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龐奉昌,字毓隆,祖籍山東曲阜,現定居北京,199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名人畫院藝委會副主任。
藝術年表
1997年 文化部舉辦的《龍脈杯》全國書畫大展中獲銀獎。1998年 參加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書畫邀請展。
2002年 山東省首屆中國畫雙年展中獲銀獎。
2003年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海潮杯》全國中國畫大展中獲優秀獎。
2004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首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中國畫大賽獲銅獎
◆ 入選2004年全國中國畫年展;
◆ 中國美術家協會《菜鄉情》提名展;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全國青年書畫展;
◆ 慶祝海南省書畫院建院十五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 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6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大連藝術博覽會(最高獎)優秀獎;
◆ 參加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書畫大展;
2007年 入選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8年 參加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全國書畫大展;
2012年 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近年來,作品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國內多次舉辦個展和聯展。作品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貴州駐京辦事處、北京大學、王府酒店、寧波國家高新區第一、二會議室等及多個省市機關單位;作品被中國美協、人民日報社、國家博物館及國內外友人收藏;出版和發表論文、專集多部!
藝術欣賞
藝術評論
傳統之樹結出的豐碩之果
中國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共存共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而在中國畫中十分推崇山水畫,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並長期流傳“水主財路,山主人丁”的美好習俗。中國山水畫更是歷代畫家所突出表現的一個歷久彌新的重大題材,在世代傳承與不斷創新中保存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對於中國畫,歷代大師一致認為,傳統是根,個性是魂,離開傳統就沒有根基,缺乏個性就沒有活力。古人歷來主張“師古而不泥古”。正如蘇軾所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龐奉昌深諳這個道理。多年來,他在致力于山水畫的研習與創作中,始終堅持以傳統為根,以生活為源,潛心深悟傳統之真諦,苦心探求出新之路徑,集傳統山水畫之大成,融現代水墨畫之精髓,與傳統一脈相承又別開生面,在傳統的大樹上,展現個性的風采,將氣韻、神韻、墨韻貫於其中。他畫中的雲霧、山巒、樹叢,小橋、流水、人家,營造出意境高遠的幽隱世界,融匯成悠然恬靜的山居圖。他在筆墨的運用上別出心裁、獨具匠心,流暢的線條蒼柔相濟,簡約的墨色濃淡相宜,細膩的點皴層次分明,灑脫的暈染自然和諧,畫面厚重而不失清秀,氛圍肅然而充滿溫馨。欣賞他的山水畫,乍一看,給人以渾然大氣、粗獷健朗的感覺,細一品,讓人感到構圖精巧、筆墨精到、創作精心。他對山水畫本質的準確把握,筆墨的嫻熟運用,線條的自如勾勒,意境的獨到創設,可謂獨闢蹊徑,獨樹一幟。值得一提的是,龐奉昌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十分注意揣摩、借鑑和吸取南北繪畫之優長,其筆法縝密細秀,筆墨舒緩自如,氣勢沉雄蒼鬱,意境悠遠空靈,使他的山水畫既有江南靈秀之氣,又具北方渾厚、蒼莽、博大之風,充滿藝術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因之,他的山水畫不僅得到專家的認同,而且受到收藏界的認可,吸引了許多有眼力的收藏家和有眼光的企業家。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展覽,並獲得大獎,還被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等收藏。我們期待並相信,龐奉昌堅持不懈地沿著中國畫的方向走下去,不斷探索創新之路,逐步完善自己的藝術風格,必將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一棵大樹,一棵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阿君系《中國書畫家報》總編 張國才系《藝術與收藏》雜誌主編)
山水畫自述
我出生在孔孟故里——曲阜!也許是我生的這個地方就充滿了藝術氛圍,也許是這裡就是藝術發源的地方,用現代的詞兒來說或者是基因,所以我似乎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繪畫產生眷戀。
記得那是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課本上有“我愛北京天安門!”。哥哥在家裡牆上用鉛筆畫了個天安門圖案,我看了充滿好奇,於是自己也拿著鉛筆或粉筆到處塗鴉,打那時起我幼小的腦海里便萌生了對畫畫的愛好,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這條無悔之路——繪畫!
兒時的天真和單純,只是感覺畫畫好玩,時尚,可以把美的東西好看的東西畫出來供人品味和欣賞就行啦,每畫一張便沾沾自喜向人炫耀。
然而經過幾十年來從美院、畫院一路執著地的拼搏、學習、研究走到現在,回眸望去,方頓開茅塞;感到在中國幾千年璀璨的文化史和繪畫史中,自己才剛剛走進繪畫的門檻,所知所學不過是冰山一角,實在微不足道。畫畫遠不是兒時想像的那樣簡單。
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和內涵的深厚,是任何畫種所無法比擬和無法替代的。它融入了我國的那些古老的精神和智慧,在陰陽、五行、易學、玄學、哲學等方面,都能在中國畫內找到表現。為了傳承這些文化和繪畫精華,所以我要更深研究繪畫語言。在創作、訴說、表現中再充分融入自己的畫內。
就中國畫而言:它是在嚴格的規律運行中發展起來的,但是規律之中卻又蘊涵著無限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研習中國畫首先要研究它的傳統和理論法則,其次是對筆墨表現形式的認知與把握,而後觀照生活,師法自然,注重對自然山水形形貌貌的觀察和體悟,站在藝術角度,觀察自然狀物,尋找更符合人性化的元素,激發心靈深處對自然山水的情感流露與宣洩,恰當地融入現代意思,凝練純化自己的藝術語言,逐步營造自我境界。這需要畫家在艱苦而漫長的藝術研究中所取得,要依賴畫家的本身素質和修養的積累,經過藝術創作的主體條件和意像的萌生。在實踐中“像由心生,因勢而變、法生萬物、則生萬有。”用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表現形式將其發揮到極致。
中國畫著重筆墨和線條,富有情緒化和詩歌曲賦般的點線,支撐著中國畫的思維和法則。它是中國畫的精神支柱,它那詩歌般的韻律蘊含其中;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運用文字所代表的意經過、起、承、轉、合、平仄、韻律的有機組合來塑造意象。繪畫則是運用筆墨線條的乾、濕、濃、淡、提、按、轉、折的不同變化達到——“幽情遠思、如睹異境”“極目萬里,心游大荒”“括之無遺、恢之彌張”。這就是亦詩亦畫的中國文化。
在我的畫裡,我更重視意象和神似的東西。畫的是“精氣神”而不是畫的精細周到就好,而是要把握住每個特殊的重點。書法論中有句話叫“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式次之”豈不知畫更是如此。
在用筆上我習慣通上至下以寫入筆。整個畫面布滿了橫豎交織的點和線,點線的組合和它們的內在關係,都是服從於整幅作品的節奏變化。節奏這個從音樂中借來的名詞,轉換到用視覺欣賞的國畫作品上,落實到紙上,就成了,疏密、聚散、輕重、開合、大小、虛實等形式組成的國畫作品。利用線條反覆的重疊,加劇它們的衝突製造矛盾和麻煩,讓它們的內在關係更複雜化,再把這些複雜的矛盾關係處理的既有內在關係,又有節奏起伏,既有局部變化,又有整體和諧,既有靈機突現,又要有主次秩序。再將皴擦的筆法加進去,層層皴擦去擴展飛白的表現,這樣除了增加線條的飄忽感、靈動感加大虛實對比達到蒼莽、濃郁、圓韻、古拙、老辣和厚重。
在圖式上我喜歡畫的更豐富,更飽滿,更有張力。每個時代和每個畫家的構圖模式包括內容的轉變都是有它的所以然的,都是有它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和個人環境條件所決定的;如:宋朝馬遠的作品總是畫景物的一個角落,故稱馬一角。還有鄭所南畫竹不生根,不畫土。清初的八大山人遭家國俱亡之痛,摧折五內,所畫的山水花鳥,筆精墨妙、逸韻透脫 。但意境慘澹,山窮水盡,鳥瘦枝枯,一片凋零,令人觀後頓感淒涼!等此例甚多。
所以我們是生活在新的科學社會,國富民強、山河壯麗。我們是在滿懷熱情的描繪我們的錦繡山河,這也算是“與時俱進”“筆墨當隨時代吧!”
怎樣評價一幅畫的優劣,好畫應當是:自由而新奇、古拙而雄逸、蒼莽而濃郁、誇張而不荒謬、張揚而不狂怪、傳統而不泥古、粗而不燥、細而不膩、繁而不亂、簡而意盡!
一切手段的調用和存在都是在為了營構一個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種思想文化的發揚和傳播,一種博大的抒情氣概,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
這就是我在繼承和發揚中國氣派的民族繪畫道路上的一點感悟。我當為這一民族繪畫的繼承和發揚,傾此一生奮力向前!這裡我借用我的好友張柏一首詩。
大筆揮揚有晉唐,
氣沖霄漢存意狂。
張芝為本己為缽,
李杜文章腹中藏。
囊盡人間愛與恨,
抒出世上悲和傷。
酒來萬斛何能醉,
茶倒千川有清香。
梅出王冕多情趣,
山與范寬比高昂。
但求藝技奪天下,
一生善事寫文章。”
此詩雖出於他,但舒我心。
時在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
龐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