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公爵第一
1629年—1642年:阿爾芒·讓·迪·普萊西,紅衣主教,第一代黎塞留公爵 (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 1er duc de Richelieu,1585年—1642年),路易十三時代的法國首相, 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對內恢復和強化遭到削弱的專制王權,對外謀求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1628年他領兵攻陷胡格諾教派的重要據點拉羅謝爾要塞。次年剝奪胡格諾派享有的政治和軍事特權。取消巴黎高等法院的諫諍權,處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貴族。鎮壓1637年的鄉巴佬起義和1639年的“赤足漢”農民起義。向各地派遣監察官,加強政府對地方行政、司法和財政的控制。1635年創立法蘭西學院,擴大巴黎大學。他為抗衡哈布斯堡王朝,1625年通過靈活的策略促成針對西班牙的法英聯盟。支持丹麥、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諸侯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交戰,並在1635年使法國參加三十年戰爭。晚年捲入宗教衝突。
黎塞留公爵第二
1657年—1715年:阿爾芒·讓·德·維涅羅·迪·普萊西,第二代 黎塞留公爵 (Armand Jean de Vignerot du Plessis, 2e duc de Richelieu,1639年—1715年),黎塞留的妹妹弗朗索瓦絲與丈夫雷內·德·維涅羅之子
黎塞留公爵第三
1715年—1788年:路易-弗朗索瓦-阿爾芒·迪普萊西·黎塞留,第三代黎塞留公爵 (Louis François Armand de Vignerot du Plessis, 3e duc de Richelieu,1696年—1788年),前者之子,法國元帥。早年曾三次被投入巴士底監獄。1725~1729任駐維也納大使,確定媾和的初步條件。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7年出色地保衛了熱那亞共和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參加萊茵戰役,在哥廷根戰役和豐特努瓦戰役中立下戰功。1756年攻克聖費利佩要塞,把英國人趕出米諾卡島,1757年在漢諾瓦參加掠奪性戰役。七年戰爭中1757年指揮西線法軍,無大作為。1758年退役。
黎塞留公爵第四
1788年—1791年:路易·安托萬·索菲·德·維涅羅·迪·普萊西,第四代 黎塞留公爵 (Louis Antoine Sophie de Vignerot du Plessis, 4e duc de Richelieu,1736年—1791年),前者之子
黎塞留公爵第五
1791年—1822年:阿爾芒·埃馬努埃爾·德·維涅羅·迪·普萊西,第五代黎塞留公爵 (Armand Emmanuel de Vignerot du Plessis, 5e duc de Richelieu,1766年—1822年),前者之子,復辟時期的法國外交部長和法國首相
1785年接替祖父在宮中的位置,任寢宮第一侍從,1790年訪問俄羅斯和奧地利,適逢俄土戰爭,隨即轉入俄軍,在蘇沃洛夫手下參加伊茲梅爾要塞攻堅戰,法國大革命後在1795年正式加入俄軍,任聖喬治重騎兵團中校團長,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後來又任命他為敖德薩總督(1803年)和新俄羅斯總督(1805年),政績卓著,1814年復辟時期隨路易十八返回巴黎,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他再次加入俄軍。1815年9月繼塔列朗任首相,監管外交事務,由於他和沙皇的友誼,他促使聯盟緩和了對法國的懲罰,在1818年的艾克斯拉姆會議上,他促使聯盟占領軍撤退,法國得以正式加入四國同盟,同年辭職,1820年再任首相,但1821年又辭職。
黎塞留公爵第六
1822年—1879年:阿爾芒·弗朗索瓦·奧德·德·拉·沙佩爾·德·聖-讓·德·儒米亞克,第六代 黎塞留公爵 (Armand François Odet de La Chapelle de Saint-Jean de Jumilhac, 6e duc de Richelieu,1804年—1879年),阿爾芒·埃馬努埃爾之妹辛普麗西埃與儒米亞克侯爵之子
黎塞留公爵第七
1879年—1880年:馬里·奧德·理夏爾·阿爾芒·德·拉·沙佩爾·德·聖-讓·德·儒米亞克,第七代 黎塞留公爵 (Marie Odet Richard Armand de La Chapelle de Saint-Jean de Jumilhac, 7e duc de Richelieu,1847年—1880年),前者的侄子
黎塞留公爵第八
1880年—1952年:馬里·奧德·讓·阿爾芒·德·拉·沙佩爾·德·聖-讓·德·儒米亞克,第八代 黎塞留公爵 (Marie Odet Jean Armand de La Chapelle de Saint-Jean de Jumilhac, 8e duc de Richelieu,1875年—1952年),前者之子
1952年, 黎塞留公爵家族絕嗣,公爵稱號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