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0毫米,寬約3毫米,黑褐色,體被黃褐色細毛。觸角和足帶紅褐色。前胸背板具4個小白斑,排列成“十”字形,後方的呈短柱形。小盾片被黃褐色細毛。鞘翅上具多個白色大毛斑,排列成4斜行,白斑數分別為2、4、3、2,在第3斜行兩側有2個小斑點,翅端各具一淡黃褐色毛斑。1~4腹節兩側各生一白斑。額近方形,頭頂寬陷;複眼上、下葉幾乎斷裂,觸角基瘤分開,觸角長達鞘翅1/2,第3、4節的長度等於以後各節之和。前胸背板幾乎長寬相等,密布刻點。鞘翅窄,肩部較前胸稍寬,長為頭胸部的2倍,兩側近平行,末端斜切,鞘翅上刻點排列成10行,較整齊。後足腿節長達第3腹節中部。卵長橢圓形,大小0.1~0.2毫米,初產時乳白色,近孵化時淺黑色。
幼蟲乳黃色,體長10~11毫米,寬2.8~3.2毫米。初孵時乳白色,稍扁,漸長成近圓筒形。上顎黑色,頭褐色。前胸背板端部中線兩側區各具一淺褐色大斑。各體節兩側疏生褐色剛毛,臂板及肛門四周剛毛褐色、簇生。足退化。各體節背、腹兩面隆突成移動器,其上具較粗短的乳突。
蛹長9.2~10.5毫米,寬2.7~3.1毫米,初為乳白色,後變為乳黃色至乳褐色。背觀前胸背板風帽狀,生較長剛毛。觸角靠翅基兩側後延至第3腹節向腹部曲卷。各腹節中部簇生一橫列剛毛。臀板上布粗壯的深褐色三角形小刺,側緣及後緣叢生長剛毛。腹面觀前、中足向胸部搶曲,並蓋住翅的一半,後足從翅的下半部下伸出,露出腿節後部、脛節端部和跗節全部。末節腹板端沿具一凸弧形深褐色帶狀紋。
生物學特性
1年生幾代,以老熟或成長幼蟲越冬。越冬幼蟲在枯藤內於翌年4月陸續化蛹和羽化,蛹期約10~14天。5月中旬開始產卵,產卵期長達二個多月。貴州荔波縣7月下旬第一代成蟲羽化,田間8月中旬可同時見到四種蟲態。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孵幼蟲為害,此後進入越冬。成蟲羽化後,啃食瓜株幼嫩組織和花及幼瓜。卵多散產於葉腋間,也有產在莖節中部。產前成蟲用上顎咬傷莖皮組織,埋卵其內或直接把卵產在瓜莖裂縫傷口處。幼蟲孵出先在皮層取食,漸潛蛀於莖中。隨著食量的增大,被害部外溢的瓜膠脫落,幼蟲蛀空髓部,化蛹其間,成蟲羽化後靜置數日,從排糞孔中脫出。蟲量大時,一株瓜蔓最多可捕獲21頭幼蟲。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清潔,冬前徹底清除田間殘藤,燒卻積肥。特別是爬攀在樹上和牆、房上的瓜蔓不可留下,可降低越冬蟲口密度。
(2)六、七月間,加強檢查,發現瓜株有新鮮蟲糞排掛,用注射器注入內吸性殺蟲劑毒殺幼蟲。5月份用50%巴丹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低毒菊酯類殺蟲劑噴霧防治成蟲,噴霧時應避開瓜花,以防殺害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