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齊,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國,後又兼併些小國,是春秋時期的一等大國,其領土大致包括今山東的昌濰、臨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區以及河北滄州地區的南部。“齊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齊風”共有十一首詩。包括: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載驅、猗嗟。
齊風
齊風:詩經國風中的內容。
齊,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國,後又兼併些小國,是春秋時期的一等大國,其領土大致包括今山東的昌濰、臨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區以及河北滄州地區的南部。“齊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
齊國地大物博,盛產魚、鹽,紡織、刺繡等手工業很發達,人口分布也較他國稠密。自太公姜尚歷十五世,至齊桓公時(前六八五年即位),稱霸於天下。其後再傳十四世,政權落入新貴田氏手裡,仍號為齊國。
在“齊風”中半數以上也是關於婚娶和愛情的詩,其餘幾首或是反映人民對沉重勞役的不滿;或是揭露齊襄公與其妹文姜通姦的醜行;或是描寫田獵和射技等。
“齊風”除少數諷刺齊襄公的詩可知作於公元前六九七——前六八三年之間,其餘的詩年代多不可考。
齊風十一篇
“齊風”共有十一首詩。包括:
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
載驅猗嗟
言及“齊風”,一般與齊俗並提,稱為“齊風齊俗”。單提“齊風”往往令人不知所以然,甚至會發生歧義。因為《詩經》中也有《齊風》。齊風和《齊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詩經·國風》中的《齊風》是齊國的民歌。宋代學者朱熹在《詩經傳·國風序》中說:“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詩經》中的“風”,又稱“國風”,即指當時諸侯國所轄各地域的樂曲,實際上也就是指相對於當時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的土樂,猶如我們現今所說的地方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調。《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齊風》是其中之一,共有十一篇。
《齊風》與齊風
現代漢語詞典,對“風”字的解釋有多種意義,其中之一義,“風”即指風俗,風氣。唐人孔穎達疏“《漢書》地理志云:‘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聲音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無常,隨上之情慾,故謂之俗’。風與俗對則小別,散則義通。”孔穎達這段解釋的意思是說,由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風”,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俗”,兩者義近,聯綿一處,即指風俗習慣而言。
從內容上看,《詩經》中的《齊風》表現了以下幾個內容:第一,愛情詩。《雞鳴》、《著》、《東方之日》、《甫田》都是寫男歡女愛的愛情詩。作為來自民間裡巷的“國風”,描寫風土人情,表現民間的悲歡離合,就更多愛情詩了。第二,狩獵詩。此類詩有《還》、《盧令》兩首。狩獵,在春秋時代,不僅是統治者的一種娛樂,也是民眾的一種勞動。狩獵詩不僅是一種勞動生活的反映,而且更多的是一種尚武精神的體現,《齊風》中反映尚武精神的還有一首《猗嗟》。第三,諷諫詩。《東方未明》反映了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奴役以及奴隸對繁重勞役的強烈不滿。《南山》、《敝笱》、《載驅》則是揭露齊襄公荒淫無恥的生活的。這些詩歌表現了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古《詩經》與樂舞是聯繫在一起的,《齊風》也不例外。雖然曲譜已經失傳,但它的欣賞價值和社會作用,卻能從史書中看出。如公元前542年,吳國公子季札至魯,叔孫穆子使樂工為之歌《齊》,季札聽後,讚美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限量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從這一記載中可見《齊風》曲調的壯美,並表現了姜太公開創的齊國的大國風範。
總之,“齊風”和《齊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萬萬不可將兩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