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5~12毫米,寬約4毫米,雄蟲稍小。紅褐色,濕度大時有些個體呈淺黑褐色。體被灰黃色茸毛,腹面、腿和脛節上疏布由黑色和灰色茸毛嵌成的豹紋。外形特徵與南瓜斜斑天牛極相似,主要區別是:觸角11節,3+4節長度略短於5+11節;鞘翅前半部白斑排列成近弧形,後半部成一,分別位於翅中區之上和之下,每塊斑紋系由數個小斑點合併而成;前胸背板中區有白斑隱現,由小圓斑融合而成,中央較寬兩側較狹。卵與南瓜斜斑天牛無明顯區別。幼蟲體長12~13毫米,寬2~2.5毫米,近圓筒形,乳黃色。上顎黑色,頭褐色,前胸背板前沿兩側區隱現淺的褐色大斑。各節體背兩側和腹末節生長剛毛。氣門圓形,褐色。體節背、腹部上的皺突移動器上的乳狀突小而密,呈扁環狀排列。
蛹長10.5~11.5毫米,寬3~3.5毫米。初乳白色,漸變為乳黃至黃褐色。背面複眼內緣深內凹,幾乎環抱觸角窩。前胸背板風帽狀,刻點內隱現黑褐色色素,生較長剛毛。觸角貼翅基兩側延至第3腹節端部向腹面曲卷。各節腹板中部簇生一橫列剛毛,臀板上生褐色三角形小刺。腹面與南瓜斜斑天牛的蛹相似,但末節腹板端沿的弧形褐斑帶長而色稍淺。
生物學特性
1年生1~3代,以幼蟲或蛹在枯藤內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蟲化蛹,羽化為成蟲後遷移至瓜類幼苗上產卵,初孵幼蟲即蛀入瓜藤內為害。8月上旬幼蟲在瓜藤內化蛹,8月底羽化為成蟲,成蟲羽化後飛至瓜藤上產卵,卵散產於瓜藤葉節裂縫內,幼蟲初孵化橫居藤內,蛀食皮層。藤條被害後輕者折斷、腐爛或落瓜,嚴重的全株枯萎。成蟲羽化後靜伏一段時間後咬破藤皮鑽出,有假死性,稍觸動便落地,白天隱伏瓜莖及葉蔭蔽處,晚上活動取食、交配。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清潔,冬前徹底清除田間殘藤,燒卻積肥。特別是爬攀在樹上和牆、房上的瓜蔓不可留下,可降低越冬蟲口密度。
(2)六、七月間,加強檢查,發現瓜株有新鮮蟲糞排掛,用注射器注入內吸性殺蟲劑毒殺幼蟲。5月份用50%巴丹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低毒菊酯類殺蟲劑噴霧防治成蟲,噴霧時應避開瓜花,以防殺害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