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之戰

黑山之戰,爆發於公元679年,對戰雙方為唐朝和突厥,結果唐朝獲勝。

來龍去脈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679年

自從662年,西突厥部落在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等人的領導下,叛離大唐,歸附吐蕃。調露元年,自立為十姓可汗的阿史那都支與與部落首領李遮匐聯合吐蕃,進兵安西,準備奪取整個西域,再建強大的西突厥汗國。

同年六月,朝廷商議發兵討伐西突厥。裴行儉奏曰:“目前吐蕃氣焰囂張,又值李敬玄戰敗、劉審禮陣亡,怎么能夠再出兵西方?”裴行儉繼續說道:“臣有一計,現今波斯王已經去世,他兒子泥洹師作為人質還留在京師長安,不如派遣使者送他回國,在途經阿史那都支和李庶匐統治區時,見機行事,應該可以不經激戰就將他們擒獲。”唐高宗採納裴行儉的意見,任命他為安撫大食國使者,並護送泥洹師回國,冊立為波斯王。裴行儉向唐高宗推薦肅州刺史王方翼為自己的副手,同時由王方翼擔任檢校安西都護。

高宗露調元年(679年)六月,裴行儉一行人護送波斯國王泥洹師啟程了。七月抵達西州,裴行儉曾經擔任為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大都護,又是奉詔出使,所以當地官吏和百姓都到郊外迎接。裴行儉將當地豪傑子弟千餘人招來充當自己的隨從,而且四處揚言“天氣太熱,不適合遠行,等待天氣涼爽後再西進。”

阿史那都支聽到這個訊息後更不加防備。裴行儉曾經擔任過安西大都護,跟西域胡人部落關係極好,當時很多部落就是因為仰慕裴行儉之名、敬重他的為人,而向歸附大唐的。裴行儉要拔除西突厥,勢必要藉助於諸胡部落的力量。於是裴行儉便從容不迫地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等地胡人酋長,對他們說:“從前我在西州時,打獵很愉快;進京後公務繁忙,難得如此閒暇。現在想重溫舊日情趣,誰願意同我一起打獵去?”眾人爭相要求隨行,又召到將近萬騎。

裴行儉佯裝打獵,巡遊曠野,加緊練兵,整編隊伍,數日後便迅速西進到距離阿使那都支部落十多里處,先前早已派遣與他親近的人去向他問候,以表此行純屬路過,造成並非要討伐襲擊他的假象,接著又派使者通知他要馬上召見他。阿使那都支原先與李庶匐約好,到秋天時一起正式抗拒唐朝使者,突然聽說唐軍到達,一時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率領五百多人出來迎接,當即被被裴行儉果斷擒獲。接著,裴行儉又用他的令箭召集他的屬下,把他們一起押送到安西碎葉城。然後挑選精銳騎兵,輕裝前進,日夜兼程突襲西突厥別帥李庶匐。進軍途中,俘獲阿使那都支從李庶匐處返回的使者和與他同行的李庶匐的使者。裴行儉釋放李庶匐的使者,讓他先去通知李庶匐,說阿使那都支已經就擒,大軍正在進發。李庶匐見陰謀敗露,無奈之下也投降了。

於是,裴行儉抵押阿史那都支和李庶匐回長安,並派兵護送波斯王回國。留王方翼於安西,讓他修築碎葉城,並刻石碑以紀功。

調露元年(公元 679年),唐朝重設安西四鎮,並用碎葉取代焉耆為四鎮之一,從此時起,安西四鎮改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唐軍主力從碎葉撤回,波斯王則由西州的府兵經護蜜(今阿富汗瓦罕)送到吐火羅國。

朔州、黑山之戰 679年

正當裴行儉以自己過人的膽略平定西突厥的阿史那都支後,返回到長安城。可是就在這一年(679年)十月,後突厥突然爆發大規模的叛變。

自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徵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民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

公元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回響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唐廷以都護府長史肖嗣業率軍進擊,失敗而歸。此後突厥乘勝南下,攻掠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命開門偃旗,突厥疑有伏兵,懼而夜退。

十一月二十七日,命剛剛班師回朝的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和周道務將兵18萬,會同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合兵三十萬,旗幟綿延千里,皆歸裴行儉節制以討伐突厥;另命回紇兵自漠北南下,企圖南北夾攻,擊破突厥,安定北邊。

公元680年三月,唐軍與突厥軍在黑山一帶展開決戰。大唐遠征軍的總兵力達到三十萬人,這無疑占據有絕對的優勢。戰況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在裴行儉的指揮下,唐遠征軍與突厥大軍連續交鋒,每次都大敗敵軍。在戰鬥中,突厥造反派的首領阿史德奉職被唐軍俘虜,這對突厥來說,是一次大挫折。突厥殘部從黑山撤到了狼山。裴行儉再度追擊,突厥各部雖然在造反時如一陣風席捲而來,但在挫敗面前,本就鬆散的部落聯盟更加鬆動,最後引發一場內訌,一些部落決定退出叛亂集團,被推為可汗的阿史那泥熟匐被殺死,這些部落拿著阿史那泥熟匐的人頭向裴行儉投降。

就在這個時候,唐高宗李治犯下一個大錯,認為突厥的叛變已經指日可定了,便派戶部尚書崔知悌到定襄,慰勞將士,並處理對突厥的善後事宜,然後令裴行儉班師回朝。

朝廷之所以急於將北征大軍召回,乃是因為帝國的西疆受到吐蕃的威脅越來越大,吐蕃勢力如日中天。這一年,吐蕃攻陷大唐西南重要的軍事重鎮茂州安戎城,降服西部諸羌,嚴重威脅到大唐西部的涼州、松州、茂州、巂州,西面又占據龜茲、疏勒等西域四鎮,南面直抵天竺國,北面接西突厥,疆域萬里,成為大唐最強勁的對手。

裴行儉的班師回朝, 給了突厥人予喘息之機。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681年

朔州,黑山之戰後,突厥餘眾再圍雲州,被代州都督竇懷愆、右領軍中郎將程務挺率部擊破。二年正月,突厥又攻原、慶等州。唐廷於初五令右衛將軍李知十等率兵屯涇、慶二州,以備突厥。時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連兵反唐,進犯唐地。

唐廷於二十三日再次命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曹懷舜、幽州都督李文暕為副,率軍進擊,企圖擊破突厥,安定北方。

三月,曹懷舜領前軍北進。因輕信阿史那伏念與阿史那溫傅均在黑沙(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以北,左右只有二十餘名騎兵的情報,不辯真假,率輕銳倍道兼行。但至黑沙,一無所見,人馬疲頓,只得應兵徐還。及至長城北,方遇阿史那溫傅部,交戰後曹懷舜撤至橫水,又遇阿史那伏念軍,且戰且退,阿史那伏念乘風進擊,唐軍大敗。

七月,裴行儉軍於代州,薦於唐軍初戰失利,突厥軍尚強這一點,裴行儉沒有採取強攻,而是經過仔細分析以後多次用間,使用反間計,使阿史那伏念與阿史那溫傅互相猜忌。阿史那伏念恐懼,於是留下妻子、輜重於金牙山,親率輕騎南下欲襲曹懷舜部,裴行儉乘其後方空虛,即令副將何迦密自通漠道,程務挺自石地道,率軍突襲突厥牙帳金牙山得手。阿史那伏念發現丟失了家小和輜重,大驚,又逢軍中流行疾病,只得北走細沙。裴行儉急令劉敬同、程務挺追擊。困境中阿史那伏念秘奏請求捉拿阿史德溫傅贖罪,裴行儉表示對此保密,並答應降後不殺。但阿史那伏念又猶豫不決,結果唐軍追至,阿史那伏念走投無路,只好抓著阿史德溫傅從小路前去裴行儉處投降。幾天后,唐軍忽見煙塵沖天,以為又是突厥來犯,裴行儉說:“這並非進攻,正是阿史那伏念來投降。”眾人稍安,又說:“不過受降如受敵,不可不防!”嚴加戒備,只派遣一名使者前去安撫。阿史那伏念果然綁著阿史德溫傅到軍營前請罪,突厥悉數平定。

裴行儉又一次兵不血刃,瓦解突厥的叛亂。

熱海大戰 682年

雖然裴行儉計擒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復奪西突厥。然而此時北方局勢卻發生重大的變化,後突厥掀起規模浩大的復國運動,這次龐大的運動同時影響到西突厥,公元682年,西突厥的首領阿史那車薄率部起事,大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區面臨嚴峻的挑戰。

阿史那車薄是繼阿史那都支後的西突厥首領,從裴行儉計取西突厥之後三年,阿史那車薄的表現中規中矩,但是後突厥的復國運動的浪潮也波及到了西突厥。682年,阿史那車薄發兵攻打弓月城,西突厥的形勢陡然緊張起來。唐高宗本以禮部尚書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3總管兵分道進攻西突厥。但裴行儉尚未出師,便已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安西都護王方翼反應迅速,立即調兵遣將,前往增援弓月城,在伊麗水與阿史那車薄的西突厥軍相遇,王方翼作為地方大吏,不僅治理有方,而且也能帶兵打仗,這一仗下來,阿史那車薄大敗,西突厥軍陣亡一千餘人。阿史那車薄撤退,弓月城轉危為安。

但是,不久西域的三姓咽面部落也加入到反叛的行列,與阿史那車薄聯手,抗衡王方翼。王方翼率安西都護府駐軍以及西域諸國胡人軍團發動進攻,在熱海與阿史那車薄以及三姓咽面部落聯軍進行決戰。

熱海之戰極為艱苦,第一次交戰雙方勢均力敵,打得難解難分,戰況非常慘烈,在戰鬥中,王方翼被對方的流矢所傷,利箭刺穿其手臂,傷勢非常嚴重。在這戰鬥的緊急關頭,一旦主將受傷撤下,將對士氣是致命的打擊。王方翼忍住巨痛,拔出佩刀,砍斷箭桿,鮮血直滲出戰袍,但王方翼不為所動,臉上絕不露出半點痛苦的表情,堅持指揮作戰,穩定軍心。

這一仗下來,雙方均損失不小。回到帳營後,大家方才發現主將的手臂已經受重傷,趕緊讓軍醫前來療傷。

王方翼受傷的訊息傳出後,其帳下的部分西域胡人軍團的首領,認為主將受傷必將影響士氣,而且此時唐帝國的羈縻區出現大規模的叛變,他們認為此時有機可乘,不如趁著王方翼受傷,將其生擒後交予阿史那車薄。

但這些胡人企圖叛變的陰謀被王方翼察知,王方翼不露聲色,召集胡人首領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王方翼拿出軍費賞賜給這些首領,領賞處設在軍帳外,讓胡人首領一個接一個到帳外領賞,結果這些企圖反叛的將領,出去一個,便被砍一個。正好此時風聲大起,王方翼又讓士兵們敲鑼打鼓,象是為領賞者喝彩,來掩飾這些糊裡糊塗便被斬首的叛軍首領的慘叫聲,結果前後斬殺了七十餘位參予叛變的胡人將領。

在清洗內部叛亂力量之後,王方翼再次對阿史那車薄與三部咽面發起進攻。阿史那車薄本來接到叛軍的情報,稱不日可擒獲王方翼,所以放鬆了警惕,誰料得不僅沒擒到王方翼,反倒是叛亂分子被一網打盡。王方翼抓住機會,打了個阿史那車薄一個措手不及,並且分兵襲擊三部咽面部落,大破西突厥聯軍,俘虜突騎施酋長以及其他大大小小首領總計三百餘人。至此,西突厥的叛變被王方翼所平定。

是役之後,西突厥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再也沒有崛起。

2戰役經過

唐高宗調露元年十月,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東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率部反唐,威脅唐北疆安全。唐廷以都護府長史肖嗣業率軍進擊,失敗而歸。

此後突厥乘勝南下,攻掠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刺史霍王李元軌命開門偃旗,突厥疑有伏兵,懼而夜退。初五,唐廷遣左金吾衛將軍曹懷舜屯兵井陘(今河北井陘北),右武衛將軍崔獻屯兵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以防突厥深入。突厥引奚、契丹攻掠營州(治今遼寧朝陽),都督周道務派戶曹唐休璟率兵擊破之。

十一月二十七日,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和周道務將兵18萬,又令西軍檢校奉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督率所部,總兵力30餘萬,旗幟亘千里,分路北進,均受裴行檢節度;另命回紇兵自漠北南下,企圖南北夾攻,擊破突厥,安定北邊。唐軍進至朔州,裴行儉鑒於前次唐軍糧運被掠的教訓,用偽裝糧車300輛,每車內伏壯士5人,各持陌刀(長柄兩刃刀)、勁弩,以老弱士卒數百人牽引而進,且伏精兵於險要地段,待機出擊。突厥見糧車,遂派兵搶糧,押運的士卒棄車散走。突厥兵驅車就近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食,車內壯士當即躍出,突然襲擊,突厥兵驚恐奔逃。唐伏兵乘勢突擊,大敗突厥搶糧兵,殺獲幾盡。

3戰役結果

從此,突厥不敢靠近唐軍糧車。裴行儉引軍進至單于府北的一天傍晚,已宿營完畢,又強令將士移營於高岡;當晚果有暴風雨,前置營地水深丈余,唐軍將士更加聽命於行儉調遣。次年(永隆元年)三月,行儉揮軍北進,與突厥戰於黑山,大破突厥軍,俘奉職,殺獲甚眾。泥熟匐為其部下殺死。突厥餘部西退狼山(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境)。行儉撤軍。

4戰役點評

此戰,裴行儉以偽裝糧車誘突厥就範,然後以突襲、伏擊和快速進攻,擊敗突厥,維護了唐北疆的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