莫·索依尼(Timo Soini)任外長,聯合黨主席佩特利·奧爾波(Petteri Orpo)任財政部長。

司法

芬蘭司法體系分為一個負責民事以及刑事司法爭議的法庭,以及一個專門負責公眾與行政部分訴訟的特別法庭。芬蘭為大陸法系國家,法庭分為地方法院、地區抗訴法院及最高法院。

芬蘭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院長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貝卡·威赫沃里(PekkaVihervuori),2012年就任;最高檢察長馬蒂·尼森寧(MattiNissinen),2010年就任;政府法律監察官亞科·約恩卡(JaakkoJonkka),2007年就任。議會法律監察官佩特里·耶斯基萊寧(PetriJaaskelainen),2010年就任。

政黨

芬蘭為多黨制。主要政黨有:

(1)芬蘭中間黨(Centre Party of Finland):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為目標,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壟斷,主張保障農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對外主張實行積極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海地區國家的關係。現有黨員10餘萬人。主席尤哈·西皮萊(Juha Sipilä, 2012年當選)。

(2)正統芬蘭人黨(The True Finns):1995年成立。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利益,鼓勵創新經濟。對外堅持民族主義和疑歐立場。現有黨員近1萬人。主席蒂莫·索依尼(Timo Soini,1997年當選)。

(3)民族聯合黨(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1918年成立。一戰和二戰期間為芬主要執政黨。主要代表工商企業界利益,以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展為基本目標。現有黨員約4.1萬人。主席亞歷山大·斯圖布(Alexander Stubb,2014年當選)。

(4)芬蘭社會民主黨(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1899年成立。對內主張政治、經濟民主,實現充分就業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國際和平。現有黨員5.4萬人。主席安蒂·林奈(Antti Rinne,2014年當選)。

(5)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主張實行對社會和生態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保障平等高效的社會福利。對外主張建立一個開發、安全的歐洲,發展共同防務。主席薩麗·艾薩葉(Sari Essayah,女,2015年當選)。

(6)瑞典族人民黨(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1906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主張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現有黨員約3萬人。主席安娜-瑪雅·亨利克松(Anna-Maja Henriksson,2016年當選)。

(7)綠色聯盟(The Green League):1988年成立。主張保護環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和平與環保活動,要求就歐盟憲法舉行全民公決。現有黨員3800人。主席維萊·尼尼斯特(Ville Niinistö,2011年當選)。

(8)芬蘭左翼聯盟(The Finnish Left Union):1990年成立。主張政府借貸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福利,發展可再生能源。對外主張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國防建設。主席麗·安德森(Li Andersson,女,2016年當選)。

政要

紹利·尼尼斯托 紹利·尼尼斯托

總統:紹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芬蘭資深政治家,民族聯合黨人。1948年8月24日出生於芬蘭南部城市薩洛,法學碩士,先後任律師、副法官,1987年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1994年至2001年任芬蘭聯合黨主席。尼尼斯托1995年至1996年任芬蘭法務部長,1996年至2003年任財政部長,在他擔任財長期間,正是他帶領芬蘭加入了歐元區,擺脫了在當時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1999年至2003年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董事會主席,2003年至2007年任歐洲投資銀行副行長。2007年至2011年尼尼斯托任芬蘭議會議長。2012年2月5日當選芬蘭總統,3月1日宣誓就職。已婚,育有二子。

總理:尤哈·西比萊:1961年生。工科碩士,中間黨人。2011年步入政壇,同年加入中間黨並當選全國議員,2012年出任中間黨主席。2015年4月率中間黨贏得議會大選,5月出任第44任政府總理。

議長:埃羅·海內盧奧馬,1955年7月4日出生,大學肄業。社民黨人。歷任芬總工會青年事務書記、主席,社民黨總書記、主席。2003年當選議員,曾任社民黨議會國防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和稅收委員會委員、歐洲社民黨主席團成員。2005至2007年任副總理兼財長。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2011年6月當選議長。愛好運動。已婚,有一子二女。

經濟

概況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超過 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 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製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芬蘭是號稱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由於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制,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成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兩年萎縮。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大戰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成長滯緩,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

2013年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34億歐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萬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4%
貨幣名稱歐元(Euro)
消費者物價指數1.5%
失業率8.3%

工業

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製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農林業

林業發達,農畜產品自給有餘。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占總勞力的4.7%。主要產品包括鋸材、膠合板、纖維板、家具等木材加工品,紙漿及紙張產品。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歐匯川(UPM)和M-real集團是前三大林業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紙箱和紙板生產商、第三大鋸材生產商,芬歐匯川是世界最大的雜誌紙、標籤紙生產商和歐洲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M-real是歐洲領先的高質量紙張和紙板製造商。

服務業

芬蘭服務業包括商業、旅遊、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等。信息產業發達,是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遊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等。 芬蘭是高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貿易是GDP的三分之一。歐盟占貿易總額的60%。最大的貿易流動與德國、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荷蘭和中國。由歐盟貿易政策管理,芬蘭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除了農業。芬蘭是唯一的北歐國家加入歐元區。

財政金融

2012年,芬政府財政收入615億歐元,支出662億歐元,赤字47億歐元。

對外貿易

2016年外貿總額約為1063億歐元,其中進口546億歐元,與上年持平,出口517億歐元,下降4%,外貿逆差29億歐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原油等。主要貿易對象:德國、俄羅斯、瑞典、荷蘭、中國等。

雙向投資

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荷蘭、美國和英國等國家。2015年,芬對外直接投資854億歐元,吸引外資742億歐元。

對外援助

2015年外援總額約12.9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2%。主要受援國為:衣索比亞、肯亞、莫三比克、尚比亞、坦尚尼亞、尼泊爾、越南、尼加拉瓜、阿富汗、波赫、科索沃、蘇丹和巴勒斯坦地區。

著名公司

諾基亞集團(Nokia)成立於1865年,數字移動和固定網路供應,早期從事造紙、化工、橡膠行業,60年代進入電信市場,90年代主要生產移動和固定電信網路設備及行動電話,發展迅速。2013年9月,諾基亞將旗下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並專注於網路研發、設備及服務。2016年1月,諾基亞完成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兩家合併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路設備供應商。

芬歐匯川集團(UPM-Kymmene)是世界第三大紙和紙製品生產商,具有百年歷史,在芬擁有93萬公頃森林,年平均消費林材24萬立方米。主要生產紙張紙漿、紙板和包裝薄膜。

斯托拉-恩索紙業集團(StoraEnso):由瑞典斯托拉紙業公司和芬蘭恩索紙業公司於1998年合併組建而成,是一家林、紙、包裝一體化集團,主要生產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和木材製品等。

富騰工程有限公司(Fortum):歐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由耐思特(NESTE)工程公司、IVO有限公司等組成。經營範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電力和熱能,工程建造、運營和維護,業務幾乎涉及所有能源領域。

文化

宗教

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77.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東正教。其餘包括了少部分基督教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羅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芬蘭有兩種官方語言:93%的人口所使用的芬蘭語和6%人口的母語瑞典語。

電影

芬蘭的電影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最著名的要屬90年代初期拍攝的反應蘇芬邊界戰爭的電影《Winter War》(冬戰),與中國在2006年合拍的《玉戰士》,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的《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City Unplugged》(不插電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蘭著名導演Ilkka Järvi-Laturi拍攝,該片首映1993年,曾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方獲獎, 在《倫敦時報》及NY POST《紐約郵報》的評選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題材影片之第二,僅隨《沉默的羔羊》之後。

其他還有:《不插電的城市》(City Unplugged);《薄暮之光》(Laitakaupungin valot);《幸福背後》(Shades Of Happiness);《黑冰》(Black Ice)-芬蘭德國合拍,《冷鈔票》(paha maa);《聖誕傳說》

音樂

20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該國的黑暗死亡金屬勢力已經格外強大,已經有很多相當優秀的地下死亡金屬樂隊。漸漸的一些樂隊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Stratovarius,impaled nazarene,Amorphis,children of bodom,Nightwish,Eternal tears of sorrow一個個都登上了當地最大的音樂排行榜,從此全世界的金屬樂迷把目光投向了芬蘭,著名的有Demigod,Abhorrence,Sentenced,Amorphis,Impaled Nazarene,Yxysma,Beherit,Sarcofagus等,芬蘭新生代屬樂隊Nightwish,HIM,Entwine,Charon,To Die For,69 Eyes,Shamrain,Soulrelic組成的Finnish Metal大軍更是風靡全球。

當然,芬蘭人在做金屬音樂的同時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傳統民樂,出現了一批以Moonsorrow,Ensiferum,Finntroll,Korpiklaani(前三者統稱維京三劍客)為代表的將傳統民樂,英雄傳說,極地風光,異教力量完美融合為一體的金屬樂隊。類似樂隊還有viikate,Tenhi(此為Dark wave),Eternal Tears of Sorrow,Calvarium等等。

聖誕老人

有人認為聖誕老人的家就在芬蘭境內的耳朵山。在1927年,芬蘭電台的一個廣播節目宣稱,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拉普蘭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後帶著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聖誕老人晚上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聖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不少國家均宣稱或被認為是聖誕老人的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格陵蘭。

習俗禁忌

千湖之國 千湖之國

芬蘭人含蓄而樸實。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他們喜歡用“sisu"這個無法用其他語言翻譯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大概是指芬蘭人善良誠實、遵紀守法、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以及堅韌頑強的精神和異乎尋常的耐性等特點。享受節假日被認為是每個人的權利,節假日相對較多。每逢節假日(包括周日)所有商店閉門謝客,連公車班次也不及平時一半。桑拿(Sauna)是芬蘭國粹,全國約有192萬間桑拿房,平均每3人擁有一間。

芬蘭人進門脫鞋,不要問別人隱私,晚上8.9點之後別洗澡,還是做大聲音影響到別人,儘量別去酒吧,無論在哪兒,那么晚回家,開門關門的都讓人討厭。
第一次去別人家帶個禮物吧,芬蘭人不注重禮物多少錢,可以從國內買點紅茶(紅茶比較通用),之後不從國內帶,從當地超市買瓶酒還是咖啡都行。
別的就給看他們的生活習慣了,吃飯不可以剩飯,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東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盤子裡,也都給吃掉。是很客氣的事情。

重要節日

獨立紀念日:12月6日(1917年)

仲夏節:2004年6月25日,芬蘭各地按照民間傳統習俗舉行仲夏節慶祝活動。人們身穿民族服裝進行各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表演,並點燃熊熊篝火,載歌載舞歡度仲夏之夜。

大學生戴帽節: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南碼頭廣場,為廣場中央圓形噴池中的哈維斯·阿曼達少女青銅塑像舉行戴帽儀式。同時,在場的大學生戴上象徵大學生的白帽子,暢飲已經準備好的香檳酒,祝賀他們自己的節日。

聖誕節: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儘管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聖誕老人已早早來到首都赫爾辛基,參加傳統的聖誕節開燈儀式。當地人化裝成小雪花、森林動物、白雪公主等,牽著來自北部地區的馴鹿,興高采烈地參加遊行慶祝活動。

赫爾辛基桑巴狂歡節:2009年6月13日,赫爾辛基舉行第19屆桑巴狂歡節。當日,來自芬蘭全國各地的森巴舞愛好者和森巴舞學校的師生在赫爾辛基市中心舉行狂歡節大遊行。

採摘節:到野外採摘野漿果和野蘑菇,是領略芬蘭清純大自然的途徑之一。在其他國家,你可能需要繳費,並且有地區限制,但在芬蘭國家法規Everyman's Rights的保障下,可以隨意採摘。在芬蘭,有67%的人會以此作為夏季的活動項目。

軍事

政策

總統為軍隊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諮詢機構。總理負責領導民政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總司令負責軍事方面的國防活動。現任總司令陸軍上將亞爾莫·林德伯格(Jarmo Lindberg)2014年8月上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12個月。常備武裝力量2.2萬人。

2010年3月11日,芬蘭政府公布防止恐怖主義戰略,以應對和消除恐怖主義威脅。這是芬蘭首次制定防止恐怖主義戰略。該戰略將預防恐怖主義作為遏制恐怖主義工作的重點。

芬蘭國防軍採用著徵兵制,18歲以上的全部男性需服6個月至12個月的兵役。冷戰終結後,隨者軍事主義的變化和蘇聯政權崩解的影響,有些後備役軍人的員額被減少了。全部的軍隊在國防軍司令的指揮下進行作戰,而國防軍司令只對總統負責。

芬蘭是唯一非北約成員國的歐盟國家卻與俄羅斯的領土接壤。然而,芬蘭的官方政策,是以35萬後備役部隊加上高機動性國防軍的地面強大武器裝備,達到足夠威懾敵方的軍事力量。另外,軍事戰略上利用森林密布的地形和眾多的湖泊,可以拖延侵略者的行動,來完成軍事部署。芬蘭國防軍由國防部長(目前是尤哈尼卡斯凱亞拉)指揮,而國防部長直接隸屬於共和國總統。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員外,軍事部門分為芬蘭陸軍( Maavoimat )、芬蘭海軍( Merivoimat )和芬蘭空軍( Ilmavoimat )。邊防部隊( Rajavartiolaitos )(包括海岸警衛隊)是屬於內政部管轄,但有事時會有部分編入作為國防軍。

軍費軍力

2003年國防預算為20.06億歐元,占政府預算的5.4%。

常備武裝力量4.15萬人,其中陸軍2.73萬人;海軍3000人,艦艇總噸位1.3萬噸;空軍4500人,主戰飛機為F-18C。

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也稱為蘇芬戰爭、蘇芬冬季戰爭、蘇芬冬戰),於1939年11月30日爆發,也就是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當時蘇聯軍隊入侵芬蘭,同時蘇聯於同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被國聯開除,史達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鬥,但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0%的國土割讓給蘇聯。

社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業發達,以鐵路和公路為主。

中國與芬蘭之間航線由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經營,北京、上海、香港至赫爾辛基每日均有航班對飛,其中北京、上海至赫爾辛基航班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其實行代碼共享,重慶(每周四班)和西安(三月至十月,每周三班)至赫爾辛基有航班對飛。

赫爾辛基—萬塔國際機場是芬蘭最繁忙、最重要的現代化空港,每天大約有120架國際航班抵達,它距離赫爾辛基市中心有19公里,開車約需30分鐘。往返機場與赫爾辛基市區,可以乘坐芬蘭航空公司自營的機場巴士(票價約 6 歐元)或者市中心火車站的615路公車(票價約4歐元)。乘坐出租汽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大約需要35歐元至40歐元。

火車:芬蘭主要大城市之間都有列車線路,包括北部的拉普蘭地區。首都地區擁有優良的本地通勤火車網路。此外,赫爾辛基每天都有開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火車。

公交及長途車:赫爾辛基的公交網方便快捷、覆蓋面廣,可抵達芬蘭各地。同時,來自芬蘭境內各個地區的長途巴士都抵達市中心公車站(Matkahuolto),發往大城市約每小時出發一輛巴士。中心公車站位於康比(Kamppi)中心。

從赫爾辛基每天都有渡輪到愛沙尼亞、瑞典和德國,也可以經海路定期前往波蘭。

文教體育

教育事業發達。實行9年一貫制免費、義務教育。各類學校4300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90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的在校生)。著名高等學校有赫爾辛基大學、阿爾托大學、坦佩雷大學等。全國有圖書館840家,人均借閱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

芬蘭是一個崇尚體育的民族,熱愛體育是芬蘭人的傳統。

在芬蘭,國家教育部、芬蘭大眾體育協會和部分全國性體育協會每4年就會聯合實施一次大規模的《芬蘭成年人身體活動全國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了解芬蘭人在休閒時間參與體育運動的情況,以及他們進行體育活動時服務的需求和實施狀況。根據得到的反饋來調整措施,普及大眾體育活動,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在芬蘭的每個城市都設有體育司,它的任務是提供體育活動設施及戶外娛樂場所,提供有關這些服務的信息資料,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支持當地居民組織的體育活動,通過體育活動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赫爾辛基和芬蘭的其他城市,體育司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和體育活動,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免費的或僅需支付很少的入場費。有調查顯示,在芬蘭成人中,有近一半每周至少進行四次體育鍛鍊。而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九成以上在平日生活里從事著體育鍛鍊。在僅有著500多萬的人口裡,存在著7000多個大大小小的體育俱樂部,這些俱樂部為芬蘭人的體育鍛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新聞出版

全國共有報紙200餘種,雜誌和期刊3000餘種。主要報刊有《赫爾辛基新聞》、《晚間新聞》、《晨報》、《圖爾庫新聞》等。

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1915年成立,屬半官方性質,同世界主要通訊社均有業務聯繫。外國在芬的通訊分社有15家。

芬蘭廣播公司(YLE):1926年成立,1934年改為國營。對外用芬蘭語、瑞典語、英語、德語和法語廣播。1958年正式開播電視。

SISU精神

SISU精神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很難直接譯成別的文字,但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逆境。SISU一詞也被芬蘭人用於命名其它東西,如芬蘭本土汽車品牌西蘇和芬蘭一艘名為SISU號的大型破冰船。

據說,過去的芬蘭十分窮困,天然資源比不上鄰國,造就獨特的文化。由於沒有太多資源可供出口,故只有“將灰質轉化成GDP”,突顯優秀人才的可貴,教育成為芬蘭社會重要的一環

人民生活

2005年,勞動力人均收入為2.1萬歐元。2005年,全國擁有醫生17101人,每千人擁有3.2名醫生;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62輛、電話407部、行動電話1025部;人均住房面積37.5平方米。

外交

對外政策

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係、不介入大國衝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係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係,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芬已正式承認183個國家,與165個國家有外交關係(截至2004年)。

國際立場

關於世界形勢:認為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9·11”事件後,世界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矛盾、地區衝突、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構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脅。主張通過國際合作和發揮聯合國的核心作用應對上述挑戰。

關於全球化進程:認為全球化既有積極也有消極一面。全球化帶來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套用增加了各國間的依賴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時造成了貧富差距拉大和地區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同坦尚尼亞等國共同提出“赫爾辛基進程”,目的是建立一個討論全球化問題的論壇,通過對話與合作就正確引導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體建議。

關於歐洲形勢:認為歐洲不存在大戰危險,但非傳統安全因素對歐洲安全的影響日益深遠。認為歐盟和北約是歐安機制的主要決定因素。北約東擴的政治意義大於其軍事意義。北約正向政治組織的方向發展,但將保留集體防禦組織的性質。歐盟東擴強化了歐洲整體穩定。支持歐盟發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對因此損害跨大西洋合作關係。支持歐盟立憲,強調保護小國利益和保持歐盟各機構權力的平衡,不贊成設歐盟常任主席。

關於聯合國作用及其改革:認為聯合國及其安理會是維護世界和平、實踐國際法的主要機制,主張加強聯合國的作用,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反對單邊主義。認為聯合國改革勢在必行,支持擴大安理會。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主張所有地區性組織在解決衝突和危機中應與聯合國密切合作。

關於反恐鬥爭:支持並參與國際反恐鬥爭,同時主張重視貧困和發展問題,從源頭上防止恐怖主義。認為反恐過程中不應搞單邊主義、製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對立。單憑軍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義,應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並充分發揮聯合國的核心作用。

關於伊拉克問題:強調聯合國在向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戰後維和以及重建工作中應發揮主導作用。主張國際社會應積極合作,共同參與維和行動。芬明確表示願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前提下派遣維和人員赴伊。2004年通過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重建與發展基金向伊提供約500萬歐元的資助。

對外關係

與中國關係

1950年1月13日,芬蘭承認新中國,同年10月28日與中國建交。1951年春,兩國互派使節,我駐丹麥公使耿飆兼任駐芬公使。1954年,兩國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建交60多年來,中芬關係穩定發展,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取得顯著成果。

中芬經濟互補性較強。1980年,芬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2004-2008年芬蘭連續五年成為中國在北歐的最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雙邊貿易額112.8億美元,同比增長0.8%。2013年1—8月,中芬貿易額64.5億美元,同比下降19.8%。

2017年4月,應芬蘭共和國總統紹利·尼尼斯托的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4日至6日對芬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習主席同尼尼斯托總統舉行會談,分別同西比萊總理、洛赫拉議長舉行會見。兩國領導人回顧了中芬自1950年建交以來雙邊關係的長足發展和長久友誼。雙方一致認為,中芬關係與時俱進、富有活力,確認共同建立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進一步加強政治互信,不斷擴大和深化合作,造福兩國人民。訪問期間共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和推進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與歐盟關係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歐國家中率先加入歐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實施<<申根協定>>。芬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約占芬外貿總額的56%,對外投資近一半面向歐盟國家。主張歐盟成為一個政府間合作機構,支持並參加歐盟統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歐盟東擴和實現經貿聯盟。芬於1997年向歐盟提出北部地區政策倡議,主張歐盟加強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北部地區的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和地區安全與穩定,該計畫2000年獲得通過。2004年,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歐盟對外關係委員彭定康及貿易委員拉米分別訪芬。

與俄羅斯關係

1992年1月,芬同俄羅斯簽署《芬俄兩國關係基礎條約》,同時宣布廢除《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芬認為歐洲共同價值觀、民主觀、人權觀已成為芬俄關係的基礎,積極支持並呼籲國際社會支援俄的民主改革進程,推動發展歐俄關係。芬俄關係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環保、核安全、海運安全等領域。俄是芬第三大貿易夥伴。2004年,芬總統、總理、外長、外貿部長分別訪俄,俄總理弗拉德科夫訪芬。

與周邊國關係

同北歐國家的傳統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張歐盟北歐成員國應在涉及到北歐的重大問題上協調立場,以維護北歐國家的利益,同時進一步深化北歐國家在能源、環保、軍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國建立了在歐盟首腦會前磋商的機制。2004年,芬承辦“歐盟擴大後的北部地區合作大會”,芬總理出席波海國家理事會第五屆首腦會議。芬總理訪問丹麥,芬議長和外長分別訪問瑞典,瑞典首相佩爾松、挪威首相邦德維克、愛沙尼亞總理帕茨分別訪芬。

與美國關係

芬重視同美國的關係,認為美在歐洲仍發揮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芬先後從美購買64架F-18型戰鬥機及配套防護。2004年,芬總統、外長、國防部長和外貿部長分別訪美,芬議長率北歐及波海地區國家議長代表團訪美。芬主張加強與北約合作,但其不準備加入北約。1992年6月,芬成為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NACC)的觀察員,1994年5月與北約簽署“和平夥伴關係計畫”框架協定。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應部隊赴挪威參加北約聯合軍事演習。同年11月在布魯塞爾正式設立駐北約代表處。2004年,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訪芬,芬總統出席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首腦會議。

與開發中國家關係

芬重視對開發中國家關係。認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並未減少,貧困正在增加。工業國家應重視發展問題。積極支持南北對話,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004年,芬總統訪問尼加拉瓜,芬外長訪問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芬外貿部長訪問越南、泰國、烏克蘭等正在發展的國家。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對外發展援助資金,首次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7%。

旅遊

芬蘭位於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芬蘭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多成就卓著的藝術家:偉大的音樂家西貝柳斯以他特有的才華開創了民族音樂的新紀元,被譽為芬蘭民族音樂之父;語言學家倫洛特蒐集編撰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偉大的史詩之一;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以實用功能性主義的浪漫風格設計建造的建築為芬蘭留下了眾多凝固的藝術珍品。

芬蘭堡

芬 蘭 大 學 生 戴 帽 節 芬 蘭 大 學 生 戴 帽 節

“芬蘭堡”要塞位於赫爾辛基南面的島嶼上,由6個島嶼組成。歷史上是個軍事要塞,內有明堡、暗堡、軍營、大炮等古蹟。是古老的海防要塞,扼制著從芬蘭灣進入赫爾辛基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島上至今保存有過去的城堡、古炮台、兵營和倉庫,並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使用過的潛水艇和大炮博物館。這裡的博物館、畫廊、咖啡館和海灘會使你在島上度過難忘的時光。

“芬蘭堡”要塞是芬蘭重要的名勝古蹟之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現已成為赫爾辛基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夏季,輪渡頻繁地來往於該島和南碼頭之間,從市中心南碼頭坐擺渡僅需用5分鐘,人們常到這裡游泳、釣魚、野餐和進行日光浴。夏季時分,這裡不僅有戲劇演出,還舉辦展覽和音樂會等各種文化活動。

塞烏拉島上的露天博物館有18世紀的莊園,農舍、作坊、小店、教堂、浴室、磨坊等都是從各地趕來的。

羅瓦涅米

芬蘭人迎接聖誕節 芬蘭人迎接聖誕節

羅瓦涅米(Rovaniemi)是芬蘭北部拉普蘭省省會,是世界上惟一設在北極圈上的省會,也是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旅遊中心。二戰期間這座城市遭到嚴重的破壞、曾被夷為平地。 戰後,按照芬蘭著名建築大師阿爾托(AlvarAalto)的規划進行重建.據說阿爾托是按照北部馴鹿的形狀設計這座城市的重建藍圖的。市內隨處可見阿爾托當年設計的建築,如拉畢大廈和圖書館。90年代初修建的北極中心(ArktkumHouse)向遊人展示了拉普蘭地區土著居民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以及北極地區的自然風光現已成為來北部觀光遊客的重要參觀地點之一。

聖誕老人村位於羅瓦涅米以北8公里處的北極圈上。每年源源不斷的遊客從世界各地湧向這裡,以一睹聖誕老人的風采為快。在聖誕老人村的禮品店裡。港客可以買到帶有芬蘭特點。設計精美的禮品,饋贈親朋好友。還可以得到一張跨越北極圈的證書。

古堡遺址

奧蘭群島(Alandislands)是芬蘭惟一的一個自治省,位於芬蘭的西南沿海,由6500個小島組成,島上居民2.5萬人,大多以瑞典語為母語,奧蘭島的首府是瑪麗港(Mairenhamn),是群島上惟一的一座城市。

瑪麗港

芬蘭 芬蘭

奧蘭島人常以自己的古老航海傳統而感到自豪,停泊在首府瑪麗港西碼頭的四桅桿帆(Pommern)是奧蘭島的象徵,也是奧蘭島遠洋船隊漂洋過海的見證,現已入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奧蘭島的海洋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好的海洋博物館之一,在瑪麗港東邊的船塢還可以看到傳統船隻建造的過程。

星羅棋布的小島,巨大的礁石,野花燦爛的谷地和茂密的森林使這個群島別具神采。奧蘭島的風光與芬蘭內地截然不同,島上眾多的古蹟有中世紀的城堡,教堂,還有博馬松德海上要塞,1854年,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建造要塞這一龐大計畫擱淺,剛剛建成一半的要塞遭到了英法聯軍來自海上和陸地的兩面夾攻,英法聯軍奪取要塞後將它炸毀。

奧蘭島夏季氣候宜人,在島上,遊人可以租到腳踏車,並同時獲得一份地圖及指南,沿途有許多營地,度假別野和民宿可供歇息,島上還有一個36洞的高爾夫球場,除打高爾夫球外,遊客還可以在海邊垂釣,乘船在海上遊覽打獵。

年度活動6月仲夏節活動夏季集市7月爵士音樂節海洋節8月瑪麗港藝術之夜10月文化節奧蘭島馬拉松賽12月聖誕集市。

世界最大基督教木製教堂---建於1847年凱里邁基教堂。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芬蘭共有6處世界遺產,其中1處自然遺產,為克瓦爾肯群島;5處為文化遺產,分別為佩泰耶韋西古教堂、薩馬拉赫登邁基德銅器時代墓地、勞馬古城、韋爾拉磨木和紙板廠、芬蘭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