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黃連(薑汁炒)、山梔(炒黑)、竹茹各一錢,人參五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陳皮、白芍(炒)、麥門冬(去心)、甘草三分,炒米一撮。
用法用量
上銼一劑。加烏梅一個,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主治
胃熱,煩渴嘔吐。
加減化裁
發熱,加柴胡。
文獻摘要
《東醫寶鑑》:“黃連竹茹湯,治胃熱嘔吐,煩渴脈數。黃連(薑汁炒)、梔子炒黑、青竹茹各一錢,人參七分,白朮、赤茯苓、白芍藥、陳皮、麥門冬、甘草各五分。上銼,作一貼,人棗二梅一,水煎服。”
黃連竹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萬病回春》卷三。主治胃熱,煩渴嘔吐。
黃連(薑汁炒)、山梔(炒黑)、竹茹各一錢,人參五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陳皮、白芍(炒)、麥門冬(去心)、甘草三分,炒米一撮。
上銼一劑。加烏梅一個,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胃熱,煩渴嘔吐。
發熱,加柴胡。
《東醫寶鑑》:“黃連竹茹湯,治胃熱嘔吐,煩渴脈數。黃連(薑汁炒)、梔子炒黑、青竹茹各一錢,人參七分,白朮、赤茯苓、白芍藥、陳皮、麥門冬、甘草各五分。上銼,作一貼,人棗二梅一,水煎服。”
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熱經緯·三時伏氣外感篇》。具有清胃化濕,理氣降逆之功效。主治幼兒脾胃失傷,嘔逆者。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文獻摘要加味竹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全生集》卷二。主治傷寒噦而有鬱熱在胃中者,及胃病痰熱嘔噦者。
芩連半夏竹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婦科治療學》。主治惡阻,痰滯偏熱,口乾而苦,煩熱憒悶,夜寐不安,大便乾燥,小溲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組成 用法用量 主治 加減化裁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濕潤之處,屬毛莨科。黃連也是一種常用中藥,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便有記載,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連”。其味...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陳皮竹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具有理氣降逆,益胃清熱之功效。主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紅脈虛數。
歌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竹茹溫膽湯是一劑藥方,材料為柴胡、枳實等。
《實用中藥方劑手冊》是1995-11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黃連溫膽湯方中黃連苦寒瀉火
黃連溫膽湯的方證 合入化瘀藥的探討 總結加減溫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萬病回春》卷二。具有清熱化痰,養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痰躁(痰火作熱煩躁)、痰話(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驚惕失志、神不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