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通濟渠
通濟渠,始建於隋朝,為區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後又稱其為“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線了黃河與淮河。 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鴻溝...
形成變遷 幹流情況 開鑿背景 史料記載 治理開發 -
汴渠
中國古代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骨幹運河。也稱汴河又名通濟渠,全長650公里。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至江蘇盱眙入淮河,共歷現今三省十八縣(市),順序為:河南省...
簡介 交通樞紐 汴渠興衰發展 作用 相關史料記載 -
陳渠珍
陳渠珍(1882-1952),號玉鍪,祖籍江西,後遷入鳳凰。16歲入沅水校經堂讀書,1906年畢業於湖南武備學堂,任職於湖南新軍。曾加入同盟會。是一位經...
生平經歷 沉浮歲月 人際關係 艽野塵夢 起義決定 -
通濟堰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
建築結構 工程設備 主要功能 修建歷史 歷史價值 -
陽渠
陽渠,東漢為解決雒陽供水及聯繫黃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陽城西開渠引雒水一支繞城而東,納谷、瀍二水,至偃師復注雒水以通漕,時稱陽渠。...
始建年代 修建與改造 名字的沿革 重要作用 -
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後,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
基本簡介 歷史記載 演變 堤防洪流 工程建設 -
廣通渠
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命宇文凱率水工開鑿。因渠經渭口廣通倉下,故名。又因渠下人民頗受其惠,亦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年)又改名永通渠。關中雖號...
簡介 歷史環境 名稱 -
輝渠鎮
輝渠鎮是安丘市西南部的重要鄉鎮之一,總面積199平方公里,共轄119個行政村,1.86萬戶,6.7萬人,耕地面積8.8萬畝。鎮內山區經濟發達,林果業、畜...
鄉鎮概述 山區開發 旅遊勝地 林果產業 旅遊名泉 -
浙江通濟堰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
浙江通濟堰 -
文渠
文渠是貫通淮安三城(舊城、夾城、新城)的一條河流。千百年來,它引來運河水,供應著三城市民的飲用,排泄城市的雨澇。
名稱的由來 文渠的演變 文渠經過的橋樑和街巷 文渠現狀