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在湖南省龍山縣土家族織錦技能培訓基地,織錦大師黎承鳳將她不久前美國費城文化藝術之旅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逐一展示,細細講解,沉浸在土家織錦“驚艷”世界的美好回憶中。
黎承鳳,1965年出生在土家族織錦技藝發源地之一的苗兒灘鎮六合村黎家寨。這裡民風淳樸,“養女織花”世代相傳,便注定她要和藝術結緣;這裡戶聞織錦聲,她的生活軌道,一開始就用織錦鋪就。
龍山縣是中國土家織錦之鄉,土家族織錦技藝源遠流長。土家語稱織錦為“西蘭卡普”,俗語叫“土花布”、“土花鋪蓋”或“打花鋪蓋”。土家族織錦技藝叫作“打花”、“打土花”,“通經斷緯、斷尾挖花”是基本方式,靠口傳心授、摹仿記憶傳承,在原始斜織機上反面挑織而成,有“散紗花”、“對斜”、“上下斜”、“平放素色”、“斜放彩色”等流派、系列。顏料取自天然,野生的紅花、烏莓、薑黃、五倍子等都能提煉成染料,多以深靛色、黑色為底色,紅、白、黃、綠、藍、紫等彩線織成圖案。
神奇的土地,美麗的家鄉,無時無刻不在撥動著黎承鳳的“五彩”心弦。1977年夏天,縣電影隊來到山寨,幕布上五彩繽紛的世界讓黎承鳳驚詫萬分,“當時就下定決心學織花,像電影一樣,織出所有美好的東西!”回憶邁進土家族織錦技藝殿堂的第一步,黎承鳳對父母充滿了感激之情。黎家六姊妹,父母無力購置織錦設備。“當時一套設備5元錢,一斤米賣兩毛錢,我就瞞著父母,賣家中的米來攢錢,終於用大半年時間攢足了錢。”父母被女兒誠心感動,帶著女兒專程拜姑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為師,潛心學習土家族織錦技藝。
學藝的小姐妹很多,葉玉翠不分親疏、傾囊相授。大家也勤奮學習,很快就熟練掌握了基本功,開始學習“上下斜”、製作天然染料、染色等關鍵技藝。
“我十天織一床褥單,需用三塊長三尺、寬一尺三的小織錦拼合,售價九塊五,很多顧客還搶不到手呢!”黎承鳳日織夜做,大褥單、圓角枕頭、蓋裙等生活用品很受歡迎,一個月下來,掙到的錢便給家裡買農藥化肥,補貼兩個妹妹的學費。1978年10月,黎承鳳學得葉玉翠真傳,開始在家專心織錦。
黎家有女初長成,織花之路上已小有名氣。1982年,黎承鳳嘗試創辦家庭土家織錦作坊,開始招徒傳藝,奮力開拓自己的藝術創作空間。
自成黎派
“織花為媒,織錦為證”。4月的小雨瀝瀝地下,在縣城“龍山縣土家族織錦技藝培訓基地”,黎承鳳夫婦用純木製作的新型牽線機將40餘個黑色棉線團的棉線緊緊纏繞,不時發出“嘎吱”的聲響。
1984年夏季,黎承鳳和數十位來自苗兒灘的鄉親剛剛適應在縣城織錦坊的工作,因天氣炎熱,姐妹們都去買冰棍解渴,黎承鳳發現偌大的織錦坊里只剩下一個叫余正春的後生苦心鑽研,不由地給予了另外的“關注”。很快,黎承鳳發現余正春的織錦作品不僅意境深遠、工藝精湛,而且銷售量大。後來,黎承鳳在湖北省來鳳縣、宣恩縣、武漢市以及廣東省等地傳授織錦技藝、織造土家族織錦,於1987年底回到了苗兒灘。余正春的織錦技藝和人品在當地已是家喻戶曉,兩人以技會友,情投意合,結成連理。在丈夫的支持下,黎承鳳更加專注織錦織造,她手下的作品不論是鴻篇大件還是方寸小品,都表現出土家族獨特的審美情操和民族意識,產品開始遠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月收入千元以上。2006年,她正式創辦了“黎承鳳土家織錦工藝廠”,2008年在苗兒灘鎮政府內創辦了織錦培訓班,免費給鄉親們培訓,傳授織錦技藝。
“以前都採用野生天然原料配色和染線,像把野果、樹皮、花草等原料熬成汁漿,在不同的溫度、濕度、稠密度條件下產生不同的效果。”2005年,黎承鳳開始發掘研究野生天然染料方法,尋訪老藝人和染花匠,栽桑養蠶紡線,春摘嫩芽秋拾果、日洗礦石夜熬漿,歷時三載,終於熟練掌握了包含“採摘樹皮花草、分比例配置原材料、曬熬煮野生原料、紡土線、紡蠶線、染土線、染絲線、上機織造”八道大工序的野生天然染料方法。“如‘黃黍子’煮成水是金黃色,一顆籽染一兩線,棉線放入鍋中煮,水開三道後再熬五分鐘。絲線易染、棉線難染;棉線為底線,多為白、黑、藍色彩;絲線作緯線織圖案,以紅、黃、藍、綠、紫為主色彩。”黎承鳳一邊調配顏料一邊解釋:用一半分量的植物“狗屎泡”、不足四分之一的青草、略超過四分之一的桑葉籽調和成紫色;加鹽後再加包穀酒,加鹽增亮度不褪色,染後用清水洗淨陰晾乾,織錦古樸大方還散發出清香。
土家族織錦紋樣構圖多為菱形、橫式長方形、斜式交叉的幾何圖形,抽象中顯神韻,也讓現代人有些費解。伯父黎直義拿出《百首土家族詩歌珍藏本》,細述其中故事,黎承鳳欣喜萬分,用織錦配詩的方式讓觀者“讀其詩知其意”。她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細膩的手法,放大情感於織錦作品之上,在精神上追求至誠至美,用抽象表現其神形兼備的神韻,製造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牡丹國色天香,中外人士熟知,黎承鳳決心織造土家族織錦配詩作品《鳳穿牡丹》。2008年7月8日,這幅作品在北京舉辦的迎奧運中國農民藝術展中脫穎而出,奪得“奇品獎”。正如詩曰“武陵山下鳳求凰,美我千家織錦堂。燈火伴儂天不夜,牡丹花開暗生香”,黎承鳳的創作精品不斷,榮譽接踵而至,家庭支持成為創作的最大動力和後盾。撫摸著獲2008年第二屆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銅獎的作品《陽雀花》,黎承鳳吟詩表達心中情感:“土家大姐愛風流,巧織西蘭轉角樓。窗外一聲陽雀叫,春思萬縷伴郎游。”
2006年6月,黎承鳳被縣人民政府授予“土家織錦優秀民間工藝師”,12月,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優秀織錦工藝傳承人”;2009年10月,被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鳳穿牡丹》、《二龍搶寶》、《蝴蝶牡丹》分別被湖南省工藝美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她也被認定為中國優秀織錦工藝傳承人,龍山縣人民政府縣科技特派員。她的織錦工藝廠里有大小織機23台,織錦藝人40餘人,生產的床罩、背包、服裝、壁掛、沙發套、套枕、手機套等銷往廣州、長沙、北京、武漢、貴州各地。
出國交流
2009年5月的一天,藝術家蔡國強的弟弟蔡國勝來到苗兒灘,代表哥哥盛情邀請黎承鳳、黎秋梅、黎代琴、梁愛秀、葉菊梅五人組成的“中國土家族織錦藝術團”赴美國費城參與最新創作。考察結束時,蔡國勝把黎承鳳授課用的織錦作品、5台大型織錦機一購而空,運往美國。
6月23日,黎承鳳與姐妹們收到正式邀請,參加蔡國強在美國費城紡織工坊美術館舉辦的“時光畫卷”展覽,現場編織《日月如梭》作品。創作主題源自紡織工坊博物館創始人對辭世的費城藝術博物館前館長的懷念和40多年的友誼,藝術展示人物從出生、童年、大學到結婚工作的人生歷程,紀念流逝的光陰和記憶。“我們是第一次出國進行文化交流,也是第一次進行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創作。”黎承鳳精心研究設計,並畫出草圖,部分試織。11月27日,“中國土家族織錦藝術團”正式赴美開展文化藝術之旅。
三個月藝術創作交流,蔡國強多次親自給來賓講解《日月如梭》,膚色各異的觀眾、繽紛多彩的文化、異曲同工的藝術讓黎承鳳和姐妹們收穫豐富。“見到了譚盾,他仔細詢問了苗兒灘、土家族文化。”黎承鳳笑談自己對有外國人長相的來訪者印象不深,但對一位中國女孩印象深刻,“是蔡國強先生的助手,看上去20歲出頭,漂亮、謙和,台灣國語說得溫柔婉轉,我們剛到紐約,就是她聯繫接待。”黎承鳳十分欽佩年輕人的自立發展,“總共見面五次,後來才知道是馬英九先生的千金馬元中小姐,根在我們湖南,是家鄉人!”
《中西文化交流,日月如梭,中國土家族到費城》,當地報紙、電視台、網站等媒體紛紛予以報導,採訪拍照交流的友人不斷,華人華僑盛情邀請她們到家裡吃火鍋、品湘菜,黎承鳳和姐妹們也加緊趕織土家族織錦挎袋、頭帕、圍巾等禮物贈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領事王燕生來到黎承鳳身邊,在近半個小時的時間裡,詳細諮詢了解土家族藝術創作特色、民族文化對外宣傳、出國交流等情況,親切關懷大家的工作、生活,還主動送上名片、合影留念。
2010年3月初,五條土家族織錦掛毯製作完成,蔡國強邀請黎承鳳等五人共同觀看“花開花落”爆炸焰火表演。
一幅織錦一段動人的故事,一件作品一幅絕妙的詩畫,藝術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智慧。“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幸代表土家族進行文化交流,開拓藝術創作思維,在美國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國繁榮富強的魅力!”黎承鳳合上影集,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