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建立
龍山縣第一職業中學是根據當時中央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精神,於1983年在原龍山七中(現桶車國中)高中部的基礎上改辦的。第一屆招收了兩個職高農作班,學生100人,學制三年,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土壤肥料、農作栽培、農業氣象等課程。
1984年秋,職高班從龍山七中正式分出,在桶車鄉原拖拉機站建校,校名為“龍山縣桶車農業中學”,成為湘西州第一所獨立建制的農村職業高中。第一任校長臧蔭芝,黨支部書記包勝,教導主任肖仕楨。校園面積24畝,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此時學校共4個教學班,學生180多人,教職工19人。
學校初開辦的幾年裡,由於辦學環境、基礎設施、交通等原因,職業教育發展出現了較大的疲軟狀態,為此縣委、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當時縣委書記符光安、縣政府主管教育的副縣長曹振怡、楊翠金以及教育局歐湘甫局長等多次來校現場調研並解決了許多具體問題。
學校更名
1987年3月,職中黨支部書記、縣政協委員楊明乾同志在縣政協二屆一次全會上,向大會提出了“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促進龍山經濟發展”關於遷校的提案,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同年4月正式將“桶車農業中學”改名為“龍山縣第一職業中學”。
1988年3月,當時縣政協主席田德隆,副主席王本亮同志來校視察後,又組織我縣的部分州政協委員一行7人來校全面調研,並及時向州政協、州政府寫了題為《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的調查報告,原州長石玉珍同志在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並充分肯定了龍山縣政協委員的提議。
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學校的管理機構、師資配備日趨合理,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至1990年秋,已開設園藝、家經、機電、牧醫、縫紉等七個專業,在校學生突破480人,教學班9個,教職工人數增至40多人,至此我縣初具規模的綜合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已然形成。
學校遷址
1991年秋季招生原桶車校區已容納不下,經請示縣教育局領導同意,由原黨支部書記楊明乾、副校長田太忠等同志帶領高三3個畢業班進城借住原龍山玻璃廠辦學,成立職中分校,學校辦學規模開始逐漸擴大。
1992年秋,計畫招生4個班180人,實際招生223人,此時桶車校址已遠遠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職教形勢。1993年縣委政府經過多次調研和論證,決定將職中從桶車鄉遷往龍山縣城大沙壩(職中現址)。
遷校以來,縣委、政府舉全縣之力,運用超常規手段,先後投入資金6000千萬元,用於學校的基本建設,至1997年底學校占地面積已達9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0平方米,實習基地面積68000平方米(含老校舍)。
全日制學歷在校生862人,非全日制學歷在校生510人,教職工108人,開設專業有計算機運用、家經、牧醫、電子電器、民眾文藝、文秘等長線專業,同時還開設有“農村基層幹部培訓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軍事預備役培訓班”、“國家公務員計算機普及培訓班”等短線專業。同年底,龍山縣第一職業中學正式掛牌正局級事業單位。
辦學成果
在學校規模得到空前壯大,學校辦學聲譽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時,學校領導班子進一步創新思維,選準路子,採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長訓班與短訓班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靈活辦學機制,運用“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的管理辦法,堅持以“厚德、博學、敬業、多能”為校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職高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辦學成果:1998年獲“省示範性職業學校”稱號,2000年4月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999年至2003年連續五年獲州“三大效益評估”一等獎,
多次獲“省文明衛生先進單位”、
“省示範性職業學校先進單位”、
“州扶貧勞務技能培訓先進單位”、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學校“風景”電視角本多次在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放,學校辦學經驗多次在全國民族地區教育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交流。二位老師獲“省級優秀班主任”,四人獲“省優秀指導老師”獎,八人次獲“州職教系統優質課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