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公元1967年,古浪縣龍溝公社的三個青年農民,在黑松驛廢城的瓦礫堆中,挖掘陳年舊磚,要為本村修砌一座上能通水、下可行車的涵洞;幾钁頭下去,挖出足有門扇大一塊石匾,刷去上面塵土,赫然顯出四顆大字:"涼莊保障"。這件剛出土的龐然大物,很快就被泥瓦工牢固地鑲砌進涵洞壁,只露出側面一道邊印,至今還留在原處。
黑松驛,是漢唐以來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但在20世紀20年代被大地震摧毀的那座城堡,究竟修築於何朝何代,一直是個未解之謎。遠在清乾隆十四(1749)年成書的《五涼全志》就說:"黑松堡,築建年份無考。"現在,"涼莊保障"石匾的出土,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打開此城始築時間之謎的一把"鑰匙"。
"涼莊保障"石匾,是從黑松驛南城門坍塌處挖出。毫無疑問,它就是鑲嵌在城門洞上面的橫額。如要考證黑松驛城堡修築年代及其背景,"涼莊保障"四字中的"莊"字,是最關鍵的一個字。因為"莊"是"莊浪"的簡稱;而"莊浪"做為地名在河西出現,應該是有時間上限的。
人文歷史
《讀史方輿紀要》在"莊浪衛"條下載:"漢武威郡地。隋唐為涼州地。元置莊浪衛,屬永昌路。"
《五涼全志・平番志》在"沿革"條下載:"元滅夏,至元元年,始立莊浪縣,屬永昌路。"
這兩條史料,都說:"莊浪"地名出現於元代初期。但仔細推敲,皆成問題。前者說"元置莊浪衛"--"衛"是明代常設於要害地區的軍事防衛編制,相當於現代的軍分區,統兵可達六七千人,防地可轄幾府縣,一般駐地在某處即稱某衛。《明史・兵志序》:"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這充分說明,"衛"是明朝始創的建制,元代根本沒有"衛",後者說莊浪縣始立於至元元年,屬永昌路--"路"是宋設相當於省級行政區域。元仿宋制而降為地方二等行政區劃,隸屬行省。元永昌路則設定於至元十五年,與《五涼全志》記載莊浪立縣年代不符。《元史・太祖紀》所記成吉思汗數次進軍河西、最後滅亡西夏,以及元世祖忽必烈執政35年來,涉及行政、軍事、地理各方面的史料中,皆無河西"莊浪"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甘肅平涼地區有一個"莊浪縣",元初曾設定為"莊浪路"。我國現代編篡的兩部權威辭書《辭源》、《辭海》,都列有元屬"莊浪路"--即今莊浪縣的辭條,而沒有元屬河西"莊浪"衛、縣的辭條。《方輿紀要》和《五涼全志》是否將二者混同而張冠李戴,亦未可知。
退一步說,即使元初在河西走廊的確有"莊浪"的地方建置,也不大可能形成"涼莊保障"這樣的區域軍事防衛概念。要知道蒙元從成吉思汗、忽必烈開始,不僅統一了全中國,而且鐵騎縱橫,把大元帝國的統治疆域,西面擴展到多瑙河、小亞西亞和兩河流域,東面到朝鮮半島,南面到西藏地區和南中國海,北面占有西伯利亞。《大元一統志》云:"我元四極之遠,載記之所未聞,振古之所未述者,莫不渙其群而混於一。"《元史・地理志》謂:(元之幅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詔修全國輿地圖志,主持其事的秘書監臣奏稱:"如今日頭出來處、日頭沒處,都是咱每(們)的!"《元史・兵制》載:至元二十八年,揚州所原有蒙古士卒九千人,行省請以三千為率,留三千鎮戍。州將領導塔剌渾曰:"蒙古士卒悍勇,孰敢當,留一千人足矣!"試想,元朝建國前期,國土如此遼闊,武力如此強盛,統治者如此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真所謂四海震懾,天下歸附;秦漢萬里長城,猶在其馬蹄之下殘破坍塌,何屑於經營什麼區區的"涼莊保障",而在洪池嶺下去修築一座微不足道的黑松堡!
當然,有元一代定鼎中原僅八十餘年,是一個短命的政權。由於建國後諸主外藩長期內耗,再加吏治腐敗,民生凋敝。元王朝很快從強盛的頂峰節節敗落。迨至元末順帝之紀,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邊疆民族亦乘機叛離。四出招架,八面楚歌,終於被朱元璋趕出北京而趨滅亡,更沒有時間和能力興修城堡、"保障""涼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