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九龍江上游的龍巖市,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故鄉.市名因城東翠屏山有龍巖洞而起,可見古洞被發現的歷史和人文積澱的悠久了。
據《尚書?禹貢》記載,公元前2100年大禹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轄今龍巖以至整個福建、浙江和粵東屬九州之一的揚州地域。在黃河、洛水建國的夏族人自稱中國,稱其四境族群為蠻、夷、戎、狄。到了西周,福建屬七閩地,“閩”字或從“蠻”字諧音而來。
起自河洛的大禹,傳說他出生後化作黃龍,上天入海與共工作戰,勝之而九州水患平息,龍也開始成為華夏族的圖騰。那么,黃龍什麼時候騰飛到南方的七閩地,潛伏於龍巖洞呢?考證這一時間可以探究華夏文化最早進入閩地的蹤跡。目前看到有關龍巖洞的最早的文字,是明代曾任潮州知府的龍巖名士王源,於500年前寫的散文《龍巖記》,記述了渡龍津橋東行四里許居翠屏山麓的龍巖洞:“壁右湧出一條如柱,黃色鱗甲,恍若真龍,頭角手足不露,至頂而止。”這大概就是岩洞名之“龍”岩洞的由來。
我們知道,黃河洛水地域,盛傳建立夏朝的始祖禹是黃龍的化身,此岩洞命名龍巖洞,顯然是中原流人到達這裡的文化痕跡。龍巖洞有龍像。(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