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伯陶

龍伯陶(1892~1967),字一夔,安徽省望江縣城人,解放前後著名醫師。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出生於書香世家,幼讀私塾。1913年(民國2年)畢業於安慶府中學,入南京兩江師範學堂,中途輟學。民國6年,任望江縣視學,業餘自習中醫。1924年(民國13年),任華陽厘金局副局長。北伐軍興,投筆從戎,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少校秘書。1927年(民國16年),受軍特別黨部派遣,同楊積成、徐介白、檀迪凡等回縣籌組國民黨望江縣黨部。未幾,國共分裂,國民黨右派另組縣黨部。龍乃避政從教,於1928年任縣立中心國小校長,自授國語課。課餘仍鑽研岐黃之術,且醫名漸振。1930年,設立慶生中西藥室。1934年任望江縣教育局局長。1938年,縣城淪陷,龍輾轉至重慶,任重慶載英中學教員,後應聘為救濟醫院醫師,鏇調重慶市第三施療所任主任醫師。抗日勝利後返里,先後任安慶六邑中學校董兼校醫、青林鎮議員。解放後,恢復慶生中西藥室,坐堂行醫。1956年,加入聯合診所和衛生工作者協會,開辦中醫進修班,舉行中醫座談會,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

龍醫德高尚,深得民眾信賴。三年困難時期,民間疾病流行,他常下鄉為貧苦、老弱、婦孺患者精心診治,有時來回步行二三十里,也從無怨言。正如他在詞作中所寫的:“負醫責,當盡職。除痛苦。縱艱難怪症,更須施治。”

主要成就

龍積四十年經驗,醫術有其獨到之處。他倡導“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辯證論治,靈活運用”,“尊古而不泥古”。他在中醫進修班講授《金匱要略》,認為這是醫聖張仲景將《內經》理論用於臨床的典範,要學習其中辯證論治的方法。他常說縣境地濕多雨,農民濕病很多,故多以濕論治,每每藥到病除。治外感,熔傷寒、溫病於一爐,重在溫邪;治雜病,重胃氣,慎苦寒,遠滋膩,用藥以輕靈暢達為貴;調氣機,去痰滯,不蠻補,以氣血調達為圖;治小兒,辯外感,審食滯,方小藥簡;用調經法治婦女不孕等。

他編有《傷寒論脈症方藥三字歌》、《脈學淺釋》、《單方匯集》等醫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