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每逢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期,在龍母廟都舉行大規模的民間祭祀活動,肇慶市屬各縣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地區前往參拜者多時超過十萬之眾。一連十數日,龍母廟前石牌坊廣場上,香客雲集,香菸繚繞,昔時還有"祭青蛇"、"摸龍床求子"的習俗。
特點
龍母祖廟以神、絕、巧、靈著稱於世。
巧——龍母祖廟石雕、磚雕、木雕、陶雕等,建築雕刻藝術巧奇天工。一塊小方磚竟能雕刻出四、五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山門、香亭的蟠龍花崗石雕柱,廣泛運用深雕和透雕工藝,使盤龍的口中“龍珠”還可滾動而拿不出來;廟內木雕、陶雕題材廣,造工精、數量多、保存好,堪稱小型雕刻藝術館。龍母祖廟無論從建築技藝、文化底蘊都堪稱“古壇僅存”。
靈——龍母祖廟“四海朝宗”,位居靈勝之地,前臨西江,後靠雄竣的五龍山,青、黃旗山列於兩旁拱衛,形環抱護珠之勢,人稱鳳派龍勢鍾靈之地。有關龍母靈驗的傳說不少,馬萬祺有感龍母聖靈曾題詩:“久仰悅城龍母顯,有求必應鑒公平。天機奧妙誠難測,國泰民安感聖靈。”
主體結構
石牌坊
龍母祖廟石牌樓古樸莊嚴、挺秀,以前的牌坊已經無可考證,現牌樓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所建。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的結構,高達10米,寬9.5米全部用花崗岩石料榫卯嵌接而成。每根柱子均有兩米高的抱鼓石,前後夾護。兩側直欞護欄各有小門與正門遙相呼應,兩門形成制雕飾有明顯的西方建築風格,但雕飾的內容卻是中國民間傳說和故事的相關題材,中西文化在此融合在一起。
山門
龍母祖廟的山門面闊五間,深三間,硬山頂、上履綠琉璃瓦,正脊有陶塑裝飾,正中為雙龍戲珠,飾以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草蟲等,具有濃厚的嶺南風情,在建築上也很有藝術特色。山門左右牆頭上僅存兩件刀法精細的磚雕藝術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香亭
香亭在山門之後,平面方正,綠琉璃瓦。內外檐柱均為四根,面闊、進深各三間,比通常的做法省去外柱8根,明間與次間之比為3:1香亭立於高約0.5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頂。香亭的蟠龍石柱,是通過深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石珠能在龍嘴內滾動。
大殿
大殿的面闊、進深均為五間,平面呈長方形,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大殿空間高敞,樑柱交錯,榫卯結合,四周柱樑的斗拱穩穩地承托著大殿頂部,並讓大殿出檐更遠。
梳妝樓
梳妝樓是一座二層的樓閣,后座五間,深三間,硬綠琉璃瓦頂,鑊耳式封火山牆,樓上為龍母的龍床所在。
東裕堂
東裕堂這三個大字是清同治年間由順德的一位狀元——梁耀樞所寫,無論是從起筆、運筆還是落筆來看,這三個大字都寫得很好,給人以剛健遒勁之感,因此是一幅十分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據說,清朝慈禧太后當時也十分欣賞梁耀樞所寫的字。
秦龍母墓
東裕堂前面是龍母墓,傳說龍母死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五龍子瀠浪轉沙而成墳,就是指這裡。據廟志記載,龍母墓原無護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位姓佟的巡宰主持修墓事宜,在墓周圍築牆。墓前有塊石碑,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龍母墓時所豎的原件,上面題刻著“秦龍母墓”四個柔潤蒼勁的大字。
碑亭
碑亭又名恩蔭亭,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據碑記所載是一名叫馮蓮的人為了感恩龍母所建。碑亭位於山門的東北方,平面正八邊形,亭高7米,雙層八角,金色琉璃寶頂,黃色琉璃蓋頂,綠色琉璃瓦鑲邊,垂脊與角脊各置琉璃金龍,層蓋形似盔頂。花崗岩石柱,大理石鋪地,地台高出地面尺許。亭內有明洪武九年的制詔石碑一通。
程溪書院
程溪書院又名龍母書院,因龍母傳說源於程溪(即悅城河)豢龍而得名,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5),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了。
交通信息
陸路
從廣州市省汽車客運站、越秀南、芳村、窖口客運站到肇慶端州路汽車總站再坐車到德慶悅城,窖口到德慶,7:00-15:00,約每1小時有一班車發車,肇慶到德慶,7:00-18:00每隔20-30分鐘發車,直接在悅城站下車即可到達,約50分鐘。
自駕
肇慶汽車站有直達德慶的班車。自駕線路為從廣州火車站出發——西場立交橋——東風西路——廣清高速連線線——廣清立交橋——廣州環城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廣州直線——二廣高速廣州直線——廣昆高速公路——肇慶東出口——肇慶大道——龍母祖廟。
公交
乘坐往悅城方向的車都可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