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河[重慶龍河]

龍河[重慶龍河]

龍河發源於鄂渝交界處,是石柱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全長164公里,天然落差1263.3米。

龍河介紹

龍河亂石 龍河亂石
龍河 龍河

龍河發源於鄂渝交界處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冷水鄉李家灣七曜山南麓, 在群巒疊翠的峽谷間穿行164公里,天然落差1263.3米,其中在石柱境內有104公里,是豐都境內最大的河流。在“鬼城”豐都縣城對岸的王家渡注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河水穿越石柱和豐都兩縣20多個鄉鎮,在石柱縣境稱“南賓河”,因在古南賓縣(今石柱縣)境內。龍河流域,雨量充沛,風光靈秀,從源頭李家灣到石柱縣橋頭鄉在此匯合悅來河始稱幹流,山高谷深,水流急湍, 流經石柱縣城南賓鎮,繞城三面,像一條碧色的玉帶,古人用“賓流玉帶”、“帶水拖藍”列為石柱古八景,充滿詩情畫意。龍河兩岸奇峰高聳,重巒疊翠,飛流散瀑從懸崖絕壁飛流直下,仿如銀練,從空而拋。龍河納百川,匯千溪,氣勢磅礴,沿途展現出許多迷人風光,“鳳凰峽”、“仙鶴峽”、“虎口峽”、“翠屏峽”、“龍門峽”……編寫著一個個傳奇故事。都匯溪、石界溪、銀鳳溪、土溪、香溪、四龍溪、螃蟹溪,涓細秀美,靈秀古樸。毛竹灘、芭蕉灘,鍾靈毓秀,更是遊人們常去垂釣春遊的仙境。龍河最迷人的,還是那摩天懸崖絕壁上土家族祖先鑿成的神奇的“岩棺”,是土家族祖先“五溪蠻”雕刻的藝術品,當地土家族人習呼“仙人洞”。

歷史遺蹟

龍河崖棺 龍河崖棺

清代陳登龍所著《蜀水考》也有對南賓河的記載:“望塗溪,一名南賓河,在豐都縣一百里,自石柱廳(石柱縣)流入長江……”龍河中下游處的三河鄉四方石、芭蕉灘、蟬腰子、羊耳坡,下路鎮哭兒塘、三五大橋等處的岩棺,離水面高達30多米,130多處,2000多穴,至少兩穴以上一組,密如蜂房,狀如“仙人洞”,縱橫交錯,條口橫式和方口縱式,條口橫式較多,墓穴一般長2、寬0.7、深0.8米,鑿於離河面15至30米高的絕壁上。

龍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島,河水迴旋倒流,懸岩插入深水之中。一面是奔流不息的河水,上是刀削斧劈般的懸崖,四面八方無路可攀,岩棺鑿於離河水30多米高的懸崖,充分顯示出土家族祖先勇敢剽悍的智慧和力量。經文物考察隊拉繩到絕壁上考察,岩棺內大部分是空著的,只有少部分岩棺內有殘存的人骨及殉葬的陶器古文物。1982年12月,石柱縣人民政府將龍河岩棺列為保護單位,又列為城郊歷史文化景區加以保護。石柱地處川鄂交界地,當楚黔之交,控楚連黔,襟帶湘境。古為洪荒之地,是巴蜀古國最邊遠的山區,古稱“九溪十八峒”土家族先民被稱之“五溪蠻”和“苗蠻”。歷代王朝都規定“蠻不出境”,被圈定在大山里過著自給自足的山地農耕生活。古為巴國領域,隋朝縣地屬臨州武寧縣(今重慶萬州武寧鎮)。唐武德二年(619),武寧縣改屬浦州,同年分浦州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今石柱縣),在今石柱縣城南郊萬安山太白崖城建南賓縣城,隸屬臨江(今四川忠縣,唐白居易曾作刺史),五代至宋,仍襲唐制。南宋建炎二年(1128),因“五溪蠻”暴動,南宋朝廷派陝西扶風漢伏波將軍馬援後裔馬定虎奉詔率軍入川征剿“五溪蠻”有功,遂在今悅崍鎮古城壩置“石柱安撫司”節制“九溪十八峒”“五蠻溪”,與南賓縣共存。明洪武八年(1375)升為石柱安撫司,隸重慶衛。明洪武十四年,因南賓縣地小遂將南賓縣併入豐都縣和石柱縣,置南賓里,清設石柱廳,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對少數民族的世襲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改派流官治理石柱,乾隆二十六年升為石柱直隸廳,隸屬川東道。民國設石柱縣,1984年11月18日,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97年6月18日,隸重慶直轄市。

關於岩棺的最早記載,是唐代的《朝野合載》,曰:“五溪蠻,父母死於戶外,臨江半壁鑿龕 以葬之。”《太平廣記》、《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等古籍均有對岩棺的相應記述。《太平廣記》、《華陽國志》載:“五溪蠻,父母死,盡產為棺,臨江高山鑿龕以葬之。山上懸索下柩,蓋高者為立孝……”因石柱古屬臨江縣地境,故文中統稱石柱土家族為臨江,由此可見,岩棺鑿得越高,表示對祖宗的孝道越好,一則以防後人掘墓,二則後世建築時不會遷墳,真是前人能料後事幾百年!

石柱與湘鄂西土家族合稱“五溪蠻”,因這裡山高水長,境內有最著名的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故稱“五溪蠻”,清乾隆二十二年“改土歸流”後,大量漢人入境,使土家族的岩棺喪葬文化發生了變化,岩棺墓被土葬墓所替代,現土葬墳墓形制為“三滴水”、“圓拱墓”等土家族特色喪葬方式,至今在石柱土家山寨沿襲。

龍河岩棺,如座座石龕,像件件精雕珍品,讓人嘆為觀止。但那一座座錯落有致的神奇岩棺究竟鑿於哪朝哪代?是怎樣鑿於離河面30米多高的摩天懸崖上的?至今仍是個千古之謎。

水利資源

藤子溝牛欄口峽谷風光 藤子溝牛欄口峽谷風光

龍河奔流於崇山峻岭之間,集雨面積大,河床小,每逢下雨就極易形成山洪,造成禍患。石柱縣防洪辦提供的數據顯示,解放以來,該縣縣城4次被龍河水淹沒,上游中益、橋頭兩鄉鎮被淹沒的次數則更多。1982年7月,石柱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龍河水將縣城全部淹沒,兩座橋樑被沖跨,大量民房被毀,損失嚴重。

龍河水患頻繁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河水處於不設防狀態。2002年,該縣決定在河上築壩發電,在增強防洪能力的同時開發其經濟價值。同年2月,重慶鼎泰能源(集團)公司作為業主單位,開始對龍河實施梯級開發。於2002年7月開工,2005年8月投入試運行,總投資6.05億元;牛欄口水電站位於重慶石柱縣境內的龍河中下遊河段,是龍河梯級開發的第五級工程,於2003年11月開工,到2005年8月竣工,總投資1.33億元。

石柱縣防洪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該水庫從投產至今僅4個月時間,但在防洪、發電等方面已表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2014年8月3日,石柱再遭暴雨襲擊,降雨量為79毫米,與1982年的降雨量非常接近。但由於該水庫攔截了大量洪水,縣城安然無恙。

藤子溝電站水庫的經濟效益日漸凸現。水庫電站的裝機容量為7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為1.92億千瓦時,不僅為當地生產生活提供了電力,還將大量電力輸送到了重慶主城區。

藤子溝電站水庫蓄水後,蓄水量達1.93億立方米,水面達4.6平方公里。當地民眾紛紛利用這片水域發展起了致富項目。當地民眾已在水庫投放了20多艘旅遊船,大力發展旅遊業。另外,還有5個業主在水庫發展起了水產養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