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黑松驛鎮耕地面積50138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6人,人均耕地面積2.3畝。境內有龍溝河、萱麻河、張家河自南向北匯入十八里堡水庫。312國道和蘭新鐵路縱穿境內,交通極為方便。境內平均海拔2340米,年平均氣溫4℃,無霜期11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320毫米,屬典型的高寒、冷半乾旱山區。
自然資源
黑松驛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物古蹟遍布境內。狀元崖、小坡遺址、顧家平灘遺址、大司農平槲、旌表席氏九世同居碑等歷史人文景觀久負盛名。礦產資源有砂金、煤炭、石灰石,儲量豐富,開採價值大。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豌豆、大豆、洋芋、青稞、油菜,養殖業以豬牛羊為主。當地還出產黃芪、當歸、赤芍、冬蟲草、蕨菜等野生植物。
基礎設施
全鄉基礎設施完善,以國道為主線,131公里的山區四級公路和砂化道路聯通全鄉15個村的106個村民小組。12處引提灌工程,43.84公里農田渠道,1548眼集雨節灌水窯,澆灌良田3900畝;興建 "121"水窯1102眼,埋壓人飲管道40.8公里,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生存條件。全鄉以生態再造為重點,著力實施綠化工程,全鄉綠化面積達12254畝,其中:封山育林7400畝,水涵林4750畝,退耕還林104畝。
政府駐地
鎮政府駐地黑松驛村,是全鎮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信息服務中心。各種社會管理服務機構設定齊全,功能完備,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鄉鎮機構改革後,政府機關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人民武裝部,核定編制18名,實有17名。政府職能強化,行政廉潔高效。農技站、農經站、獸醫站、農機站、水保站、林業站、文化站、廣電站、新華書店、文化中心,派出所、司法所、財稅所、電管站、信用社、供銷社等服務機構面向農村,服務社會。全鄉教育設施齊全,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5所,村初小5所,共有教職工174名,在校學生3732名,學校全部達到"一無"、"兩有"、"六配套"。"全國第一網路城鄉"在黑松驛中學建成,並連通全鄉15個村和15所國小,學校遠程教育、農民信息技術教育平台初具規模。開通裝機容量300門的程控電話交換機,建成9套廣播電視 "村村通"工程,為全鄉民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服務保證。衛生醫療事業穩步發展,1所中心衛生院、15所村級衛生室為全鄉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
與時俱進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搶抓機遇,與時俱進,提出了 "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走向富裕"的總體奮鬥目標和"以小城鎮建設為中心,突出市場建設,集鎮配套工程建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形成312國道沿線經濟開發帶;以穩定脫貧為目標,落實移民搬遷,勞務輸出,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四項措施;以基礎建設為重點,突出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電改造,生態治理和信息技術五大工程建設"的發展思路,並帶領全鄉廣大幹部民眾艱苦創業,攻堅克難,二00一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完成316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8198萬元,糧食總產量達3184噸,人均有糧150公斤,人均純收入986元。
氣候優勢
全鎮依託氣候優勢,堅持走農業產業化路子,大力調整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優質高效型農業。二00二年全鄉總播面積49700畝,其中小麥20000畝,豆類16000畝,洋芋8000畝,油料2000畝,蔬菜700畝,飼草3000畝,糧經草比例達到5:4:1,夏秋比例8:1。在稱溝台市級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點,發展以微型脫毒馬鈴薯繁種為主的高新技術 "定單"農業,廟台子村為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示範點,重點進行了梯田建設和食用菌栽培,一個"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初步形成。全鄉發揮草產業豐富的優勢,發展壯大畜牧業,現有規模養殖戶437戶,飼養量達13900頭(只),總出欄9400頭(只)。全鄉以312國道改建為契機,走"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路子,建成了沿312線黑松驛、龍溝堡、稱溝台3處市場,新洞灣、小坡、陽城坡三處市場正在規劃建設中。全鄉現有個體工商戶218戶,私營企業28戶,從業人員1320人,年銷售額達418.5萬元,年創利稅18.65萬元。現已發展成為古浪縣山區較為發達的經濟密集區和商貿流通重鎮。
農村稅費改革後,全鄉農牧業稅核定為600444元,其中農業稅484130元,農業稅附加96826元;牧業稅16240元,牧業稅附加3248元,比稅改前的84萬元減少24萬元,減負率為28.6%。
喜逢"十六大"盛事,搶抓撤鄉建鎮機遇,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為實現穩定脫貧,走向富裕而努力奮鬥,黑松驛人民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燦爛。
塵肺病
2009年以來,甘肅省古浪縣經過排查和農民工自己申報,包括黑松驛鎮在內的3個鄉鎮、17個行政村的475人曾在酒泉市肅北縣和其他地區金礦、煤礦等粉塵作業環境中務工,時間集中在1984年至2009年的25年間。這些人當中,共確診塵肺病例176人(一期62人,二期72人,三期42人)。在2009年調查之前,有粉塵環境作業史並因肺部疾病死亡7人。2009年之後,已有4人死亡。2011年,古浪縣有20多位塵肺病患者去往河北秦皇島進行治療,接受肺灌洗手術。塵肺病無法根治,所有的治療只是控制和緩解病情擴散。這只是塵肺病患者聚居的一個點,這些年來,全國範圍內出現了許多類似黑松驛鎮這樣的塵肺村、塵肺鄉,江西修水、四川樂山、遼寧朝陽等地的情況與之相仿。
塵肺病是工傷,按理說,企業應負責醫療、養老、家庭撫恤等等。而鑑定工傷並非易事。許多企業當初都沒跟農民工簽訂勞動契約,更不願意為其鑑定。開胸驗肺的河南農民工張海超是一個例子。塵肺病人勞力盡失,家庭困頓。倘若進行維權,還會被政府認為是影響穩定。他們需要更多人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