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是五代畫家董源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圖中以兩重大山為主體,向畫面的縱深走去。左邊則是浩渺長江,也向畫面的縱深流去,使畫面很有深遠感。該圖在色彩的運用上也別具特色,作者將墨與青綠巧妙地合為一體,墨色和青綠色相得益彰卻不相礙。作者用墨筆勾勒渲染後,在坡面峰巒等處略敷青綠,頗有鬱鬱蔥蔥,草木繁茂之意。

畫作內容

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占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 詩堂有董其昌、弘曆、王鴻緒題識。

董其昌在此畫詩塘中寫道:“董北苑《龍宿郊民圖》真跡,董其昌鑑定。《龍宿郊民圖》,不知所取何義?大都簞壺迎師之意,蓋宋藝祖下江南時所進御者。名雖謟,而畫甚奇。”

清初文人王鴻緒亦在該畫詩塘的最左側題跋:“董文敏(其昌)《畫禪(室)筆記》載:北苑《龍宿郊民圖》、《蜀江圖》、《瀟湘圖》,皆在吾家,筆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畫數幀,無復同者,可稱畫中龍。夫書法以右軍(王羲之)為龍,而畫推北苑為龍,其稱許者至矣。此畫入本朝,歸前輩莊澹庵宮庶(冏生),後歸餘座主崑山大司寇徐公(乾學)。今為余有,子孫其世寶之。康熙丙戌八月望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八月十五日〕,王鴻緒識。”

乾隆題詩一首:“‘龍宿郊民’語甚奇,董源嘉跡世所知。香光鑑定幀首題,求說不得強為詞。謂或簞壺迎王師,爾時藝祖駕未移。曹彬命往三軍司,龍宿民迎語何來。細觀畫如首夏期,頗有黃葉標樹枝。郊原未見出耕犁,正民望雨龍見時。兩船列泊川之涯,諸童揶揄揚彩期。又如拔河競水嬉,其事亦近請雨為。畫名命義似合宜,誠合否乎吾猶疑。鄭俠繪圖此法貽,此非諂也實箴規。為君者宜敬念茲,北苑妙筆神淋漓,吾又何能贊一辭。”接著又題跋云:“董源此圖,元以前無辨及者。明董其昌題幀端,謂是藝祖下江南時所進御。考宋史,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將兵伐江南。(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御明德門,見李煜於樓下。則是宋祖並未親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為指彬美,又不得儗之為龍。況曹彬傳,敘自濟江後,連破江南軍,亦無迎師語。蓋其昌於圖名不得其解,從而為之辭耳。而張醜《清河書畫舫》,則以為寫太祖登極事。時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畫宋汴京即位儀節,且所圖亦與受禪不類,其舛更不待辨。按傳稱龍見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蒼龍宿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閱圖中景,頗似初夏,而兩舟銜貫艤水次,眾皆聯臂舞躍,仿佛古者拔河之戲。疑郊民見龍宿禱雨所陳。源當日命名,意或取諸此。夫準經作繪,既勝於傅史失誣。而圖列民事,不忘執藝以諫,不猶愈於進諂之不經乎。既題長歌以辨之,並附識如右。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正,御筆。”

創作背景

童源所畫的山水畫,草木豐茂,秀潤多姿,雲霧顯晦,峰巒出沒,充滿生氣。人們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風格。董源用筆細長圓潤,被稱為“披麻”,亦時用點子描繪郁茂的叢樹苔草。他的這一技法具有創新精神,不像北方山水畫派那樣先以主幹線條確立形體,而是用無數的線來狀物寫景。所以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皆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龍宿郊民圖》就是這一繪畫風格的具體體現。

這幅畫原來叫《龍繡交鳴圖》《籠袖驕民圖》,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別喜歡董源的畫。他先後得到四幅董源的畫,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鑑定此畫是董源所作,並改名為《龍宿郊民圖》。愛新覺羅·啟功認為“龍宿郊民”應當理解為“太平時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時南唐的畫家,那么,他所繪之景,應該是南唐京城建業(今江蘇南京)郊外長江邊的景色。 董源作北苑副使時,長期生活在金陵地區,常年飽看江山景象,不斷體察山水物象,發之於筆端,最終留下了《龍宿郊民圖》。

藝術鑑賞

構圖

董源選取峻岭高峰作為描繪的主要對象,盡力突出主峰的高聳雄偉。從對主峰的描繪上,可以讓人感受到董源壯闊雄偉的繪畫風範。不僅如此,董源通過對通向長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繪,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江天交匯處,境界開闊,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

技法

《龍宿郊民圖》局部 《龍宿郊民圖》局部

從技法上看,《龍宿郊民圖》吸取了李思訓、王維二家的繪畫格調,由之確立出新的表現方式。董源首先繼承了王維注重用筆的特徵,開啟了南派山水注重筆墨的繪畫觀念。在李氏青綠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運用,幾平沒有可以充分施展筆墨特長的皴法運用,而《龍宿郊民圖》則大膽使用披麻皴,這一點無疑來自於畫家對王維筆法的繼承,拓展了青綠山水的表現範疇。《龍宿郊民圖》在著色上則繼承了李思訓青綠山水的傳統。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龍宿郊民圖》是董源山水畫中少見的高山大嶂的格局,與《瀟湘圖》的林木溫潤山岩秀逸相比,它顯然沾有北派荊浩、關全的布景構圖之妙。但區別也還是存在一荊、關的畫在技法上以雄強落肆稱,而董源雖畫大山,卻在筆上仍不失南方畫風的那種溫潤、細胍、周到、完備的特色。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整個畫面給人以溫和柔潤之感,絕無剛強勁健的外露之氣,雖人物重著色畫法,但山水為小青綠,且用披麻皴,已自成體貌。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畫家在本幅中匯集了小青綠和水的表現技巧,將與青綠巧妙地合為一體,設色相得益彰卻不相礙。作者用墨筆勾勒渲染後,在坡面、峰巒等處略敷青綠,有鬱鬱蔥蔥、草木繁茂之意。山作披麻,間繪雜本成林,省去許多點苔之筆,與點苔頻繁的《夏山圖》等大為不同。

歷史傳承

明末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書畫家、鑑藏家董其昌從松江(今上海)文人潘光祿手中,買得該圖軸後如獲是寶,該圖曾是潘光祿岳丈、董其昌前輩好友莫是龍(字雲卿)的藏品,至於它究竟是如何從成國公朱希忠家傳至莫是龍手中的,現今尚無法釐清。從中可知明末崇禎九年(1636年)董其昌故世後,該畫軸先後嘗由明末清初文人莊冏生、徐乾學以及王鴻緒本人典藏。

入清以後,《龍宿郊民圖》歸藏於北京皇宮寧壽宮中。喜好雅玩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觀賞。清代王傑等人編撰的《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該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董源(?~約962年),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糖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洞天山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