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龍鄉是以島建鄉,位於我國東海東部,處東海大陸架和長江口區,是嵊泗列島中的崎嶇島群。主島黃龍山西北部與泗礁島(嵊泗縣城)隔港相望,北與花鳥、綠華相對,西南瀕臨岱巨洋面。主島周圍海域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島礁,如眾星伴月,其中小島有小黃龍、南鼎星、大半邊、小半邊、柴山、田螺山、中寶礁、外寶礁、小梅子、老鼠山、扁擔山等三十六塊島嶼組成,構成黃龍崎嶇列島。地宜水利、餌料豐富、適宜魚蝦棲息生長,礁石、海岸貝類叢生,島上松木成蔭,怪石嶙峋,氣候宜人,人傑地靈,風景優美,是旅遊休閒好地方。
黃龍鄉島嶼陸地面積為6.25平方公里,除面積最大的大黃龍山(面積為5.51平方公里)住有居民外,其他島嶼均無人居住。總人口10174人,總戶數3061,全島以岙建村設五個行政村,即:南港村、峙岙村、北岙村、大岙村和東咀頭村。其中最大的南港村居民人口達5345人,是黃龍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近幾年來,黃龍鄉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全鄉工農漁業總產值3.8億,是全市的重點漁業鄉。擁有各類漁船318艘,總馬力54393匹,總噸位22322噸,總產值1.55億,人均收入6859元。全鄉60%行政村被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70%以上的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一九九五年被縣政府命名為;工農漁業總產值超億元鄉鎮。
沿革
黃龍島古名深水山、元寶山、石刀山、黃隴山,自清光緒元年(1875)起,北港屬江蘇省崇明縣,南港屬浙江省定海廳,有“小小黃龍腳踏江浙兩省”之說。1951年,北港併入黃龍鄉,歸屬嵊泗縣,從此結束長達76年分屬兩省的歷史。全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島上古蹟奇石頗多,已開發的有元寶石(東海雲龍)、綸巾石(又名孔明帽)、神猴石、心字石、一指泉、荷花石、喜鵲石、元元門等20餘處,有數處摩崖石刻,大岙西南海邊石崖上刻有“瀚海風清”四個大字,系明萬曆36年(1608)明將陳夢斗率兵督汛上島時所鐫;著名的天下奇石——元寶石上鐫有清光緒時的“東海雲龍”石刻,另有清光緒時的“勒石永遵碑”,刻字750個(正文),記載清同治時期黃龍漁業生產等情況。島上民居依山而建、居居相連、錯落有致,被譽為“海上的布達拉宮”;近海水產應有盡有,素有“蝦米之鄉”、“魚粉之鄉”之美譽;島上花崗石蘊藏量豐富,質材優良;港口資源豐富,全島有深水岸線7000餘米,水深均在-l0米至-30米之間,是理想的深水港建設基地。
鄉情
全鄉由23塊大小島嶼組成,海陸面積300平方公里,島嶼陸地面積6.62平方公里,其中大黃龍島面積5.15平方公里。島內人口密度之高被譽為“全國農村人口第一鄉”,全鄉總戶數3101戶,總人口9303人。現有南、北港2個漁農村社區,下轄南港、峙岙、北岙、大岙、東咀頭5個行政村。全鄉黨組織20個,其中黨總支4個,黨支部16個,黨員357人,其中正式黨員335人。
經濟
黃龍鄉經濟主要由漁業、工業、石材業和服務業等構成,漁業是黃龍鄉的基礎(支柱)產業,全鄉擁有各類漁船232艘,有遠洋(境外)北太魷釣船8艘,其中南太3艘,北太5艘,帆式漲網船136艘,還有近洋漲網、海底串、蟹籠、單拖等多種作業。全鄉現有各種經濟性質企業56家。其中,集體企業1家、股份有限責任公司5家、個私企業50家。全鄉以150-200戶左右的居民戶設定1隻格線,建立19個陸上格線。全鄉37組編組生產船隊,按5個行政村的地域所屬,建立5個海上格線並細分為21個支格線。28名紅帆示範船,10艘海上調解船。另外,組建了一個礦山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