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適宜種植荸薺。 黃陂荸薺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明清時期成為朝廷貢品。黃陂荸薺,個大、皮薄,黃陂荸薺具有球莖扁圓、臍平,表皮棗紅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及味甜等。荸薺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和潤燥滑腸的作用,並治陰虛肺燥、痰熱咳嗽、腸胃積熱等症。中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等功效。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黃陂荸薺”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黃陂荸薺,個大、皮薄,黃陂荸薺具有球莖扁圓、臍平,表皮棗紅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及味甜等,縱徑≥2.0厘米,橫徑≥4厘米;單個球莖重≥20克。黃陂荸薺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水分≥84%,澱粉≥5.5%,可溶性糖≥5.0%等。

藥用價值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荸薺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和潤燥滑腸的作用,並治陰虛肺燥、痰熱咳嗽、腸胃積熱等症。中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等功效。近年,英國專家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一種“荸薺英”,這種物質對黃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及綠膿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起到降壓等效果。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黃陂荸薺產區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面積占全區68.9%),以及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占全區13.3%)。生產地域範圍土壤主要為烏泥田或青紫泥田,耕作層深厚(25-30厘米)、疏鬆肥沃,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較高,其中有效磷5.5-22.4毫克/千克、速效鉀42-124毫克/千克。

水文情況

黃陂區處於江漢河湖水網的邊緣地帶,境內河流湖泊縱橫交織,水利資源豐富。全區共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08.72千米,流域面積3504.3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灄水、界河、府河和漢北河,多為南北流向。其中灄水河是區內最長河流,源於大別山南麓大悟境內,從北向南縱貫黃陂匯入長江,境內流程90.71千米。主要湖泊有武湖、童家湖、後湖、西湖及什仔湖等,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承雨面積1243.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冷。年平均無霜期255天,年平均氣溫為15.7℃-16.4℃,年均日照時數1540小時-2180小時,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1200毫米,適宜種植荸薺。

歷史淵源

黃陂荸薺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明清時期成為朝廷貢品。

建國後,曾一度交武漢肉聯廠加工成馬蹄罐頭。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2016年,黃陂荸薺基地與武漢菜科所專家合作,引進、試種30畝新品種荸薺苗。

生產情況

2016年,湖北省武漢市黃陂荸薺保護區面積達5622公頃,年產16800噸。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產品榮譽

黃陂荸薺 黃陂荸薺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黃陂荸薺”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黃陂荸薺生產地域範圍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前川街、橫店街、羅漢街、李集街、蔡榨街、三里橋街等行政區域內。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0°80′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安全要求

產品質量安全應符合GB276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和GB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相關規定。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黃陂荸薺產地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前川街、橫店街、羅漢街、李集街、蔡榨街、三里橋街等行政區域內,產地環境空氣、灌溉水及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NY/T5010《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的規定。要求水源充足、地勢平坦、排灌便利及保水性好,土壤pH6.5-7.5。

(2)品種選擇應選擇當地傳統地方荸薺品種。現用品種系傳統地方品種提純復壯而來。

(3)大田準備宜在大田定植前15天,深耕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廄肥或糞肥3000千克和尿素15千克-20千克,或N:P:K為15:15:15的複合肥50千克和過磷酸鈣20千克-30千克作基肥,翻耕耙平。

(4)秧苗準備

①種用球莖:應符合DB42/T1199《水生蔬菜種子》的有關規定。

②旱地育秧:宜選擇避風向陽、土層肥厚的旱地,整成廂寬120厘米-150厘米苗床,廂溝深20厘米、寬30厘米。種薺應外形圓整、表皮無破損、芽頭粗壯、皮深褐色、品種特徵典型、單個球莖質量20克以上。3月下旬-4月下旬,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24小時,取出瀝乾。將種薺芽朝上,間隔5厘米排碼於苗床,灌底水,之後覆蓋細土,厚度以露出頂芽為度。定期灌水保濕,苗高40厘米時可用15%多效唑500倍液噴霧一次。

③水田育秧:宜選擇排灌兩便、有機質豐富、地面平整的水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糞肥3000千克或腐熟餅肥50千克。秧田與大田面積比宜為1:20-1:25。5月中下旬,從旱地育秧苗床拔取秧苗栽插,株距60厘米,行距60厘米。每15天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腐尿素5千克,水深保持2厘米-3厘米。

④荸薺育秧技術亦見DB42/T1026《荸薺良種繁育技術規程》。

(5)大田定植宜在7月中下旬定植。將秧苗連球莖挖出,選健壯苗,分成株叢,每叢5個葉狀莖。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秧苗根系24小時。定植株距40厘米-50厘米,行距50厘米-60厘米,每穴1個株叢,定植深度10厘米。

(6)大田管理

①水深調節:定植至分株和分櫱期間灌水深宜2厘米-3厘米,球莖膨大期水深5厘米-6厘米。球莖成熟後,宜於採收前排水,保持濕潤。

②追肥施用:分櫱分株初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和過磷酸鈣10千克,抽生結薺莖時每667平方米時施尿素15千克,結球初期每667平方米施氯化鉀10千克。移栽返青開始,每667平方米宜用十元素硼肥100克和磷酸二氫鉀150克對水50千克-60千克葉面噴施,每7天-10天噴1次,連續4次-5次。

(7)中耕除草從定植到封行,宜人工拔除雜草,共2次-3次。

(8)病蟲防治①白禾螟:在卵塊孵化高峰期,宜用5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幼蟲鑽食以後,宜用18%殺蟲雙水劑400倍液,或8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噴霧。②荸薺稈枯病:宜於發病初期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持續發病期宜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2.5%苯環唑乳油(敵力脫)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2.5得清乳油2000倍液噴霧。發病初期每5天噴霧1次,病情控制後10天噴霧1次。宜使用不同藥劑,並添加0.1%粘著劑。

(9)採收宜於12月至第二年3月採收。

(10)生產檔案應建立生產檔案,對品種、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採收以及他田間操作管理措施等進行記載。檔案保存期不少於3年。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1)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2)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4)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5)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6)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7)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8)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