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鳳山位於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打拉池古城堡八里許,主峰海拔2023米。
在明代以前大堡子溝(北宋名忽家寨或三角城,古名白狼垡 )以西之山皆名寶積山,至明代,因其山勢呈現左龍右鳳之形,改名為龍鳳山。
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為龍鳳山傳統廟會。
地址
從平川區長征街道沿S308省道向紅會駛去,到中國石油平川共和加油站處,對面有一牌坊,進入沿路繼續走2km即到。另外萬源閣、玄帝殿、聖母殿在後山,距離主建築群有約2km山路。
現存建築
一、玄機樓
二、赦招樓
三層樓,下殿上閣,供奉鄧天君風雨神金身銅像三尊。
三、三霄殿
供奉三霄娘娘。
四、八蜡殿
遠迄周代,每年農事結束後,就在農曆臘月舉行祭祀,是為“八蜡”。
五、龍王宮
供奉龍王神像。
六、三官殿
三官大帝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之一。
七、五老殿
供奉五方五老。
八、財神殿
供奉財神。
九、太上殿
供奉太上三道。
十、法王樓
供奉鬥戰勝佛。
十一、磨針樓
磨針指磨針老母。
十二、文昌樓
文昌樓又名魁星閣、奎閣、魁星樓等,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
十三、地母宮
地母娘娘即后土,也稱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
十四、三皇殿
供奉天皇、地皇、人皇神位。
十五、文光殿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曾駐蹕龍鳳山。為紀念文成公主,修建文光殿,供奉孔子、老子、如來佛三教聖人。
十六、聖母殿
十七、玄帝殿
玄帝就是真武大帝,是道教主神。
十八、萬源閣
萬源閣是龍鳳山建築群至高點,海拔1951米。相對的,山腳海拔為1750米,高差200米。
歷史沿革
一、先秦至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蒙恬收復此地,歸北地郡管轄,在龍鳳山設燧台和驛站。此地本無柳樹,史料記載蒙恬植柳木城而興柳。漢代絲綢之路興起,東段共有三條路線,均由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其北線為從涇川、固原、靖遠、鸇陰古渡口至武威,路線即在龍鳳山附近。大約在西漢末年,這裡始建有靈官壇廟,供奉南天門的護法神。
二、唐
唐朝時,位於龍鳳山前不遠處的鹽池古道(又名海原古道)興起。唐貞觀九年(635年)尉遲敬德奉旨征吐谷渾侵占河西,在龍鳳山靈官玄壇樓祈神,平息吐谷渾後,回訪龍鳳山,建 “祖師殿”,供奉北方主神真武大帝像。真武大帝殿東側,亦有一石樑石柱鐘樓,懸一口大鐘,上鐫金文“敬德功果”,1920年海原地震鐘樓毀,現存樓基石柱。唐貞觀乙未(635年)置打繩州府,龍鳳山再造靈官玄壇樓。後毀於戰火。
三、宋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熙河帥姚雄、統制官郭祖德,重建元毀烽台廟閣和西夏焚毀祖師殿,建石樑石柱真武大殿,增修磨針樓,亦名與真樓,並建老君廟、財神、土地祠、仙樓橋諸廟。北宋安泰將軍曾在懷戎堡利威堂並巡檢司衙門諸將撰文立碑。
四、明、清
明清兩朝歷代地方官員及當地民眾在龍鳳山修建廟宇,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群。明成化丁酉(1477年)衛指揮使路昭、鎮守參將周海奏準重築懷戎堡,復造元毀唐石樑石柱祖師殿和鐘樓。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衛指揮使李棟造三道石牌坊,懸額“治世玄岳”,並造東西天王殿,重造“萬源閣”,做《李將軍棟玄岳碑》。明中葉,川陝商人在此捐資修建關老爺殿,故而俗稱老爺山。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再造真武大帝金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孫夫人在祖師殿前,植兩棵柏樹,直到民國時被地方士紳劉鍾琦做了棺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聖母宮;並復建康熙四年地震所毀萬源閣、老君廟、仙樓橋。清乾隆嘉慶年間,中國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劉一明在此山道觀掛單(1754—1756年間),據傳當時龍鳳山道觀阜盛,劉一明曾在此處做《嘆學人不會意》詩云:大道本無言,借言演道源。有言猶不會,何況絕言宣。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五年(公元1866年),廟宇毀於戰亂中。光緒元年析置打拉池縣丞後,由解元田彥龍等復建龍鳳山廟宇。五、民國以後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廟宇在海原大地震中全部被毀。民國十九年,劉鍾琦、郭兆瑞、謝文俊發起,復建龍鳳山廟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毀滅。龍鳳山從1932年就是靖遠地下黨聯絡站,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進駐打拉池龍鳳山奉獻糧食五百石,後由王俊英接任直至解放。從1984年開始初張復平復建,後趙萬林、牛軍、閆萬印等集四方財力,復建二十七座廟宇和新建橋和橋樓。八十年代定西地區建設紅旗山煤礦,因這裡曾是最早的紅旗山煤礦所在地,也稱紅旗山。2010年,龍鳳山建築群被評為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龍鳳山被平川區民族宗教事務局評為道教開放活動場所。 2016年,平川區成立甘肅龍鳳山旅遊景區管理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