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文化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小溪鎮被福建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小溪鎮成為福建省唯一被命名為“中國龍藝之鄉”的鄉鎮。
龍藝的節數不一,有24節、36節、48節多種,一九八六年中秋節,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結紮一尾龍藝,長達七十二節,是閩南歷史上最長的一尾龍藝。各節藝板之間有木製鏇紐連線,活動自如,蜿蜒成龍,可以在狹窄的村街上活動。龍藝出遊稱“迎藝”。迎藝時,往往有一至數陣鑼鼓陣結伴.
龍藝歷史
發展階段
清康熙版《平和縣誌》卷十《風土誌》有載:"民間結采架,選童男靚妝立架上,扮為故事,數人肩之以行,先詣縣庭,謂之呈春。"這“采架”,至少是龍藝的雛形了。解放前的龍藝活動,多由各村村民湊合,並推出一名會首籌辦。每戶或每二三戶負責結一節藝,富裕人家結二節、三節不等。“裝藝”的人不但要出錢,還要出人“扛藝”,並視扛藝為光彩事。
五十年代
,龍藝活動多由集體舉辦。藝棚的裝飾和藝旦的打扮趨於華麗。電力照明(日光燈、節日燈)的運用取代原始的火把、燈籠、瓦斯燈,且伴有廣播歌曲,場面更為壯觀。 歷史上最長有達72節,也是閩南歷史上最長的一一尾龍藝。龍藝出遊稱“迎藝”。“龍藝”踩街時還配套有彩燈隊、彩旗隊、彩車隊、舞獅隊、鑼鼓隊、落地掃等。
近年來
,平和縣的龍藝鬧元宵和正月十四晚上的遊園活動已經成為傳統保留節目,不僅僅豐富了民眾的節日文化生活,也成為民俗文化展示的載體和平台,深受民眾歡迎。 小溪鎮是平和的縣城,每年春節和元宵都舉行龍藝活動,活靈活現的龍藝穿行在大街小巷,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70年前開始在該鎮西林村就有民間“龍藝”活動鬧春節、鬧元宵的風俗,龍藝節數9-12節不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龍藝注重科技含量,在規模和檔次上下工夫。公元2007年元宵,小溪鎮設計製作的“龍藝”更是史無前例,118節的“小溪鎮百節龍藝”以強大的陣容、新穎的造型展現在觀眾面前,其400多米龍藝之長創歷史新高。2007年元宵長而多節的“小溪鎮百節龍藝”具有廣博的象徵意蘊,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兩大類,“古代篇”由神話、歷史、戲曲等3個主題構成,“現代篇”主要包含國防、科技、平和特產、奧運等4個主題。為了彰顯“巨龍騰飛”這個文化內涵,龍藝設計者在“龍藝”設計製作過程中,注重追求一種融民俗性、藝術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觀感效果。譬如,“古代篇”里包含“八仙過海”、“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木蘭從軍”和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文化等主題,其中“八仙過海”,為了收到“船搖波漾”的動感效果,設計者特意採用活動轉軸與電源驅動配置手段,讓人觀之倍感真實與可親。而“現代篇”里則特設了“長征一號”與“長征四號”火箭模型,同樣為了追求逼真,“火箭”升空點火處採用照明與風扇原理,造出一種“火箭”騰空而起的氣勢。“龍藝”將被申報金氏世界紀錄。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平和縣都有舉行龍藝鬧元宵的傳統,數尾龍藝遊走在縣城街道,配套的彩車、搖傘隊同步前行,也有不少觀眾跟隨龍藝隊前行。龍藝隊所到之處,街旁的商家、居民燃放煙花鞭炮,把夜空渲染得分外美麗,整個縣城成了歡樂的海洋,呈現出普天同慶鬧元宵的歡樂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