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振麟

龔振麟,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生;卒於1861年。晚清艦船、火炮研製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龔振麟和林則徐、魏源是同時代人,從政前為長洲縣監生,有革新思想,好研習西學,對西方的算學、火器有一定研究。道光十九年(1839)任浙江省嘉興縣縣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同年夏天,他奉調到寧波軍營監製軍械,克盡職責,多有建樹。英軍入侵舟山時,龔振麟奉命去甬東,見到英軍用蒸汽機驅動的火輪,他參考林則徐提供的《車輪船圖》進行仿製,先用人力驅動葉輪,在湖中試航成功,後又製成更大的艦隻,可在海洋中行駛。1841年春,林則徐因抗擊英軍侵略,被清廷革職,令其“戴罪立功”。他來到浙江後,委派龔振麟把只能直擊的舊式炮架改成能上下左右改變射擊角度和方位的新式炮車。由於龔振麟平時注重學習科學技術,他監製的新炮車靈巧堅固,富有成效。1841年8月,英軍入侵浙江省蛟門地區,清軍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設炮局,趕鑄新炮,以應急需,仍委派龔振麟監製。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後需長時間才能幹透,從開工到出炮,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型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即鐵范)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不過,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龔振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率領清軍積極頑抗太平軍。1861年,龔振麟在台州知府任上,被太平軍擊斃於黃巖縣。

主要成就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詳細地敘述了鐵模鑄炮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

(1)首先按鐵炮大小,分4—7節,作出泥炮。

(2)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後烘乾備用。泥型內放入預製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

(3)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乾後,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後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後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

(4)用鐵模鑄造鐵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然後箍緊鐵模,烘熱、裝配泥芯,澆入鐵水。待凝固後,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除淨泥芯,得到成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型鑄造的國家,早在戰國時代就用鐵范成批鑄造生鐵農具和工具。《鑄炮鐵模圖說》所述鑄造工藝是在傳統金屬型鑄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才得以產生的。例如鐵模各瓣之間和各節之間採用的定位方法,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陶范和金屬型的榫卯定位工藝措施。又如鐵模把手分鑄、採用雙層塗料等,也是傳統鑄造的常規技藝。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還總結了鐵模鑄炮的七個優點。其中講到鐵模的特點是一模多鑄,成本低、工時少,“用一工之費而收數百工之利”,“用匠之省無算”;減少表面清理,镟銑內膛的工作量;鑄型不含水分,少生氣孔,用後收藏,維修方便,如果戰時緊迫,能很快投產以應急需。所有這些,都講得相當真切,符合實際;在一些主要技術問題上,和現代鑄造學對金屬型的認識是一致的。用黑色金屬型鑄造重數百斤至數千斤的大型鑄鐵件,困難很多,即使在現代亦非易事。龔振麟首創鐵模鑄炮,無疑是一個出色的技術成就。他所撰寫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堪稱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金屬型鑄造的專著,只是由於清廷的腐敗落後,這一技術才沒能得到進一步的套用和提高。龔振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創新精神是值得後人敬慕和效仿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