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性
病菌菌絲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細長,叢生,褐色或淡褐色,形成合軸分枝,大小160~520μm×4~5.5μm。分生孢子近梭形至長梭形,串生,具0~2個隔膜,淡褐色,單胞,分生孢子大小10.5~19.5μm×4~5μm:雙胞大小18~26.5μm×4.5~5.5μm。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叢隨病殘體越冬。帶菌種子也可引起發病。該病屬低溫、耐弱光、高濕病害。病菌生長發育溫度2~35℃,適宜溫度20~22℃。病菌主要從表皮直接穿透,或從氣孔、傷口侵入,在相對濕度93%以上,日均溫15~30℃之間較易產生分生孢子,相對濕度100%產孢最多,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發,適宜溫度15~25℃並要求有水滴和營養。當田間最低溫度10℃以上,較長時間相對濕度高於90%,植株葉面結露,該病發生嚴重。在寄主作物生長期雨水多、雨量大、溫度低有利發病。設施內低溫高濕,植株鬱閉,或連續雨雪天多發病較重。
傳播途徑
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和害蟲在田間傳播,形成再侵染。遠距離通過帶菌種子進行傳播。黃瓜品種間抗性差異顯著。一般認為,寄主對病菌的抗性是病菌侵染抗病品種後激發了細胞壁木質素和富含羥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合成與沉積,進而在細胞壁外層形成一層防護性屏障,即寄主細胞壁的修飾。
生理生化特性
黃瓜黑星病菌在25一30℃ 內均可生長, 以20℃為最適宜溫度。抱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12.5一32.5 ℃ , 最適溫度為20 ℃ 。病原菌菌絲在52 ℃條件下,45 分鐘即可死亡, 孢子在41℃條件下,10分鐘即可死亡。病菌菌絲生長、產孢和孢子萌發的酸鹼度範圍廣, 適宜範圍為pH5一7, 以pH6為最適, 鹼性條件條件比酸性條件更不利於孢子萌發。病原菌孢子萌發必須有水滴存在,在無水滴情況下,即使相對適度達到100%也不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