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點絳唇 ·黃花城 早望
五夜 光寒,照來積雪平於棧 。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
對此茫茫,不覺成長嘆。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⑵黃花城:在今北京懷柔境內。納蘭扈駕東巡,此為必經之地。一說在五台山附近。
⑶五夜:即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稱。南朝梁陸佐公《新刻漏銘》:“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注引《漢舊儀》:“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⑷棧(zhàn):棧道。於絕險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⑸平沙雁:廣漠沙原上之大雁。
白話譯文
初雪後的五更之夜,黃花城中瀰漫著寒光,積雪的峭壁上,棧道顯得平滑了許多。無邊的寒風也阻撓不了我披衣觀景的興致。
面對這茫茫雪色,不覺心中悵然,無限慨嘆!什麼時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廣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經起飛開始新的征程。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詞人隨從扈駕。途經黃花城,詞人看到黃花城雪後將曉的景象,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這首詞描繪了黃花城雪後將曉的景象,與《烷溪沙·姜女廟》等或為同時之作。詞全用白描,但樸質中饒含韻致,清奇中極見情味。黃花城奇異的景觀,作者無聊賴的心緒躍然紙上。
詞的上片描寫邊塞地區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謂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慾明之時,雪已經堆得與柵欄相平了。“西風”二句緊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於積雪的寒光,使人誤以為天色已明;“披衣”是由於西風勁吹,寒氣襲人。
下片“對此”二句,又與“看”字關聯。看到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無邊無際,不覺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嘆息。“何時旦”句用提問表明此時尚未天明,剛才只是誤以為天明罷了。最後二句,又是對“何時旦”這一問題的答覆。星光漸淡,大雁開始起飛,離天明也不遠了。“平沙”當然是指“平於棧”的積雪。遣詞造句都有著落,前後互相呼應,行文十分綿密。
通篇只描寫景物,而寓情於景,以景抒情。詞人用開闊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情感,將環境的空曠淒涼映照在情感上,將大的環境空間疊加在深沉而複雜的小的情感上,給人呈現一種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方式。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此詞寫月照積雪,雁起平沙,而人立西風之中,獨對茫茫長夜茫茫大地,表達了一種空曠寂寞之感。情景相生,頗具感染力。”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