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鏽病

黃花菜鏽病

鏽病是黃花菜上一種重要病害。發病嚴重地區,葉片發病率常在50%以上,有時甚至高達100%,一般年份減產10%,嚴重可達30%以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黃花菜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黃花菜鏽病
中文名稱:黃花菜鏽病
病原中文名稱:萱草柄鏽菌
病原拉丁學名:Puccinia hemerocallidis.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柄鏽菌科、柄鏽菌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黃花菜等
危害部位:葉片、花苔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
防治指標:初見病葉或有發病中心時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此病危害葉片及花莖,開始在葉片及花莖上產生泡狀斑點,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初為寄主表皮所覆蓋,後表皮破裂散出黃褐色粉狀的夏孢子。有時很多夏孢子堆合併成一片,表皮翻卷,葉面上鋪蓋一層黃褐色粉狀夏孢子。在夏孢子堆周圍往往失綠而呈淡黃色。如葉片上孢子堆較多時,整個葉片變黃。在黃花菜生長後期,產生黑色長橢圓形或短線狀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生於表皮下,表皮不破裂。鏽病危害嚴重時,常造成全株葉片枯死,花莖變紅褐色,花蕾乾癟或凋謝脫落。

侵染循環

本病以冬孢子及夏孢子在被害部越冬。病菌常形成中間孢子,能越冬和侵染,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夏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在黃花菜上進行重複侵染。長江流域各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始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田間發病的高峰期。7月下旬以後氣溫高,黃花菜已到採收盛期,病害逐漸停止蔓延。10月氣溫下降,幾次秋雨後,鏽病又開始危害秋苗。

發病因素

氣候與發病的關係。 據室內外觀測,氣溫20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5%左右時始病。平均氣溫在24-26攝氏度、伴有雨濕時,有利鏽病的發生和蔓延。
栽植密度與發病的關係。結果表明:每畝1000-2000株為宜,既可減輕病害,又可增加產量。
栽培管理與發病的關係 。 據試驗,偏施氮肥的發病率高,發病早,產量低; N、P、K配方施肥(比例為2:1:2)的發病率低,發病遲,產量高。花蕾期有地膜覆蓋,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花蕾脫落率減少16%。在傍晚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有保蕾作用。以上措施均能促進黃花菜高產、優質。

防治措施

選用高產抗病良種。鏽病發生較重的地區,應選栽荊州花、白花、猛子花等抗鏽病較強的品種。
清潔田園,減少菌源。黃花菜摘采完畢,應及時清潔田園,去掉老葉枯薹,清除四周雜草,將病葉雜草就地燒毀,以減少初侵染源。

栽培管理

種株選擇。黃花菜一般分株繁殖,分株繁殖的係數為1:8。一般生長10年以上的植株長勢衰弱、地下老根互動擁擠,影響生長,需分株更新。分株時挖起母株,剝去老朽的根葉,將新株逐一分開備用。為了緩和勞力短缺的矛盾,應做到早、中、晚品種合理搭配種植。
精細管理。春季做到早鬆土、勤除草、及時開溝排水。花蕾抽出前追速效肥催薹促花蕾形成。黃花菜採收完畢,必須抓緊秋培,將種株四周挖空,去掉老根,增施基肥,每畝穴施豬、牛欄糞草1000-1500千克、過磷酸鈣40-50千克,後覆土30厘米以上,以提高吸收肥水及抗病能力。
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冬季培客土,適當套種綠肥,多施土雜肥。酸性過重的土壤,應多施草木灰。防止偏施氮肥,避免春苗生長過嫩而誘發鏽病。多施磷、鉀肥,重施催薹肥,促使根系發生,薹稈粗壯,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噴藥防治

藥效試驗,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每畝噴稀釋液150-200千克,用20%萎銹靈乳劑400倍液和25%的粉銹靈WP(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其防效依次為60.5%、68.5%和79.0%。試驗結果表明,即使在黃花菜鏽病盛發期,用25%粉銹靈WP1000倍液噴霧,其防效仍可達79.0%。一般採用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