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82年,黃風雷同志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彈藥工程專業,1986年免試推薦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彈藥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88年免試推薦進入北京理工大學爆炸理論與套用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我國爆炸力學領域的創始人丁儆教授。先後以訪問教授身份於2002年和2008年到美國John Hopkins大學進行3個月和6個月的合作研究。
自1991年畢業留校任教一來,一直從事凝聚炸藥爆轟學、材料衝擊動力學、爆炸作用機理、爆炸毀傷效應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講授《動態測試技術》《反應流與爆紅理論》《爆轟物理學》等課程,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獲北京市優秀教育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曾任北京理工大學力學工程系副主任,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宇航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
工作經歷
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運載學部主任、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自然科學期刊(中文版)主編。中國兵工學會理事,《兵工學報》副主編,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防科技工業基礎科研專題專家組組長,總裝備部技術專業組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爆炸科學與技術(北京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作為會議主席主持召開了第155次中國青年科學家論壇(含能材料損傷與裝藥安全性)和第187次中國青年科學家論壇(爆炸與衝擊力學在新世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多次參加國際爆轟會議和凝聚介質衝擊壓縮會議並做學術報告,2007年作為會議主席主持召開了第七屆結構衝擊載荷國際學術會議。
學術領域
在爆轟學技術領域,提出了炸藥和固體推進劑反應區本構方程的整體標定方法,解決了反應速率方程的標定問題,得到了一種新形式的反應速率方程,其係數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通過比較這些係數,可以確定炸藥和固體推進劑的相對感度。在固體推進劑的衝擊氣爆研究中,提出用損傷度來描述的脆性材料損傷細觀模型,較好地模擬了推進劑的破壞過程,並首次將細觀破壞機制與衝擊起爆研究中的熱點形成機制有機聯繫起來,從而得到損傷推進劑的衝擊起爆模型。在燃燒轉爆轟研究方面,建立了強、弱兩種不同約束的燃燒轉爆轟(DDT)試驗測試系統,得到了裝填密度、顆粒直徑、約束條件等對燃燒轉爆轟的影響規律,提出了固體推進劑的燃燒轉爆轟危險性評價方法,為建立固體含能材料的DDT危險性評價體系提供了技術途徑。在爆轟法合成新材料方面,利用炸藥負氧平衡反應釋放的自由碳在炸藥爆轟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使碳原子重新排列,在國內率先合成出納米尺寸金剛石微粉。在理論方面對爆轟過程負氧平衡炸藥中游離碳密實成固相碳的動力學過程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爆轟反應過程中碳分子形成碳液滴的物理化學機理及納米尺度的談相圖。通過系統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可以得到不同套用方向所需的多種形態的納米金剛石,其爆轟合成控制條件、製備工藝和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成果先後在《Engineering Fractur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Physics of the Solid State》《Carbon》等雜誌上發表,“固體炸藥衝擊氣爆動力學”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固體推進劑損傷及爆轟危險性研究”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
在爆炸安全領域,從理論上套用動力相似與幾何便捷相似原理系統地研究了填塞問題,提出了峒室大爆破藥室填塞長度設計理論及原則,拜託了藥室填塞長度設計靠經驗的做法。在工程實踐上,系統地提出了峒室大爆破條件下深孔藥壺爆破的設計方法和布藥原則,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工程進度,還為峒室爆破創造了良好的地形條件。1995-1999年,先後成功設計湘潭電廠B廠場地平整、106國道改建工程等多項大型城市爆破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峒室爆炸安全設計理論及套用研究”被評為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並被湖南科技出版社作為學術專著出版;“條形藥包最佳空腔比及端頭效應研究”獲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
在材料衝擊動力學研究領域,與張慶明教授一起開展了編織陶瓷結構複合材料抗衝擊特性和超高速碰撞動力學研究,發現三維編織複合材料3D C/SiC在衝擊載荷作用下產生的粉末化行為,得到了該材料衝擊粉末化的閾值條件,並證明粉末化行為時一種破壞波的傳播。在空間結構超高速碰撞研究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描述超高速斜碰撞碎片雲的特徵參數,建立了超高速斜碰撞碎片雲的運動模型,解決了超高速斜碰撞和多次碎片雲的計算預測難題。相關成果先後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雜誌上發表,並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
在爆炸毀傷效應研究技術領域,突破了反堅固目標侵徹特效戰鬥部裝藥抗高過載、彈體強侵徹、引戰配合、目標毀傷機理及易損性等關鍵技術,獲得了高速侵徹條件下彈體侵蝕條件、非正侵徹條件下彈體結構回響特徵和彈道規律、大長細比彈體設計準則,提出了大口徑兩級複合侵徹戰鬥部設計方法,解決了侵徹戰鬥部設計中炸藥裝藥安定性、斜侵徹抗跳彈、侵徹規律、目標易損性和爆炸毀傷效能等關鍵性技術基礎問題,得到了戰鬥部高效毀傷典型目標的方法和作用機理,為工程設計提供了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基礎性研究成果和技術途徑,為型號項目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研究成果已經在多項工程研製中得到套用。相關成果獲多項授權發明專利,分別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
從事爆炸與衝擊動力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現擔任研究生學位課主講教師,指導碩士11名、博士研究生9名,承擔國防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多個重點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學術專著四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